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術評論]何時才能學古琴呢?
2010/03/18 00:45:44瀏覽398|回應0|推薦3

       晚上去聽古琴演奏,演奏者提到古琴這項樂器在大學沒開設(現在應該有的學校有了),大多數人不瞭解,連研究中國傳統的中文系的老師也多半不會。
       古琴與詩書畫一樣的確是傳統文人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古琴做為代表士大夫階層的樂器,它的位階比以往認為市井小民所流行的各種「國樂器」(大陸稱為「民樂」,好像有點國樂純屬俗民文化的意味)高出許多。可是,可能由於教授者不多,學習上還需要兼有大量的文史知識、傳統中國樂理以及與西方大異的音樂美學欣賞能力,相對於其他樂器,似乎困難許多。加上市場有限、職業出路不多,所以目前的流傳始終不廣。
       身為一個中文系的教師,對於當前的現象,頗有感慨。但是,更感慨的是,自己從工科轉到理科,再從理科轉到文科,經過許多的煎熬,終於進了一路以來所追求的領域,可是,卻對此現象無能為力、無可奈何。這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不是因為自己對此無以著力,反而是因為自己對此具備了差不多完整的條件,可是卻只能望琴興嘆!
       從小學過小提琴,大學時開始練習古箏,參加書藝社,碩士班時學習胡琴,並進入中文所念碩博士班,具備了一些音樂基礎,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文史基礎,特別是哲學以及一些美學的理解力。以前社團的音樂與藝術學習,除了古箏一直想辦法保持讓它不間斷以外,為了學位與找工作,在不同的時期都暫時擱置。心中一直以為,只要博士畢業找到教職,就可以有充分的時間重新接起書藝的學習,可以開始學習古琴,並可以結合先前中國儒家、道家及部分佛家哲學的研究,進一步去研究關於中國藝術與音樂美學的相關理論。無奈現在的制度不容許如此,在限期限量的論文生產線上,把領域擴充出去、把時間分散出去,等於是自絕後路,等著失業。
       前人總是說,為學要由博返約、要如金字塔一般,由廣闊的基底逐漸揀擇融貫出精深高遠的學問,且同時也是一段豐富飽滿的人格養成過程。而今,只能去做劃地築城、立竿見影的知識工作。此與踏實做學問所該有的治學觀念、目標及方法上的迥然差異,在心中不時地產生交戰衝突,而面對消失中的文化資產,有能力去學習卻迫於現實無法去做,更令人感到惋惜。
       等升等後吧?兩級的升等,十多年後「或許」就有時間去學了?或許。
       誰知道十多年後自己及社會是什麼樣子呢?自己的種種狀況有所改變,文化潮流與時間也會造成各方面的嬗遞、凋零,其間有著無數的變數,不曉得還有沒有機緣去學?
       人生很短暫,時間不會等人。時間更不會等待值得保存甚至發揚的文化。當一個制度將所有人綁在同樣形式的論文生產線上,無法讓文史基礎學科各領域的人往其擅長的方向自由探索發展時,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表現模式都將會逐漸消失,許多不同形式的學術工作成果都將中斷(或被其他地區所超越、取代),同時,也使得許多人都會產生同樣的感懷:何時才能「學古琴」呢?
 
後記:正值表演活動進行到最後一個聽眾提問問題,藝文中心提示即將關閉的廣播大聲地播送,也不管該正式的表演場地所進行的是外來表演團體的表演,並非學生例行社團活動。而且,音量紮紮實實地蓋過問答的音量,且還連播了三次,大約恰好到演出者回答完問題而停止。手上沒錶,不曉得是管理單位如此地遵守規定恰好按時連播三次,還是….。某些權宜與對人的尊重,在我們的教育單位裡,似乎是欠缺的,可是相關方面的涵養教育,在這些年卻是逐步被裁撤的。如此,就算文史學科生產出一大堆堆在圖書館的論文,能對我們產生任何的益處嗎?
2010.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angtzu&aid=38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