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命成長的「儀式」
嚴淑女
大人常常不知如何和孩子解釋何謂死亡?因此有了許多同樣以小孩觀點探索死亡議題的圖畫書,例如:《爺爺有沒有穿西裝?》、《外公》、《怎麼會這樣??!艾維斯的故事》等。一般書中著重處理孩子哀傷、憤怒和失落的情緒,或藉著回憶讓孩子達到心靈療癒的效果。但是,這本書的瑞典作家烏爾夫.尼爾森和繪者艾娃.艾瑞克森掌握小孩的觀點,透過精采的圖文,創造了不同的生命意象,讓它變成一個有趣又充滿溫暖和愛的故事。
在一個綠意盎然的祕密基地裡,三個小孩組成一個團體,一個挖墳墓、一個寫詩、一個在葬禮上負責哭,同時彩繪為每個小動物命名的石頭。他們模仿葬禮的儀式,甚至收費,完全是大人世界的翻版。而畫家也在許多細節上展現儀式的過程,如:妝點墓園、遍灑聖水、歌詠逝者,讓神情哀戚的孩子扮演送行者的角色。而畫面中的動物躺在盒子中,神情安詳的接受最好的禮遇,彷彿也配合孩子進行一場扮演的幻想遊戲。
從表面上看來這是無聊的一天,三個小孩組成一個葬禮公司的簡單故事。但是,作者卻透過一整天的「儀式扮演遊戲」來處理和探索一個很大的議題——死亡。這個議題中,「告別的儀式」是很重要的,「儀式」讓孩子有機會正式與逝者道別,表達對逝者的懷念與感謝,並從中學習到生命的可貴。因此,這個故事背後還蘊含了三個小孩經過這些「儀式」之後,對於死亡和生命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成長。他們藉由扮演的儀式,慢慢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就像書中的主角一樣,從一開始害怕不敢觸摸動物的屍體,到最後捧著小鳥,為牠獻上一首生命禮讚的詩。作者在這裡創造了一個紙面舞臺上的生命成長儀式。
而完成這個儀式的一大功臣是「詩」。一首一首的小詩串起了整個儀式,道出對死亡的疑惑、生命的無常和對生命的領悟。詩也給每個小生命最深的禮讚,給了生命全新的希望,同時也表達了面對死亡的態度。
「幾百年,幾千年,生生死死。死亡,會痛嗎?會害怕嗎?會孤單嗎?」
「總有一天,生命會結束,無論母牛、鸚鵡還是野豬。」
透過為那些親愛的小動物們準備的葬禮儀式、命名儀式,孩子從模仿大人的行為到真心哀悼一隻小鳥的死亡,慢慢隱約感受到死亡的意涵。作者運用緩慢而充滿韻律的故事節奏,讓孩子從刻意尋找,到自然遇見死亡,進而真心的為逝者哀悼,歷程中沒有突如其來的震驚,而是自然的發生。死亡就是這麼自然的一件事。
在這個淡淡詩意的故事中,讓我們了解生命只要有開始,就會有結束,緣起緣滅,即使是從小到蜜蜂、小鳥;大到兔子、人類的生命歷程都是如此。「生命很長,死亡很短,死亡只在瞬間。之後,小草和青苔成長,墓旁的花朵綻放,一切歸於平靜……」當我們沉浸在最後這首詩的意境時,作者卻突然用一句話:「第二天,我們又忙著玩別的遊戲了。」敲醒讀者回到現實世界,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啊!人生如戲,生生死死就像一齣孩子扮演的儀式遊戲,死亡就是這麼自然而無所畏懼,只是回歸我們本來面目而已。本書著實為生命教育繪本的書寫開啟一條新的方向,引領孩子自然的探索生命的真諦。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兒童讀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童書作家)
以上的這篇嚴老師之導讀,出現在這本小天下於2010年7月21日出版的「世界上最棒的葬禮」最後。
我喜歡最近臺灣出版的繪本作品開始標出第一版第一次印行的年月日,而不是像以往只有哪一年哪個月而已。因為這等於標出這本書的出生日期,就好比我在東京旅行,導遊讓團員在銀座街頭巷尾自由走逛時,我自是找尋我愛的書店或咖啡館,竟意外地在紀伊國書店裡找到一本與我同年同月同日來到這個世界的日文繪本:桃太郎,而且還是由我非常喜愛的名家合作的—文:松居直、圖:赤羽末吉。這種巧遇與驚喜,只有在標出了明確的日期才可能發生啊!
買到這書時,第一次看就被書中的三個小孩感動,再讀第二次時,仔細地好好讀詩(舉一、兩首為例好了:幾百年,幾千年,生生死死。死亡,會痛嗎?會害怕嗎?會孤單嗎?// 在人間,多刺的你平平扁扁;在天堂,快樂的你胖胖圓圓。)與看圖,更是一邊大笑(因孩子的慧黠與天真)但也差點又要掉淚(因他們的善良、勇敢與愛)。所謂「世界上最棒的葬禮」,原來是指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動物葬禮後,孩子們突然意外親眼見到兩隻正在玩耍的烏鶇其中一隻撞窗死掉了。這個葬禮因為眼見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消逝,因此感受與力度自是不同。其中有句話深深地打在我心:悲傷,悲傷像塊黑布輕輕覆蓋住這裡。
這真的是一本很特別的書,適合慢慢的讀給小小孩聽,和大一點的小孩共讀,或大人自己細細地看。讓我也開始想自己要的葬禮應該是什麼面貌與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