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5 16:16:20瀏覽1559|回應0|推薦2 | |
提升學術研究水準,最重要也是最須優先做的是給予研究人員充足的時間和環境(包含設備和制度),改善這些最基本的條件。 學術這個行業並非像當兵服義務役那樣,招攬一大堆「不願役」的人進去,以致須以預設多數人心不甘情不願的方式來管理。學術這個行業如果經過公開甄選出一定水準之上的人進來的話,對於學術研究或教學當有一定的能力或興趣。可是每個環境不同,如果環境給予過多教學或行政服務上的負累,或者設備和制度上有著嚴重的不足或或箝制,或者學校某些特殊的特性(例如學生程度低落、吸毒、泡網咖、蹺課、混幫派、沒興趣讀書、混文憑、家庭破碎或家庭問題等情況嚴重)導致教師往該方向的輔導需求去發展,那麼在目前所著重的研究方向上必然造成牽制阻礙。 以前唸書時也會誤以為某些學校的老師們不太做研究是因為太混,經過這些年找工作換工作的經歷,對於在不同狀況的某些學校的老師們順應教導那些學生之所需而調整發展方向,其實也覺得佩服。此外,這幾年也深切地體會到學術研究的亮麗成果其實是用「錢」堆出來的。有足夠的「錢」才能聘請足夠的員額讓每個研究者能在較低的教學及服務負擔下有充裕的時間做研究。有足夠的「錢」才能設置頂尖的設備,讓研究人員以最省時最方便的方法做最先進的研究,並在各項配套制度上聘請足夠的行政人員進行各項有利於研究速度的工作(例如圖書館的各項便捷服務、各項設備的支援工作等等)。可是,國內就算是排名在前面的大學,在經費上也仍遠遜於國外,更何況其次的眾多學校。在如此的情況之下,無法在時間和環境(設備和制度)上給予充足的條件,是不可能奢求從根本上改善學術研究的實質水準。一些專案式的發包工程,美言之是拔尖,實言之多半是在消耗經費,經費用完之後便難以為繼。 提升學術研究水準,最重要的是給予研究人員充足的時間和環境(包含設備和制度)。如果在種種限制之下無法做到,最務實的方法應該是方向明確的、有意願的往此方向穩扎穩打,盡可能先一點一點地改善研究者的時間和環境條件,自然能一點一點地將學術研究的水準提高。如果多數學校既不願放棄叫老師多教課,也希望老師依照學生特性多做學生輔導,且又沒有很大的意願改善老師的研究環境(設備和制度),那就不可能提升什麼學術研究的水準。若光是從成果要求上去訂定法條,短暫時間內前幾任的行政主管或許可以因為數據上有明顯增加而光榮退休,但是長遠來看,具有影響力的實質的學術成就與學術圈的研究風氣恐怕會不增反減,也會影響優秀人才投入學術領域的意願,且同時會斲傷了許多學校在教學與輔導上原本運作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這些反映在未來出社會的學生上,又是另外創造出一些問題。 提升學術研究水準,最重要的是給予研究人員充足的時間和環境(包含設備和制度)。如果捨本逐末,光靠犧牲別人來得到主政者自己所要的短期數據,不需龜蓍就可預知其達不到長遠的實質效果。如果實際執行上無法一致化地配合提升學術研究水準的政策路線,種種做法不切實際、無法落實、互相矛盾、互相掣肘,教學與服務佔了合理工作時間的七八成,設備陽春得僅勉強可用,無法盡可能給予充足的時間和環境,那麼即使聘了善於做研究且有興趣做研究的人進來,也一樣使這些人被困在動彈不得的環境裡而難有所成。 2010/3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