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 http://blog.udn.com/chongkiath/7414595
文: 方傑
大部份媽媽在產後一段時期,會發展出一種對小寶寶全神貫注的心理。嬰兒在剛出生的前幾個月,母親會將全副精神投注在小寶寶的一舉一動之上,小寶寶一哭,媽媽就會適時的擁抱、愛撫、餵食母乳、呵護、滿足他的需求,許多媽媽甚至可以偵測出孩子的哭聲所要表達的意涵。
心理學家認為,這個階段的小寶寶,會發展出一種自以為是「全能」的幻覺,因為媽媽的無微不至,會讓小寶寶誤以為自己所有的願望都是可被滿足的。
只要他一哭,奶水就會湊到嘴邊;他一發脾氣,母親就會適時的安撫他。他仿佛可以用自己的情緒來操控一切,這種「全能感」是必要的,它會帶給小寶寶一種安全感,讓他覺得自己是重要的,讓他勇於表達自己的需要,也讓他日後發展出自信、健全的人格。
在成長過程中獲得安全感的人,會較有自信且勇於冒險;而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則比較不敢輕易嘗試,以維持在一種穩定的狀態。
但父母本就不是完美的,他們總有一天會讓我們失望。對父母親完美形象的幻滅,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孩子的童年,大多數人都曾經對父母感到失望。
有趣的是,在人的精神發展過程中,適度的幻滅又是必要的,一個沒有經歷幻滅的人是無法成長的。
幻滅會帶來失望與悲傷,但也會帶來精神的成長,因為當你發現不能透過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你就只好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靠自己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所以從精神發展的角度來看,太好的媽媽是無法讓孩子學會獨立的,唯有讓孩子看見父母的局限,讓孩子「適度」的幻滅,孩子的心智才會逐漸成熟。
我多年來不斷的觀察許多孩子與媽媽的互動,我發現大多數遇到挫折時,會遷怒父母、責怪父母,甚至暴力相向的孩子,都有一個過度慈愛的母親 (或祖父母),因為過度慈愛,所以導致了孩子誤以為父母親該為他的人生負責,當孩子的美好幻覺幻滅時,他就將對生命的全部失望都遷怒到父母身上了。
曾有心理學家建議媽媽們,當個「夠好的媽媽」就好。「夠好的媽媽」不是「過度慈愛的媽媽」,她不是全能的,她會讓孩子瞭解到她只是一個凡人,她並無法滿足孩子的所有期望,但她可以給孩子必要的愛與關懷,陪伴孩子去面對現實中的不完美,讓孩子在充滿包容的環境中,漸進的學習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不如意。
(Red Tomato FREE Weekly Newspaper 22-3-2013 [向孩子問路] 專欄文章 )
【方傑】個人簡歷
新加坡Prestige 《品雜誌》國際中文版 心理學專欄特約撰稿人
馬來西亞新蕃茄週報【向孩子問路】藝術教育與心理學專欄作者
青輔會職訓局南區職訓中心【造形美學】講師
台南市社區大學人文藝術學程講師
台北醫學大學優質通識教育課程【兒童美學】協同教學老師
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兼任講師
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