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術評論]廣設大學現況的幾個可能發展方向
2012/01/08 18:24:44瀏覽173|回應0|推薦2

在目前廣設大學的現狀下,財務收支平衡、人力資源運用及辦學內容等幾方面,互有關係,或宜通盤考慮,較能達到解決一些問題的效果。目前想到的幾點,酌列於下,與大家分享:

A財務上維持收支平衡的解決方向:

把教育當成一種特色產業(但是不是採取高學費政策)

1以國際為視野(為市場),以國家的力量設法輔助各校大量招收外國學生(非補貼他們來念)(附帶效益:學生的生活費對本地經濟有幫助、增加對我國友好之各國人士、增加華語教學市場及中文在世界的普及度、推展中文成為與英文並行的世界通行語言、在教育這個領域為全世界人類盡一份心力)。

2成人教育(進修教育、終身教育)

說明:

(1)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都可能有某些特色,也可以發展某些特色。若能有一些正面的特色,在全球化的競爭中,對於國家、城市的發展將有所幫助。在一向重視教育的我國,而且在目前既有的軟硬體條件下,如果想將「文風鼎盛」、「教育事業發達」等發展為臺灣在世界上被認知的特色之一,應該是具有很多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有利條件。

(2)學校是否過多,要看放到哪一個範圍來看。從臺灣的範圍來看,臺北的學校難道不是遠多於其他縣市的學校?從中國大陸的範圍來看,北京、上海的學校相較於其他地區難道不是也是數量意義上的「過多」?以藝術著名的都市,成為某種程度的中心,密度遠高於他處的表演展覽場館,從不會被認為太多。既然近年政策上不斷強調國際化,那麼,在教育產業上,就不應該只是在做英文化(被殖民化?),也應該以更廣闊的視野(及市場)來看這個問題,將視野擴大到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乃至全世界。

(3)把教育當成一種特色產業並非指採取高學費政策或以獲利最大化為目的。從本國的角度來看,教育為百年大計,政府的投資也絕對不能少,而且,如果教育成為一種特色產業,其在經濟上、產業發展上、社會風氣上、生活環境改善上、以及外交上等各方面附帶的其他可觀效益遠非金錢可以衡量。若從純粹收支平衡的角度來看,把教育當成一種特色產業不需要改變我國一向採取的低學費政策。本國學生的各種學雜費政策照舊,而外國學生除了少數外交作用或其他因素補貼外國學生來念以外,都採取正常收費的方式(也可減少許多領錢受特殊待遇好像大少爺大小姐來此一遊,完全漠視輕視本地法度風俗的現象),只要學生人數夠多,足以某程度地平衡收支,不僅不會影響原來本國學生的就學權益,還可以在更多不同文化的刺激下促進學生的成長,且實質地讓臺灣文化環境在保有傳統優點的狀況下國際化。

(4)相對於賄賂式的外交,相對於購買武器,教育經費的投資相對之下算是非常便宜的。如果將一部份的錢用於資助挑選各國學生來本國學習,對外交有幫助,對於學校的收支平衡也有幫助。另外,對於非洲及世界各貧困國家的飢民之捐款,與其都給他們魚,不如幫助他們釣魚。部分慈善捐款或許可以成立援助貧窮地區國家學生就學的基金會,由社會人士出錢,學費挹注到本國的學校(有助收支平衡),而同時讓貧窮地區沒有學校資源的人有機會來臺灣學習知識技能,學成後回國去幫助自己的國家。此外,從一個更大的胸襟來看,幫那些缺乏教育資源的國家提供一些教育機會,也算是符合我國傳統追尋世界大同的立國精神,為國際社會盡一份心力的。

 

B人力資源運用上的解決方向:

1以國家的力量輔導人才輸出(本地就業市場無法消化的碩博士向外發展)(附帶功效:國際能見度提高)

2政府須在產業的提升轉型乃至新型態產業之開發方面,提供更多的配套環境改善與扶助,增加高教育人力的就業市場(產業水準的提高,對於大學學術水準的提高有正面影響,對於吸引人才來台也有幫助,同時也有助於輸出本地訓練的人才)

C辦學內容的發展方向:

1基礎性的學術研究(少部分學校以此為重心)

2產學合作之技術開發(一部份學校以此為重心)

3各領域知識大學程度之基礎教育、通識教育、成人教育(專業再進修或非專業進修),目標是提升國民素質或提升專業能力,多數學校的發展方向不以研究為重心

4中文國際化之宣傳與推廣/華語文教育(華語文學校、華語文學習中心

說明:

(1)各學校發展重點除少數國立著名大學應負起主要的學術研究任務以外,原則上應由各學校各自決定發展重點之比例。才能依照各學校狀況適當發展。

(2)發展研究或發展教學,是互有幫助的兩部分,不論是對於學校或是教授個人,都是比重的問題,不是二選一的問題。應保持發展方向選擇的自由度。

(3)並非所有學校都具有在數據上擠進世界上各種排行榜的條件,不須在單一的數據排行上、在單一的評比取向上做無效的競爭,否則只是白白浪費人力與資源,更抹殺了學校原有的長處。若能讓學校穩當長遠的發展其特色(不是為了名目上弄一些計畫,消耗經費,標榜一些僅為了拿出台面應付交差的短暫特效),若能對社會有貢獻,以其特色、以其貢獻而著名,而吸引學生去念,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4)大多數人能念大學,提升大多數國民的知識與人格素養,雖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並非所有學生都有能力或適合做學術研究或學習艱深的學理。實際上基礎性的學術研究畢竟只有少數人適合,而適合產學合作之技術開發的人則多些,但更多的人只適合於學習知識做為一種方法訓練、知識背景、以及涵養人格素養,以做為踏入社會就業的基礎(至於所學的內容則不一定直接應用於就業)。若如此,不同的學校其辦學重點、輕重比例就必須有所不同。

(5)畢業後的專業(或非專業)再進修,對於人力素質的持續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應該也是教育政策與社會風氣上應該大力推廣的重點(但不是功利式的、不是在宣傳惡性競爭的觀念)。且這部分對於學校收支平衡也有幫助。

(6)以將中文推廣為國際語言為努力方向,在國際上推廣中文之學習,可擴大華語應用市場。同時並發展各校在國內外的華語文教育,促進台灣成為華語文學習的重鎮之一,對於各學校學生成員之國際化以及學校之收支平衡,會有不少幫助。

2012/1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angtzu&aid=6014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