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和《二.二八民變》
2006/04/20 08:24:49瀏覽1588|回應1|推薦18

    其實我也知道,再來的台灣,人民該讓政治上怎麼走,已經可以脫離二二八的悲情,當老一輩的外省流亡老兵和受難者都凋零了,而中壯一代已都10多年來接受民主的洗禮了,而玩數位玩具的年輕一代看來普遍是不了解50年的歷史關係了。不過,我有興趣了解歷史,雖然歷史不再與未來選舉政治有必然關係,而且剛好有時間讀些書。

    有多少不分省籍的台灣人,了解台灣能脫離被日本殖民的那個1945年的終戰當下的前後歷史?我對日本軍閥當然是痛恨的,我還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書要看。來看這本聯經出版的《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吧!寫得很好,很平實,還附有一些戰爭歷史文件。

    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的書介:「八一五後一百多天的歷史主調,就是台灣民眾高昂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識。被日本殖民統治壓抑了五十年的民族情感,隨著日本投降而爆發出來;在八一五後的數週,先是歡欣中有不安和謹慎(因日人、日警還在),進入了九月,隨著日本投降的局勢已明朗,不安消失了,光復意識完全顯露並漸高揚;到了十月,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舉行了慶祝台灣光復大會,熱烈的民族情感達到了最高潮,是台灣現代史上難再復現的一刻。之後,隨著公署在接管、接收工作中產生的問題,以及米價物價騰漲,和人事任用的問題、省籍摩擦問題浮現,批評和失望之情開始出現。到了一九四六年一月,台灣戰後初期的歷史主調開始轉到「民主」問題上去了,開始與大陸上海等地戰後的時代問題有相同的內容。這期間,從政治、經濟到歷史、文化,全面的進行了「去殖民化」和「祖國化」。這是八一五後一百多天歷史的重要內涵,也是其未完全達成的時代任務。當然,其原動力主要來自高昂的民族情感。」

    就如上述所言,台灣島民回歸祖國,本是熱情期待,但在一些歷史情境下,導致了二二八事件。什麼因素呢?我讀書的心得是,大陸來台軍隊因抗日和國共內戰而疲憊不堪給當時台灣本島人的印像差,和之前的日軍比;趕走了日本鬼子,換新政權當然在經濟民生上及供需上會有問題,來台的國民政府沒體會民心;台灣被日據殖民不得不講日文,卻讓大陸來台接收的官員,對台灣講日文的排斥,卻不體諒台灣人不會講北京化國語的無奈,甚或是悲哀;而前此語言文字因素和前此兩岸政權不同人民想法不同下,造成當時光復後的軍公教人員都是外省人比較多;……就是很多兩岸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人民想法,政權者不能好好疏通治理,只會高壓統治,民變就會出來的,只是在心裡,還是變為行動事件。

突然想到,就像現在兩岸過往生活差那麼多,如果歷史重演,大陸來台接收台灣,妳們說,有沒有21世紀的二二八?不過老實說,現代社會的人比較珍惜生命,不會去亂搏的,在台灣這邊來講,對邊我不太清楚。

    前衛出版的這本《二.二八民變》其實以相關當時在台灣之人所留下的史料為主成書,看來平實,有興趣了解的不錯,我還有一些受難者家屬寫的書還沒看,如果是受難者家屬應該情緒上的悲情會很多。本書作者楊逸舟是台中人,卻是1940年在大陸作公務員的,做到內政部委員,19478月奉當時內政部長之命回台灣探訪民情一個月,那些親身見聞和報告正是此書的內容資料主體,他1953年赴日後就沒回台了。

    其實我最想花心力寫麥田出版的《60年代》,那是我年輕至今的興趣,既然日前看了這兩本好的歷史書,先簡單寫寫。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244154

 回應文章

周小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書寫,寫書
2006/04/20 19:47

果然是個愛看書的版主,每天書寫...書寫...書寫...不斷書寫的小美,看來也該看書,再寫一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