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究顯示有一種人必得癌癥 看看你有木有?
2013/07/04 17:29:27瀏覽189|回應0|推薦0

如果“糾結”是你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完美主義是你一向的追求,那可要留意了,這都屬于“癌癥性格”。何裕民表示,除遺傳和生活方式外,性格與癌癥也有密切關系。易患癌癥的人性格特點大致有兩類情況:一是過于較真的人,二是過于抑郁、焦慮的人。他建議,所有癌癥患者在對待一些身體變化時,不妨“難得糊涂”些,指標數據等小小的波動,很多時候只是一種表象而已,只要心定,加上積極對癥的治療,雨天一定會轉晴。

太過較真易得消化道癌癥?

老胡是一名腸癌轉肝癌患者,何裕民第一次見到他便推測出他是工程師。原來,在老胡的病史和他自己總結的檢查指標變化上,用柱狀圖、曲線圖在一旁一一清晰注明。當時,何裕民就批評了他這種太過較真的態度。老胡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搞了一輩子橋梁,事事認真負責,并認為這是很好的性格,做事就該“打破沙鍋問到底”!當時他一直搞不明白,自己患的是早期腫瘤,按照科學,化療了6次一定會好,怎么最后又復發轉移了?他一直反復詢問何裕民:“這是為什么? ”

何裕民表示,太過較真的個性注定了生活中萬事不得放松,一切都要問個明明白白,人的精神、心理一定長期處于緊繃狀態,得不到松弛。這從心身醫學角度而言,不利于內環境穩定,可干擾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的功能狀態。

據了解,臨床上也有一些癌癥患者,在工作上可以說是”拼命三郎”。比如,胰腺癌患者很多都是因為拼命工作,什么都想做得最好,什么都不想放棄,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結果促使胰腺癌發作。在醫學上,長期慢性的壓力狀態被稱為慢性應激狀態,現代研究表明,這是發生和導致癌癥惡化的重要因素。何裕民說:“如果一個人老是希望世界是完美的,看不慣就會憤憤不平,心中的憤恨轉換成一種壓力,壓力需要不斷動員生理潛能去應對,身體始終處于應急狀態,不是活得很累嗎?當今社會在快速進步,我們每個人都生中和電腦教學活在壓力當中,我們要學會自我減壓。 ”

不良情緒易滋生癌細胞

36歲的陳女士前段時間被查出了乳腺癌。在同事和親戚的眼里,她是一個老好人。工作上勤勤懇懇,一絲不茍,而在待人接物方面,陳女士總是小心翼翼,基本不跟人吵架。熟悉陳女士的人都知道,她的性格比較溫吞,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都不太習慣與人起爭執,碰到事情后,總是一個人生悶氣。

何裕民指出,個性心理因素和癌癥關系密切。在引發癌癥的因素中,不良個性心理因素占到了15%到20%。抑郁、多疑、好生悶氣、多慮等不良情緒是癌細胞產生和發展最有效的媒介。以城市里女性的乳腺癌、卵巢癌患者為例,很多都是公認的“好女人”。所謂“好女人”,是生活上沒有什么壞習慣,工作上則是一絲不茍、認認真真,這些人往往工作壓力相對比較重,長期繁瑣的工作特點,又造就了她們較真而又比較追求完美的個性,因此極易產生身心問題。

“難得糊涂”、“別太認真”是良藥

何裕民說:“魯迅筆下的阿Q原本是中國舊時代農民中和學電腦的代表,但他的自我勝利法、自我安慰法等,我認為值得癌癥患者學習,像阿Q這樣的人是不太會生癌的,即使生了癌,他恢復得也會比正常人要好,因為他善于自我安慰、自我調整。 ”

何裕民還記得有一名胰腺癌患者在剖腹探查時發現腫瘤已經裹住大血管,什么都做不了,無奈只得關腹。可家人還是哄她,胰腺癌已經除掉了。病人平時性格大大咧咧的,也沒想太多,便信以為真了。五個月后病情穩定,病人回去上班時,同事間的談話讓她得知了真相,不過對此,她也沒太大的反應,只說,反正已經不痛了,腫瘤愿意在里面就讓它在里面吧!正是這種樂天派的性格讓她不鉆牛角尖,不天天想著病情,生活得樂呵呵的,這樣整整13年過去了,可以說她已經戰勝了癌癥。

何裕民說,不管是真心還是“裝”出來的“糊涂”態度,都有助于調節情緒,改善生理功能,調節免疫,從而促進康復。有些癌癥病人的全面康復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良好的生活態度和樂天的情緒。他建議,所有癌癥患者在對待一些身體變化時,不妨“難得糊涂”些。必要的檢查與治療是不可少的,但許多情況下對有些小變化也“別太認真”。要知道,天都有晴雨,月也有圓缺,小小的波動,很多時候只是種一過性的現象而已,只要心定,加上積極對癥的治療,雨天一定會轉晴的。

腫瘤患者更要學會“慢生活”

何裕民遇到過太多的患者,一經指點以后常常很后悔:“我當時就是想不通。就知道拼命,拼到后來都不知道是為了什么?”很多人只有到生了病才覺得:“我怎么這么糊涂,把命都賠上了。 ”

曾經有一個大學的辦公室主任來找他治療,患的是晚期卵巢癌。病人丈夫在一旁說道:“我夫人每天一睜開眼,就要考慮一大堆事情,回家來還有做不完的事,天天風風火火的。 ”何裕民便建議她換一個工作,學會自我調節,學會慢生活。最后,學校安排她到圖書館工作。她自己也開始努力學會放慢生活的步調,只上半天班,把大部分時間放在養病上,每天幾乎都堅持鍛煉。如今兩年多了,總體控制情況還不錯。

何裕民表示,現如今,發達國家開始講究“慢生活”,這也是一種“回歸”。慢生活,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奮斗,是對人生的高度自信。因此,要適度學會慢生活。學會適度放慢生活和工作的節奏。特別是對于那種拼命三郎的人,就應該這樣提醒他:生命沒有了,其他還有意義嗎?

癌癥常見四大誤區,你有嗎?

在何裕民看來,癌癥是種典型的“內亂”,而不是侵略戰爭。行醫者和家屬們都應謹記:“人”比“病”重要。敬畏生命、呵護生命應優先于征服疾病,控制指標、活下去才是真正的硬道理。但何裕民也指出,對于癌癥,目前仍有常見的幾大誤區:

誤區之一:若不趁早治療,癌癥就會馬上轉移。癌癥的確需要早發現早治療,但并不是說,確診了癌,如果今天不開刀、不化療,明天就可能轉移。大多數癌癥的發展是個慢性過程,但也確實有病人得知只能活三個月,就真的只活了三個月的。這主要是因為病人被“三個月”這個期限嚇著了,導致高度恐懼,寢食難安,生活規律完全打亂了。其實,癌癥不是山洪暴發,其發生發展是個緩慢的過程,從第一個癌細胞發生癌變至少要5年到20年的時間,有的至少要20年。有時候癌細胞還會長期休眠,甚至不發展。

誤區之二:癌癥的死亡都極為痛苦。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臨床上,很多癌癥患者最終是死于其他因素,有的老人甚至是自然死亡。有70%—80%的患者屬于自然死亡過程。當然過度治療的患者可能會死得比較痛苦,因為反復遭受折磨,機體功能減弱,正不御邪了。

誤區之三:癌細胞分裂得很快,病情會急速擴大。這是人們自然聯想的錯誤結論。通常,癌癥的分裂并不是很快,只有到后期進展期,它才會瘋長。如果病人心理壓力大,對癌癥特別恐懼,再加上其他致病因素,就可能覺得病情進展太快,導致癌癥患者死亡過程比較痛苦。其實,癌癥抗爭是人的正常細胞與異常細胞的抗爭,如果你的身體機能弱的話,癌細胞長得就更快了。

誤區之四:動手術必須徹底,才能斬草除根。這個觀點以前不僅僅老百姓確信無疑,而且專業人士也是如此,人們總在想方設法把癌細胞趕盡殺絕。其實,世界衛生組織21世紀初就總結說,化療對腫瘤的有效率大概是5%左右,就是說,它能夠控制5%的癌癥。人們不能把大部分希望放在這上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siyi&aid=787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