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餵養內在的野性
2012/12/31 16:34:26瀏覽853|回應0|推薦2

 

文:方傑

 

你看過狗殺死另一隻狗嗎?他們有時候會打架,但不會造成世界大戰。人類是唯一一種會自相殘殺的動物。                                 -- 奧修

 

寫完上一篇文章後,美國發生了槍擊案,兇手正好如我描述的,是一個不擅表達憤怒的人,之後幾天就出現了許多呼籲廢槍枝的新聞,我對廢槍枝沒意見,但就我對人性的瞭解,即使杜絕了槍枝,人類還是會找到其他傷人的辦法的,這不是根本問題。

 

最近剛好在李安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有一段老虎掉到水裡的情節,很多學生問我, PI為何要將他救上來,還要餵食他。

 

我說:「船其實是生命的隱喻,老虎是野蠻與殺戮,也可以是活力,那隻老虎死掉,生命就無聊了,所以我們要餵養他」。電影啟發我們,要學會與內在的老虎共處,馴服它並把它轉化成生命力,才是比較健康的作法。

 

早在一世紀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就曾指出,攻擊性其實是人類的動物本能,這觀點在當時引來了衛道者的批評。佛氏的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受到重視,因為戰爭讓西方人目睹了文明人集體壓抑後,失控所帶來的災難。

 

研究兒童精神發展的心理學家發現,攻擊性是人的天性,它可能源自於小朋友對外在世界的恐懼、挫折、失望與憤怒。

 

文明生活往往要人把攻擊性壓抑在內心深處,對我來說,這既不健康又很可惜,因為攻擊性並不完全是負面的,它可以傷人,動物的攻擊性有時是為了捍衛自己,它更是人類活力的來源。正如槍擊案的少年,長期壓抑憤怒反而會讓他作出失控的事。

 

小朋友的攻擊性有時會透過遊戲、運動中得到釋放,運動其實是文明人釋放野性的一種方式,是被規範的暴力,沒有了這種野性,文明人也就失去了活力與熱情。

 

小朋友也會透過繪畫、肢體動作將這種攻擊性表現出來,在藝術活動中,這種攻擊性會轉化成正面的創作,當壓抑的情緒找到適當的管道,它就成了熱情。

 

你如果看梵谷的畫、聽貝多芬的《命運》,你就會發現這種強烈情緒的感人之處,所以我一直都反對美術教育以美為目地,太強調和諧的美,藝術就失去了它整合、展現自我的意義了。

 

(原載:Red Tomato FREE Weekly Newspaper no.170 . 28-12-2012 [向孩子問路] 專欄文章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ongkiath&aid=718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