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30 23:26:05瀏覽1565|回應1|推薦19 | |
之前讀過一本聯經出版的《歐洲咖啡屋》,第一章〈威尼斯佛羅里安咖啡館〉,講這咖啡館「常進行著激烈的政治評論、文學批評,並誕生了義大利第一份報紙。」搶先讀了這本書,是因著那時整理出一篇剪報,南方朔寫登於1996年1月9日,篇名是〈喝一杯具有創造性的咖啡〉,這本書堪稱是那篇剪報的書版,書以傳奇性的歐洲文人咖啡館為藍本,告訴妳「在煙霧瀰漫的無憂氣氛下及吵雜的交談聲中,咖啡館中有人組織藝術家協會,有人撰寫創作、編輯期刊或寫詩,咖啡館刺激著藝術家的各種創作靈感。」 南方朔那篇剪報文中藉著當年法國哲學家蒙梭特從事「咖啡館哲學復興」起文,南方朔言簡意賅的敘述、解釋和評論,如「咖啡館」這種「公共空間」,應是討論公共事務、人民參與民主和文化的大本營,過去曾有過傳統流風,今已不太復存。關於「公共空間」的邏輯,他說:「在時代的起伏中,對政治及文化現狀不滿的人開始出現。不滿者通常也都具有波西米亞性格,他們會嘗試尋找『基地』,從事觀念及關係的擴大與再生產,新事務和新價值,因而在喧鬧得亂七八糟的咖啡館等地方產生。」文中還寫出過去在巴黎的「普羅克咖啡館」、倫敦的「寒士街」咖啡館等的輝煌過往,最後,尾句寫出的話,是最有意思的:「新事務會在波希米亞式的聒噪咖啡廳產生,不太可能從官辦有氣質的安靜咖啡座出現,如此而已!」 我也是酗咖啡啦!可是不想用個咖啡情緣,不過去看雪梨情緣中的旅遊隨筆,可以看到我當初玩雪梨咖啡屋的一二。近日的生活不是去咖啡屋就是看書和寫讀書筆記,要不就是去咖啡屋看書或約會,那句因《打開咖啡館的門》而流行的「我不在家裡,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說是我大學畢業後至今的休閒生活寫照,還是說得過去。《打開咖啡館的門》是本咖啡書經典,任何人都可看。 報告一些這三日的咖啡屋情緣,今日下午和兩個朋友在IS和羅多倫喝咖啡聊書聊寫作聊電影聊旅遊,昨天先在陽明山山仔后三井咖啡屋看書然後去草山行館約會,前天去南陽街找朋友去咖啡屋吃飯,之後自己去武昌街明星咖啡屋看書。 喔!北海岸的咖啡屋,去了十多間,拍了很多照片在電腦裡。2006/3/30 (附照是明星咖啡屋一角)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