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6 10:37:02瀏覽199|回應0|推薦3 | |
路上遇到同事,談到中醫與導引。記得十多年前,剛準備轉行那時,也買了一堆中醫的書,打算轉行之後一切穩定下來,找時間開始學習相關的東西。可惜這些都不可能了。同事說,還年輕,等以後升等、評鑑這些都沒問題之後,就可以做想做的了。可是,那時不也老了嗎? 總覺得,人生有限,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學習就要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元素,學習一些能讓自己以及周遭的人生活過得更好的東西。從前在社團參加了國樂、書藝、太極拳的粗淺學習,對這些方面充滿了興趣。轉了兩次行,終於從工科及理科轉到中文系,覺得找到自己的路。可是,取得學位之後,才發現在現在的制度下,恰恰在中文系無法做那些有興趣的東西。真正要能實現那些興趣,反而得像以前理工的同學學長姐那樣,經歷過台灣電子業起飛的十幾年,現在真正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從事那些興趣。 中文系原本的領域是廣泛的,涵蓋文史哲藝多個方面。「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多數只在升學考試經歷過這些文獻的人心中,或許只是古板的、考試用的陳腔濫調。但是,對於研究此領域的人而言,它說明了在這領域中抽象與具體、品格與才能、學術與技藝兼容並蓄的必要性特色,如同老生常談的「文史哲不分家」一樣。這門學問的目標,本來就不是樹立某一狹小領域的專業知識權威,而是在這樣廣闊的領域裡,各自像尋寶一樣,找尋塑造自己人格與創作自己人生的各種元素。它的價值,就在這種一代又一代、一人又一人的重新塑造與創作中,為整個文化,為廣大的社會大眾,提供了新的形式,新的價值,乃至於樹立新的典範。這就是它的新。而在這樣的方向下,在這樣廣闊的領域裡,可學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學都來不及,教都來不及,哪來那麼多的時間去無病呻吟地拼命發表一些無關緊要的所謂「新」見解(論文)。那樣做,到底有什麼用? 2010/11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