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耶魯孫康宜教授告訴妳《我看美國精神》
2006/11/14 22:43:57瀏覽2880|回應0|推薦22

       用心看完九歌出版近日推出的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的《我看美國精神》,真是一本內容非常具深刻精彩的好書,孫教授豐厚的學養,讓妳很能了解到人文觀點的美國精神及其國民的生活面貌,但我更感興趣的是而後在孫教授專精的文學智識下的幾篇美國移民華裔學人文章及附錄的兩篇文人速寫。

       此書的作者介紹:「孫康宜1944年,天津人,生在北京,長在臺灣,1968年移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東亞圖書館館長,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別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出白色恐怖》等。目前住美國康州木橋鄉(Woodbridge)。 

       但最早讓我認識到孫教授的,實是七、八年前讀了1995年麥田出版的《哈佛心影錄》,作者張鳳任職於西方漢學研究的寶庫哈佛燕京圖書館,在這本書中她對哈佛為主及相關的華裔學者以閱讀文獻及當面採述的方式,對學者基本生平論述和學術專業加以引介論述。張鳳此書是讓我得以在台灣卻能較了解以哈佛東亞系及其相關之文學專業為主的旅美學者,有楊聯陞、趙如蘭、夏志清、葉嘉瑩、余英時、傅偉勳、杜維明、王德威、李歐梵、張光直和孫康宜……等等,其中有個理工的李遠哲教授。

之後我看了孫教授於2002年由允晨出版的《走出白色恐怖》,是她緬懷父母的前半生述,其父在1950年為政治犯入獄坐牢10年,所以有此書名,但看孫教授自寫封底書介:「寫在這裡的章節大多與白色恐怖有關,但這本書並非控訴文學,也不是傷痕文學。相反地,這是一本「感恩」的書──對於那些曾經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朋友和親人,我的感激是一言難盡的。那些善良的人大多是被世人遺忘的一群,他們也一直承載著複雜的歷史政治糾葛,因此我要特別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這本書也敘述了自我追尋和自我反省的過程。

當我站在今天的高度來回憶過去時,我發現我又學到了許多。我原來以為從前幼時所遭遇的患難是我生命中的缺陷,但現在發現,那才是我的心靈資產。我感謝早期那段艱苦的人生歷程,是它讓我在成長中提前成熟,也讓我在缺憾中找到完整的自我

也因為孫教授一開始就談到1946年在上海她們全家靠張光直教授之父,就是台灣文壇前輩張我軍之助及隨行,才得以平安抵台,而張光直和母親則年底才自行來台,我接著看名人類學考古學家張光直寫得《蕃薯人的故事》,談其早年生活的回憶及1949年台大師大的四六事件,這本書聯經於1998年出版後,孫教授帶去給高齡82歲的父親,她父親看著封面上張光直中學時代的照片很激動,之後她父親說:「嗯,我看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你將來是否也考慮寫一部類似的自傳?……」,老父的心聲一看就感人,我想因此《蕃薯人的故事》此書影就在《走出白色恐怖》的第一章,因此而後出版,但出版時張光直已往生,書中還提到一本我記得我有還沒看的1975年純文學出版的《張我軍文集》。

回到我看美國精神》,其目錄為:

輯一 美國精神
美國的牛仔文化/美國的「寒山」/捐贈與審美/「耶穌受難記」在美國

輯二 美國文化新探
巧克力文化症/斷背山與羅浮山/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大學」/基督教與美國大學校園/「傷逝」的教育

輯三 美國男人
「童化」與「教化」/我所認識的Dick/布魯姆訪談/一個外科醫生的人文精神/我的美國學生在台灣

輯四 美國女人
愛情的化學化/「文字流」與「時間流」──論後現代美國女人的讀者反應/兩個美國女人的故事/性騷擾與《屈辱》

輯五 美國移民
卡內基的閱讀精神/「快人」夏志清/美國學生眼中的張充和/我的耶魯同事蘇煒/移民精神──一個步行者的遊思寫作

附錄 另一種文化精神的比較
蔡文甫現象/道德女子典範姜允中

孫教授在自序中寫到:「時至今日,美國人仍喜歡討論他們所謂的americanness(美國特質):一種以開國先賢富蘭克林等人為代表的苦幹、樸實、敏捷、積極、主動、熱愛公務、勇往直前的精神。根據我多年來的觀察,大部份的美國人仍堅持自由和公平的信念,很多美國民眾都在努力工作,積極服務,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獻。」所以書中輯一到輯四的文章,就是展現此精神的現代各種風貌,我特別覺得有意思的是〈美國的「寒山」〉,以小說及電影「Cold Mountain」來說,但所提及和中國唐代詩人寒山的關聯,是很有趣的,我早就喜歡寒山這位詩僧;還有〈布魯姆訪談〉,布魯姆是當代文評理論大家,我該把他的大作立緒出版的《西方正典》拿出來看了;〈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大學」〉是耶魯校長雷文談大學教育很值得深思。而〈「文字流」與「時間流」〉談「時時刻刻」這部電影,電影我是看得迷迷糊糊,但此文中寫得道理精闢;〈兩個美國女人的故事〉談希拉蕊如何面對柯林頓性醜聞,及處理,寫出女人的本事和偉大;〈性騷擾與《屈辱》〉這一篇藉談柯慈的小說《屈辱》,來談男女之間的互動和性騷擾法的隨身在旁,當然小說還牽涉到南非的種族議題,倒是我對性騷擾法也很疑惑,還可以開玩笑嗎?只要異性感覺不舒服就是騷擾,真恐怖,都不曉得男追女時該不該言語調情?

      輯五美國移民」中,〈美國學生眼中的張充和〉寫出張充和以書法、昆曲、和詩詞著稱的才女的優秀,張女士已92歲,而文中孫教授說其耶魯同事金安平寫出的台灣時報出版的《合肥四姐妹》,四姐妹之一就是張充和,其三姐張兆和就是沈從文夫人。

        附錄中,〈蔡文甫現象一文寫得是九歌出版社創辦人的自傳,開頭重點寫來:「幾個月前,我剛寫完一本有關自己幼年時期的回憶錄,覺得終於生命有了交待,可以鬆一口氣了。但另一方面,我也急於跳出自己的內心世界,想回過頭來看看別人是如何走過生命的歲月的。於是我通過朋友的幫助,從台灣買來了一本蔡文甫先生的自傳:《天生的凡夫俗子》。
   從捧起這書的那一刻,就被書裡主人公的獨特聲音給吸引住了。那是作者真實告白的聲音,它從頭至尾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情。蔡先生寫這書時已經七十五歲,他說自己是個「一生和逆流搏鬥的凡夫」,但又說「奮鬥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認為他的人生哲學很接近美國殖民時代的精神,因為他一直以拓荒者的態度來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接到書的當天,我就開夜車一口氣看完了這書(四百多頁)。等放下書本,已是清晨。我時常在想,這本書為何如此吸引人?
    我想起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把閱讀比作「探險」的那個說法,也想起了著名闡釋學家Hans-Georg Gadamer 把閱讀看成了讀者和作者對話的譬喻。誠然,閱讀這本蔡文甫自傳有如探險。隨著作者寫實的生平回憶,我想像自己也走在那條探險的路上。同時,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自己似乎一直在和書中的主人公進行著心靈上的對話。
   我彷彿看見作者一直在努力爬一座高山,一直在走山路,其經驗既辛苦又讓人怦然心動。讀到有關他幼年喪母、失學,後來歷經戰亂,高中尚未畢業就從軍,接著全靠自己的毅力和決心,一連串地通過了許多艱難的考試、最後終於考取了高考的苦學過程,這一切都像走在崎嶇山路一般地冒險。

        而〈道德女子典範姜允中〉談到王德威教授母親姜允中女士由中研院近史所所作的口述歷史,談到遷台前中國大陸東北婦女「道德會」,而姜女士是其會到台灣後的傳人,很值得看的史料。

        這本我看美國精神》真得內容豐富,只簡單如此資料介紹之,最後看書介:「孫康宜伸展敏銳的閱讀思考,從書籍到影視,直到身邊的人和事,都讀出了關於美國的情趣和新知:牛仔文化的還原透視,殖民時代的宗教情操,「911」以來的新覺醒,二十一世紀「全球大學」的文化意義,巧克力嗜食者的奇思妙想,性騷擾的苦惱和情欲愛戀的化學分析,從寒山的情仇拼殺到斷背山的同志畸戀,以及在美華人移根另栽中的春華秋實……講趣事,說人物,述理論,表風範,每一篇明晰而資訊豐富的文字都疊顯出「美國精神」的天光雲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54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