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21 19:11:48瀏覽119|回應0|推薦0 | |
拜讀5月26日作者張桂瓊的〈死亡練習曲〉,讓我想到當時與媽媽談身後事的過程。面對媽媽後事的安排,我算是幸運兒,因為媽媽對死亡的觀念一直抱持「是所有生命的自然現象,無須忌諱」、「死前不急救,請讓我舒服地離開」等想法,加上我是獨生女,媽媽病危要不要急救,我一人說了算。
當親友得知我們談死如話家常,都覺得不可思議,「人還好好的,為什麼要講這些?」這是大部分的人的反應,老媽無厘頭地回答:「第一次死沒經驗嘛,當然要趁人還好好時交代清楚,以後再死就知道要怎麼安排了,呵呵呵。」
隨著時間推移,媽媽的人生終於要謝幕。當她的血氧濃度只剩76%(正常值為≧95%),急診醫生告訴我們:「如果插管送加護,可以拖一陣子;如果完全不救治,可能拖不過今天。」我表明不做任何積極處置,通知在台中工作的兒子回來,一家三口陪伴媽媽走完人生;後續的告別式、花葬都依媽媽的心願進行,從容不迫,生死兩安。
善終人人嚮往之,卻非人人可得,尤其現在醫療發達,靠著儀器、各種侵入性治療都可以延命,加以家屬情感上的不捨、怕被冠上不孝的罪名,或因為平時忌諱討論身後事,以致當事發突然時,只能順應環境來個「急救套餐」。像我的一些親友就經歷了急救、插管、氣切,打升壓劑、洗腎……而後仍回天乏術,或即使挽回一命卻長期臥床,以各種管線維持生命,兩造皆痛苦不堪,這時所有的「早知道」、後悔、內疚都顯得格外無用。
死亡話題牽涉到每個家人的觀念,當幕緩緩落下時,家人如何事先知道即將謝幕者的意願,及家人之間如何取得共識,絕對有必要在「人好好的時候」就討論,這不是禁忌的話題,是一種愛的凝聚。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