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25 11:27:57瀏覽920|回應4|推薦16 | |
世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坦白說,沒聽到過多少好消息,聽到的通常是一些令人震驚的壞消息,譬如一些天災:南亞地震與海嘯(2004/12),四川地震(2008/5)、海地地震(2010/1)、智利地震(2010/2)、日本地震與海嘯(2011/3)、卡崔娜颶風(2005/8)、台灣的莫拉克颱風(2009/8)等;還有一些是人禍,譬如美國的九一一事件(2001/9)、英國地鐵爆炸案(2005/7)、挪威槍擊案(2011/7),以及2008年開始的金融海嘯與持續的世界經濟不景氣。 雖然倫敦奧運仍然風光舉辦,並且順利落幕,但是終究遮掩不住全世界的窘境。 北非與中東連續發生被稱為「茉莉花運動」的政爭或革命風潮,敘利亞至今還在內戰狀態下。另外,北非的蘇丹也處於族群衝突的內戰狀態下。 有些西方學者很樂見所謂「茉莉花運動」,認為那是民主化與去除獨裁政權的發展。但是,我比較悲觀,我認為會有革命風潮,首先是反映經濟困境的普遍惡化。運動的最後結果,卻未必能見到什麼真正民主化的到來。 本文的討論焦點,其實比較是放在東亞。最近,南海風雲緊急,主要是中國大陸與南海周邊諸國間的緊張。越南、菲律賓、中國大陸等國紛紛宣稱南海的哪一部分是他們的領海或經濟區域,互不相讓,甚至準備動武。 韓、日之間,也為了「獨島」(日方稱為「竹島」)主權起爭議。南韓總統李明博親上獨島宣示主權,日方抗議無效,準備對韓動用經濟與外交制裁。 中、日、台三方則為了「釣魚台島」(日方稱為「尖閣列島」)發生爭議。釣島於1971年間由美國將管理權交給日本。旋即於當年激發了華人的保釣運動。事情經過四十年還沒有落幕。各方仍然各自堅持擁有主權。 台灣方面應該與釣島最具有實質的關係,卻也立場最尷尬。台灣率先倡議東海和平協議。但是,這種呼聲,國際間沒有誰真會當一回事。日本不會答應來跟台灣討論釣島與東海的權益問題。連中國大陸呼籲將釣島歸屬問題交由國際仲裁,日本也毫不為所動。 香港有人登上了釣島,並高舉中華民國國旗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日本政府這回很快和平處理,將人飭回,沒有長時間羈押、關禁。但是,這不表示釣島歸屬問題已經落幕,大陸現在已經發生反日示威運動,有人砸日本車、反日本貨。這個運動會持續,還是很快落幕,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方面對釣島與獨島的爭議,態度也非常強硬。除了對韓國表示要採取經濟與外交的反制外,對中國大陸,則已經將駐中大使撤回,只因為他質疑東京都政府欲買下釣島的動作將使中、日關係陷入危機。 我不擬在此討論這些爭議的是非(也爭不出個結果,因為很難有定論)。我想指出的是,這些造成衝突或動盪的事件背後的問題。 簡單說,由於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愈形頻繁,而近年則經濟不景氣使各方都容易陷入緊張的心理狀態。這種緊張的心理很容易促成排外、復仇的心態。具體可說是各國民族主義思潮或右派勢力的興起。不過,我覺得應該說是極端派的興起。特別是以中國大陸來說,未必適合說是右派勢力的興起,而可能是極左派的興起。中國大陸長期以來都是將左的路線與反日民族主義路線結合起來。所以,如果說那叫右派勢力,未必妥切。 無論如何,各國似乎都有極端排外、仇外勢力抬頭的跡象。這絕不是令人樂觀的事。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世界也經歷了一場大的經濟不景氣,稍後就爆發了國際間的系列戰爭,先是日本侵華戰爭;接著納粹德國也在歐洲發起了一系列復仇與侵略戰爭。納粹是極右派,日本的軍國主義也是極右派的勢力。總之,也都是極端排外、仇外的勢力。當這種勢力紛紛在各國崛起時,世界就可能陷入一場大災難。 眼前,似乎這種跡象再度出現,著實令人憂慮。 要找到排外、仇外的理由,永遠不會嫌少。每個群體都會「建構」一系列的關於外國、外團體的描述。當集體本身生活愈困難的時候,對於外國、外團體的描述就可能愈負面,愈富有易激起仇恨的內容。 1982年,美國底特律市發生一樁白人父子用球棒打死華裔人士的事件,兇手是失業的汽車工人,他們抱怨日本人搶走了他們的汽車工業市場與工作機會,於是對誤以為是日本人(或日本裔)的人進行攻擊。 經濟生活困窘激發群體仇恨、使極端派勢力崛起,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關鍵是當前的東亞風雲,是否確實意味著各國極端勢力的崛起呢? 其實答案應該很容易確定,我認為當然是。如果還有質疑,則在於它是否已經到達或接近某一個閾限。 所謂「閾限」是指:如果事情發展超過了這個臨界點,就會進入一種不可逆的狀態,並發生嚴重的後果。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呢?這裡主要是指國際戰爭。好比像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場戰爭(對另外的某些地區而言,像北非、中東,則也可能是指內戰)。 我絕不樂見戰爭,即使是中、日之間的戰爭,我也絕不樂見。戰爭是悲劇,這個悲劇裡,將充斥著飢餓、傷亡、生靈塗炭、流離失所、親人生離死別…。我們必須去想像具體的悲劇,才能深刻體會戰爭的恐怖。 對中國而言,中國因為曾經受到日本的長期侵略與佔領,或許有較多的理由宣稱要與日本一戰,以報當年之仇。但是,中國大陸之前還在強調要「和平崛起」,如果走上與他國戰爭之路,所謂「和平崛起」之說當然也就落空,這對中國大陸未來的發展絕對不利。再說,真要一戰,究竟勝敗為何,也還難斷言。特別是考慮到,在中、日之間,美國很可能會偏幫日本。更重要的是戰爭對中國自身的傷害。 我不能說,當前局勢發展是否已經到達閾限,事情應該還不至於到了不可逆的程度。但是,要使事情轉寰,卻也非常不容易。許多人是不到黃河不掉淚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些客觀的阻擋力量,極端勢力很難被理性勸說所阻遏。 譬如那位挪威殺手布列維克,顯然就是一位右派極端份子,他認為挪威不該再任由外來者進入擾亂、破壞挪威社會,而他要的是一個「純淨而美好」的挪威。這與當年的納粹思想有某種程度的共通性。重要的是,即使在審訊過程中,他也絲毫未顯示對其所行有什麼悔疚,他並不覺得他做錯了什麼。他內心裡可能認為自己是個英雄,為建立或維護美好國度而做出壯烈的自我犧牲。 我們大概無法改變布列維克的想法,同樣也很難改變其他極端勢力成員的想法。他們往往充滿激情,甚至是「正義」的激情,自覺睥睨世人,揮舞著唐吉訶德的劍,只顧勇往直前,哪還聽得進旁人的勸說。那些「理性」的聲音,在他們聽來,可能只是弱者的怯懦呢喃,甚至是當權者或既得利益者的別有用心。 然則,負責任的政治參與者(廣義的政治參與者,不限於官員、政客)應該關注集體的後果。極端的行動是否會帶來戰爭?戰爭的後果是否為我們大家所要?問題應該要先想清楚,不可貿然行事。 美國電影「亂世佳人」裡有一幕,當南方政府決定與北方一戰的時候,許多南方的年輕人高聲歡呼,認為終於等到了可以大展身手、一抒鬱悶的時刻。但是,很快的,當戰爭帶來了嚴峻的痛苦與生活困難時,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戰爭是多麼恐怖的事。尤其戰敗之後的南方,更陷入了一場長期的夢魘之中。 我們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與他人,戰爭的悲劇與不可欲的性質。從而,我們也要避免極端勢力的崛起。 以台灣的社會氣氛而言,極端勢力相對微弱,但並不是沒有。那些急獨派與急統派,往往都是極端勢力的準成員。他們也可能在現時的悲觀氣氛下走向極端。
跳出台灣這個範圍,我特別希望中國大陸的民眾不要陷入極端思維。中國大陸特別不宜走極端路線。「和平崛起」的原則,是中國大陸最好的選擇。但是,大陸的貧富差距問題很嚴重,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經濟條件較惡劣的一群很容易走向極端。這不是好的跡象。需要格外審慎關注。 日本的極端勢力,與其早年的軍國主義應該有思想的聯繫。不過,我猜想日本近年在經濟上的發展遲滯,與連遭天災的經歷,很可能有促進其極端勢力發展的作用。但是,日本若真走極端路線,最後結局很可能是給鄰國帶來報復的契機。對日本來說,則是又一次悲劇的開始。 無論如何,極端勢力的崛起可能是我們大家的悲劇的起始,我們必須遏阻這種趨勢,它比經濟不景氣本身還危險。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