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好彈牙猴犀利好豐富的美食行腳
2015/05/06 13:01:57瀏覽488|回應1|推薦22

每個星期會固定看一下美食行腳節目。
原因無非是自己作為行動的侏儒,經濟的魯蛇,看美食行腳節目無非是不用花錢請人幫你帶回各地美食美景。
看到最近感覺有點發膩,我一直在想:「為什麼?why?왜?」

這兩天在網路上看到韓國的直播綜藝秀SNL一個橋段,我才知道,原來並非因為行腳節目那幾個熟面孔感到發膩。
而是行程中不斷發出誇張的讚嘆,以及很貧乏的形容詞讓我覺得膩。
例如,我不知道該怎麼讚嘆這個很厲害很猴犀利很斯估億的東西,只好用中文拼音發出「be」(抱歉,NCC說這個發音和屌同音的不雅字眼會自動消音,至於屌是甚麼,請自己查字典)。
當然電視節目礙於尺度以及普及社會大眾增加收視率的觀點,一般來說不太會使用屌這個字當作讚嘆語語助詞形容詞感嘆詞還有自動消磁。

對!或許你會覺得我的批評過於尖酸或刻板,我同意也接受你的評價。
不過,我想表達的是,這些美食行腳節目的主持人,千篇一律極度誇張張大嘴巴的表情,拼命咀嚼,然後含著滿口食物邊噴口水邊噴菜渣邊講些這個食物好彈牙、好骨肉分離、好有焦香味、好有下飯的感覺、好特別的味道、外酥內嫩、好鹹中帶甜、好笑中帶淚、淚中有梗,梗中不忘大推特推,其實,你若不用眼睛看,只用耳朵聽,真的會懷疑,請問:「你帶我去的是高雄海邊的小吃店吃海產,還是到墨西哥吃玉米餅?為何洋芋片和雞蛋糕都是同樣的彈牙,彈到假牙都飛出去當暗器!」
我不是要批評主持人不太能用語彙精準的形容口中的美食,老實說,前述的表演方式,遠比使用太多辭彙為食物作介紹,比較容易讓人理解那種食物放在嘴裡的感覺,但也讓美食品評變成表演。
只是要這樣表現不如玩更大,主持人若能像專業酒評對於佳釀的評論:「在熱帶水果香中還帶著一些泥土的芬芳以及寒帶喬木釋放芬多精,有如在鼻腔中綻放的花朵,從喉頭直到心底」用豐富的文字展現出浮誇到一整個不行的主持功力呢?

因此美食節目變成美食表演令我覺得發膩,因為一百零一道菜,其中九十九道菜,總會是:「好彈牙」,剩下的兩道菜,一個是湯品,只要用喝的,湯汁放在嘴裡會彈牙,那就表示這是達到終極奧義的分子料理,還有一道菜是軟爛軟爛的食品,例如說粥啊布丁啊豆花啊!若這樣的東西還彈牙,嗯,我只能說神乎其技,甘拜下風,請恕小弟孤陋寡聞。

為什麼我會對SNL去年播出的橋段激賞。
那個短劇橋段內容,大抵是電視台工作人員參加喪禮之後吃頓除穢酒,極盡能事地使用形容詞評論喪家準備的餐點,例如,肉片放在舌尖有如在高速公路奔馳般的滑順之流的形容詞,即便是kuso美食節目,也讓人能夠莞爾。

如果台灣的美食行腳節目,主持人使用前述的台詞:「吃下這道美食,順口的程度彷彿在高速公路上奔馳。」作為形容感覺是比較有創意。
更好吃的食物加碼演出,就變成「就像高鐵從台北跑到高雄般的便捷快速,美食就像直通車直接從大腸末端滑出來。」
遇到味道特殊的食物就是「彷彿將坦克開上高速公路的肆無忌憚地肆虐著味蕾讓你在也感覺不到舌頭的存在,啊!原來是把舌頭嚼下肚裡啦!」。
哇沙米加辣椒醬作為佐料的嗆辣程度可以變成是「有如消防隊遇到塞車加紅燈也沒有別的路能走一般的想哭卻哭不出來只能憋在心裡」。
早上服用輕食的感受可以是「騎著ubike在台大門口看見爆乳正妹卻不小心掉到水溝」這是甚麼感受,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形容?
至於下午茶的甜點蛋糕就會成為「在舌尖上彷彿古典芭蕾尬上街舞在味蕾產生出跳躍的音符突然仆街在台北東區正妹的面前」。

若美食節目能像上述的品評食物,讓你聽完之後再吃飯,也許,你會開始體悟「見山不是山」到達「見山是山」的境界,吃飯應該像六祖慧能說的:「本來無一物」,吃飯的時候就吃飯,才能吃到食物的真味。

看完韓國綜藝節目SNL的惡搞短劇,我不免懷疑,這個橋段應該是有所本的嘲諷,即便不同國籍文化,也對美食節目感到發膩。
當然,你可以懷疑我所尖酸刻薄批評的一切,但事實也能證明美食節目是否令人感到發膩。

幾個月前我到傳統市場買菜,想買個小吃當午餐,結果發現,前幾天美食行腳節目大推的小吃攤大排長龍,根本擠不進人龍,過兩個月後,想去吃節目大推的美食,根本不需要排隊,更讓我訝異的是,這個傳統市場已經不少攤子掛著美食節目背書的招牌,想吃根本不用排隊。
哇咧!美食節目的好彈牙好美味好如何好怎樣,現在變成「有事嗎?」
不知道該怎麼說耶?

美食節目百百款,看你相信不相信這些美食行腳的推薦,只能說,台灣的節目永遠都是一句「礙於製作經費有限」,所以,你要當不付香蕉的老闆,只能看到猴子在樹上跳,如果是這樣,也難怪拿著高於220K的製作費出團的美食行腳節目只能作出小資族如何玩出22K的奢華行程,額外付贈一堆「哇!沒想到來這裡還能有五星級的彈牙美食哇!你看!還有這麼小資奢華風的景觀」,順便透過節目向親人來個親情喊話。

不禁懷念起古早時期的大陸尋奇,沒有太多配樂,只有熊旅揚的單調旁白,至少耳朵是清靜的,還可以用心去想像一下當地的風光。

說到這裡,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製作的不錯,至少透過畫面的經營,以及內容的企畫,會讓你覺得,眼睛看遍大江南北大雜燴,即便沒進過鐘鳴鼎食之家的大宅院,也能感受三代看吃穿的錦繡文章,就算是街邊的庶民美食,依然的可口,可以登大雅之堂。

其實,美食行腳節目太多的企畫太多趕場太過重複的梗又礙於製作經費感覺粗糙的表演方式,總會讓人感覺像是參加旅行團想要讓你物超所值卻又趕個不停而沒完沒了的操勞忙碌,想要擠進太多美食在你嘴裡,想要讓節目沒有冷場,卻來來來去去總是彈牙與哇,哇與彈牙,外加三秒鐘後的驚訝,再來一句哇這個食物好彈牙。

好撐!其實,畫面早已幫你說明一切,只是他的舌尖沒辦法代替我的味蕾。
這就是我的結論。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22842498

 回應文章

~^^~
2015/05/07 18:20

台灣的病態食物文明罪魁之一,就是崇尚追求「彈牙」「Q彈」「有嚼勁」「爽脆」,媒體及消費者歌頌強化這種口感的價值,使老實做生意的,為求生存,討好消費者的喜好,而加入許多人工添加劑。

昨天和米糧行老闆聊天,談到米粉。他說之前有人踢爆米粉根本含米量很少,不能叫米粉,這是詐欺。所以現在有人應輿論要求。真的作老實的米粉,但多久了,事實證明,根本沒人要買這種東西。

真正百分百米做的米粉,成本非常貴,又很難吃,所以沒廠商敢做,因為難賣,肯定賠錢。

加了50%玉米澱粉的炊粉,Q彈好吃,且成本少一半以上,同包裝規格,米粉70元,炊粉30元。如果做生意,炊粉客人吃了會喜歡,小吃的品質較好控制;米粉易斷,賣相很醜,乾的太乾,底部又會容易濕在一起,讓客人易感不悅,誤以為不新鮮壞掉,小吃品質難控制。若當天沒賣完,炊粉續賣隔多天都很ok,省成本。但米粉無法賣久,當天必須捨棄。

多年前,小吃攤還沒人用人工添加劑。有一攤肉羹賣得非常好,每天只需做短短幾小時生意,東西很快賣光,肉質很Q彈鮮美,飯粒也晶瑩Q彈,大家都讚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在他周遭的小吃,個個都被比下去,天天賣不出去。「哦~原來喔!」當他們發現好吃且好賣的秘訣,其實就在於加那一點點成本很低的東西,竟可以創造如此賓主盡歡的豐收,於是乎,以客為尊,討好客人的嘴才是王道,做吃的大家都這麼作,不這麼做的反而像是不懂生存之道違昧良心。

「是消費者的行為決定了這個市場大量出現什麼東西。」米糧行老闆的結論。「哪個做吃的心裡不覺得無奈?老實本份做的東西,成本高,賣得比人家貴,又被嫌難吃,消費者一比較,當然捧場旁邊又好吃又便宜的。老實做生意的心在流淚,不只是覺得委屈,更無法存活。」「

什麼都要Q彈,這才叫好吃?那還不簡單,都放食品添加物去改變它原本應有的狀態。

好的美食節目,需要有一個感受很靈明、無遮、無矯、本質修為很誠實的人,他的身心靈能、所有感覺,在與食物接觸、入口瞬間,所發生的豐富變化,如同合奏一首無聲交響樂般的內心在感覺,都能讓看到他真心感受的人,得到共感的傳遞。這有點像是唯佛與佛知的心印,以心傳心,不需要太刻意的文字頭腦描述,硬撐場面。能以非語言的方式,讓看節目的人能穿越肉眼所見,直接接收到畫面中哪個人的內在之流發生什麼細微變化,這是幫助人類從粗糙的,表面的,以打誑語為慣性的層面,進到另一個更細微的層次。這樣會比譁眾取寵的方式,更令人感到雋詠有味。

美食節目難做到如此,一是低估了眾生的共感及悟性層次,才會以為滿口胡謅、用頭腦硬湊擠弄文字,就可以任意唬弄過去。二是整個節目團隊的人都還未進化,所以擠壓的節奏及團體氣氛頻率,都要求畫面裡的那個人要用填滿滿的方式表達。這會讓當事人緊張,反而內外分離,原本豐盛的內在感覺被硬生逼得架空。

與內在之流分離的人,任何表達,都是不值得正視的虛妄。因為只在強化幻相。

膚淺的美食節目,助長人們睜眼說瞎話的說謊習氣。久了就誤以為能信手拈來胡扯出名堂唬弄人,這也是才能,也能得成就。這是奇怪的台灣社會,與台灣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