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埃及人民大勝利?
2011/02/13 22:37:13瀏覽295|回應1|推薦1
中時今天一則報導標題為「埃及人民大勝利!」,看到這個標題,我有些感慨。

記得大約是近二十年前,在廣播裡聽到一則訪問,應該是中廣記者訪問一位南斯拉夫記者,名字好像是叫海蘭娜。海蘭娜會說相當流利的中文,當時她人在北京,擔任駐地訪問記者。中廣記者訪問她,卻是討論當時南斯拉夫的情形。海蘭娜用高亢的語調說起南斯拉夫的解體,波斯尼亞等國與塞爾維亞分開,成為獨立國。海蘭娜說,她一定要回國,親身見證國家的獨立(如果我沒記錯,她應該是波斯尼亞人)。她顯然盼望這一天很久了。甚至,這不僅是她個人的盼望,也是她父祖們的盼望。

從此以後,我沒再聽到過海蘭娜的消息,也不知道她後來究竟怎麼樣了。但是,我所知道的,是解體後的南斯拉夫經歷了一段腥風血雨的過程。後來是美國與聯合國介入,強行達成停戰。是不是已經建立了長久的和平,還在未知之數。總之,南斯拉夫解體了,是不是幸福就來臨了,恐怕還是個大問號。

穆巴拉克下台了,埃及人民勝利了。這個「勝利」的意義究竟為何?是人民獲得了幸福的保證嗎?

我無意去為下台的穆巴拉克做任何辯護。但是,我卻要再三強調,社會的進步與否,最後還是奠基於總體結構。如果先前的埃及是個貧窮、落後、不幸福的社會,這個結構,不太可能因為穆巴拉克的下台就能改善。要改善這個基礎結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我要做個預言家,此刻我或許就可以對埃及的短期未來做個很不吉利的預言:埃及接下來最可能的發展情勢有兩種,一是陷入動盪不安,甚至肅殺的氣氛;或者,又進入保守軍事強人的統治之下。也就是說,幸福恐怕仍然在遙遠的天邊。

怎麼樣才能改變這些,才能建立穩固的進步機制?那就不只是獨裁者下台這麼簡單。獨裁者的產生有其生態環境,這個生態環境,其實應該說是總體結構,必須改變。

穆巴拉克在下台的前一刻說過幾句話,大意是說人民不能接受(改變)。這話應該是為他遲遲不進行政治、社會改革做辯解。這個辯解成立嗎?

我認為這個問題很複雜、很麻煩,答案並不是簡單的是或不是。

從某個程度來說,我認為也可以說是。也就是說,人民確實有抵拒改變的傾向。這種傾向非常普遍。看中國歷次的變法的下場就可概見。

而且,人民通常不太能察覺自己正扮演一種保守的、抵制改變的力量。他們傾向將改革的責任推給領導者,認為領導者應該在不干擾人民生活習慣的情形下達到改革的目的。但是,我認為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人民大眾如果不積極參與,並自我要求,從自己的心靈與行動開始改變,社會就很難改革成功。

「人民」也可能在關鍵的時刻,拉扯改革的後腿。就像清末時的許多人,要阻擋康、梁的變法。最後演出戊戌政變的悲劇。或者,像埃及,在1981年,穆斯林兄弟會(?)刺殺沙達特總統,促成穆巴拉克的上台。沙達特利用外交斡旋,收回埃及失土,並獲得美國給予許多優惠。他的政策開明,應該有助於埃及的進步。但是,「人民」不信任他,終結了他的改革努力。

總之,改革需要人民的積極性,而且不是一時的、激情式的積極,是持續的、從內心發動的自我改變的努力。

不過,話說回來,領導者終究也還是可能領導改革。那就要看領導者的毅力與能力。有這種條件的人,恐怕並不多見。而且,能力如果只是指如何縱橫稗闔、引導操縱,那麼,領導者還需要另一種智慧、見識與胸襟,看清大格局、掌握大方向,而且能堅此百忍。他不因一時的誤解、抗拒而氣餒,也不因此放棄理想目標,同時也不因此否定、敵視異議者、抗爭者。通過巧妙的手腕,漸進地、堅持地達成改革的目的。

這樣的人真的不多,所以成功的領導改革者也不多。埃及台面上的人物,看來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有這種條件的人,未必有機會出頭,未必能被多數人民所認識並支持。愈是有盤根錯節傳統結構的社會,就愈是如此。

所以,我對埃及短期的未來並不看好。埃及人眼前的歡樂,恐怕也是:高興一天就好!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4881276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綠的上去
2011/02/13 23:55
我也認為政治源於人民,我看到綠的人說"我們也學埃及推翻政府",覺得好笑,綠的上去會好多少? 兩黨口口聲聲說民主,卻打從心底要把對方鬥倒,難道希望一黨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