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8/26 03:16:35瀏覽9035|回應3|推薦30 | |
這本商周出版於2004年11月宮布利希教授的《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三十九章350頁的內容,讓人可以快速對從史前到一次大戰後的世界史都有些概念,而且是年代承接下的世界大局勢的概念,當然都有提到古中國從秦朝一統起和古印度,後來也有提到近代中國清朝的被歐美聯軍攻入,日本的明治維新和美國獨立及南北戰爭、近代俄羅斯革命,不過這本書主要讓人很清楚的是去了解到主要的概念是,從古至今歐洲國家版塊分分合合、打來打去的歷史演變。 真的很有意思,妳要知道從1810年起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才陸續脫離土耳其的統治而獨立,直到1870年後全靠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功打敗法國的拿破崙三世才確立了現今德國的獨立國家性,而1866年才統一為現今義大利國家版圖的,還要靠德國打敗拿破崙三世後才收回法國軍隊保護的羅馬城;而為什麼進入18世紀已經衰敗的土耳其王朝帝國還能保有伊斯坦堡,因為俄羅斯、法國、匈牙利等相鄰大國互搶不相讓此地落入對方手中,所以伊斯坦堡還是土耳其的。 好像在高中時有背過世界歷史吧?都只剩下模糊不清不連貫的記憶,趁讀這本書把年代和不同國家連貫起來好好復習一遍。看完這本書,對1914年會發生了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本覺得很正常,因為之前100年,整個歐洲根本是打來打去的,除了中歐對打,德國也打丹麥,還有俄羅斯和瑞典對打,和土耳其、北非不時也捲入亂打,只是因為進入20世紀後,工業革命後的武器越來越精良了而殺傷人命越來越大,又離我們現代人歷史近,所以世界大戰對我們造成很震憾,其實那些歐洲人根本歷史上一路開戰打習慣了,也難怪打到中國大陸和台灣來,也難怪學習歐洲英德的明治維新的日本也好攻打別人搶佔好處。 1939年到1945年的歐洲第二次大戰,在武器越來越精良下,殺傷力更大,人民死得越多,也好在人民越來越有文明和智識下反思更多,基本上,20世紀後50年看來是相對世界和平的,不管各地多少有一些獨裁暴君的恐怖統治殘害百姓,但沒了大戰,相對死傷很少了。 這本書除了戰爭,其實對1400年後的義大利引領的文藝復興、1700年起於英國的啟蒙思想時代、1825年的歐洲工業革命和和隨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等等,造成重大世界史的變因都簡單扼要說到了。 而宮布利希教授在1935年寫這本書竟然只是個意外,先看看出版社的作者簡介:「宮布利希(Ernst H. Gombrich,1909~2001)出生於維也納,1928至1933於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論文以藝術家兼建築師的羅馬諾(Giulio Romano)為題,曾任職於維也納國立藝術歷史博物館。1936年前往英國,受聘於倫敦的沃柏格(Warburg)研究中心,對藝術史巨擘沃柏格(Aby Warburg)的遺作進行整理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宮布利希為英國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進行監聽工作,負責將德文譯為英文,長達六年之久。戰後,即重返已併入倫敦大學的沃柏格研究中心,直至於1976年秋退休為止,長年貢獻於此。1959至1976擔任古典史教授,在這段期間並客座於英、美多所知名大學。一生榮獲多項獎章與榮譽。 教授是因1935年時在維也納,也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在唸完博士學位後找不到工作,有朋友請他翻譯一本英國出版的歷史書,但他看了原書覺得寫得不好,覺得自己會寫得更好,結果試寫稿OK,他六週內完成此書第一版。直到1985年重新出版時,他加寫了一篇後記〈五十年後的後記〉,寫到懺悔寫世界大戰一戰後戰敗國是被敵方騙局耍了的觀點,因為二戰中的德國希特勒的殘害猶太人,多少起於戰敗國的報仇心態來動員國人。 譯者花亦芬時為陽明大學教授,在其推薦序裡寫到:「儘管我們正處於一個轉型、有著許多不安情緒的世代,我們終究還是有機會可以慢慢凝聚出我們的社會共同的愛與關懷;而且也能在此之上,將我們的社會塑造為人文價值的追求遠高於政治權力爭鬥與經濟利益爭奪的優質公民社會。」書出版於2004年11月,看了這本書看了這篇序,我喜歡龍應台說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21世紀該是文明的時代了。 出版社對此書的內容簡介:「學歷史,可以使人睿智;學歷史,不僅是瞭解昨天,更重要的是把握今天,告誡未來。在浩瀚如煙的世界史學叢書中,一本融合知識性、趣味性與教育性的讀物,可說是少之又少。而宮布利希的這本簡明扼要的世界史正能滿足上述需求,全書不到二十萬字,涵蓋了人類浩浩盪盪、風起雲湧的歷史長河,它以生動簡約的語言講述了昔日世界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過往人物,以及文明發展的軌跡。相信每位讀者打開本書的第一頁,立即會被那句充滿魔力的「從前從前......」給深深吸引,隨著作者同行,進入千年的旅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