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21 22:11:40瀏覽143|回應0|推薦1 | |
大學教職及研究單位人員的薪資在整個薪資結構上相較於其他國家顯得偏低的問題,豈是採取少數人加薪的臨時措施可以解決!? 如果餅沒有做大,要應付少數人臨時的加薪,如果不是從研發經費挖過來,就是從校務基金或各種其他管道挖過來。或者,採取減少聘員的方式,將原本該付出去的薪水集中到少數加薪的人身上。從研發經費或各種管道挖錢過來,相應的結果就是研發工作與本來可以做的其他有助於教學研究的工作被迫減少或停擺。從減少聘員挪經費過來,則是給那些掛上特聘、講座、榮譽等等各種名目的少數人員,以高者超過每年五百萬,少者也每年多領數十萬的燒錢方式,蒸發了大量的員額,燒掉了整個學術環境的新陳代謝,也燒死了不知多少流浪在外的學術種子。而因減聘凍聘員額所造成的普遍超額的工作與精神負擔,也使得已經在此領域中的人原本所具有的教學與研究熱忱,一併被大量地燒灼破壞。 挖東牆補西牆,難道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少數人增加一些薪水,數年後付出的代價卻是各項研究經費拮据之下研究發展的遲滯落後,教學研究單位各項軟硬體改善的緩慢或停滯,這樣值得嗎? 臨時多增加這一些薪資,真的就能根本性的吸引更多優秀的人來此安身立命貢獻所學?或者只是在退休之前多撈一筆?更令人擔憂的是,多領薪資的這些少數人多半集中在距離退休沒有幾年的年紀(甚至是已經退休的第二春者),過幾年之後,當這些人退去,這些年因為這些人排擠經費所造成的人事老化、培養的新進人員大量減少,將會造成各學門的斷層現象,到時候所產生的問題,將更難以彌補!就算這些臨時挖出來的錢能持續得更久些,到時候除了用更多的錢完全地從國外請人過來以外,本身還有什麼人才值得加薪對待?而若這些臨時的錢燒完了,既無財力高薪外聘,本身又多年沒有培養足夠的人才,整個學術界恐怕就不只是斷層的問題,而是會有崩解的危機。 再說,這些多領薪水的少數人,多領那麼多錢,真的就多寫很多論文嗎(若依照現在唯論文是問的標準來說)?或者真的就多了很多貢獻了嗎? 有的事情如果走錯了方向用錯了方法,到時候是無法回頭的!而那些事情,有的卻又關係到千千萬萬的生民與國家的命脈,主事者能只為了自身升官發財,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眼前的表象嗎? 薪資提升的問題,須有長期的規劃,逐步地進行。 薪資的提升,必須是制度性的、普遍性的。因此,在有限的經費下,一時之間不可能根本性地達成。而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也必須付出其他的代價。所以,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將餅做大,並用拉長的時間,將做大餅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分攤在多年之內,以實際增加人事費用的方式逐步把薪資往預定的目標調高。而在此過程中,以逐步調高薪資為基礎條件,配合逐步調整相關制度,讓各種制度合理化、彈性化,使教學研究人員能有更合適的工作環境來發揮所長。同時,也必須正常聘用該有的員額,讓人力能適才適用,不致於工作內容包山包海,不致於過度負擔,也讓人事能持續新陳代謝,持續培養新的人才。而行政服務的方向,須由規範與壓迫,轉變為獎勵與協助。透過讓確實做出各種具體成果的人員依其成果的質與量獲得一定額度獎勵的方式,來實質上達到更進一步的調薪(或者說薪資差異化),而讓耕耘於不一定能有量化成果(或不一定能迅速於短期內有量化成果)的人,也能安心踏實地發揮其所長。如此,便可以一面讓已在此的人能在此追求其理想,能持續培養在此的人成為人才,同時又是一面打造一個能吸引外面的人才來安居發展的環境,這樣,才可能真正留住人才,真正發展出本身的學術實力。 2011.9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