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5 13:32:34瀏覽732|回應0|推薦0 | |
實在太久沒寫部落格了. 一、雲林古坑華山觀止 豆子:咦!上面這個房子好像很熟悉! 豆子:嗯...想不起來,算了沿著這條路走去看看. 豆子:想到了!我剛剛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嘛! 豆子所指的就是以清水模旅館建築系列聞名的 「觀止」系列:華山觀止.與位於苗栗泰安山中,以清水模構築出獨樹一格的溫泉旅店「泰安觀止」一樣,原設計團隊在盛產古坑咖啡的雲林華山上,又以粗獷的清水模建物,輔以大片起伏山坡的草地及生態池造景,營造出一種想被自然環抱、卻不脫人工匠心裝扮的餐飲住宿空間. 我想,台灣近年來的新建築風潮,「觀止」系列建築的方式,或可作為一種典型.有遠離城市的自然,卻以最不自然的水泥抹去人造建築的粗糙,以一種低調奢華且樸實的姿態,在山林間獨立存在. 二、雲林古坑樟湖生態國中小 豆子:爸爸!看鏡頭! 我的不專業觀察裡,另一種展現台灣新建築的方式,就是公共建築.例如我們身後的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校舍. 事實上,雖然國內許多的公共建築品質令人詬病,蓋好以後的維護往往也令人搖頭而淪為蚊子館.但也只有公共建案能夠不受國內建築法規的限制,加上花納稅人的錢比較不會斤斤計較,能夠花得起錢召開國際競圖請來國際大師設計,或是經由設計競圖納入新的建築理念(例如綠建築),因此台灣建築的創新與引領風潮,往往還是從公共建案開始.而好的公共建築,不僅僅成為地景藝術,也創造了新的人與建築空間的互動關係.像是這所沒有傳統小學該有的PU跑道操場與制式的蔣公銅像,反而更著重在作為兒童教育場域與在地的互動關係. 三、台中八錢鍋物 餐廳室內與戶外水池倚著大型落地玻璃交互成為彼此的背景,這一個角落成為豆子腳踏車的泊車處. 豆子:我要吃飯!!! 這幾年來隨著安藤忠雄的清水模風吹進台灣以來,本土建築設計者操作(模仿)起來最具代表性的,應屬作品多到可出一本書的毛森江.有趣的是他並非建築科班出身,而是赴日觀摩以及到學校旁聽自修而成.不論其中有什麼外人不足道的故事,但他的作品的確頗得安藤清水模之三味,而這種半路出家的建築自學歷程,也與安藤的傳奇隱隱暗合. 在台灣,若依現行建築法規,不管是安藤或是毛森江,都不能擁有台灣的建築師執照,因為他們不是建築系畢業的,也當然不能以自己的名字核建照相關圖表,所以儘管在台灣眾所週知是他們的作品,照台灣的法規名義上一定不是他們設計的,這種可笑的張冠李戴,卻是建築業界公開的秘密.不過反正台灣名實不符的到處都是,連國家定位都這樣了,好的建築是不是設計者自己掛名送件的,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了. 之所以來到台中公益路的八錢鍋物吃飯,也正是衝著毛森江在台中唯一的商業空間清水模作品,小火鍋好吃與否已成其次,用餐環境的空間規劃才是我想一窺堂奧的. 四、台中「佔空間」 最後一種我最感興趣的空間運用新型態,則是在臉書無意間發現的,最近很夯的老屋修復文創風,而這是民間文青在台中老城區自力發起的「佔空間」(請用臉書搜尋佔空間即可). 有感於台中為了開發(炒作?)原本外圍的土地,將精華區不斷東移,把人氣帶向七期、八期等等新開發精華區,使得原本火車站等舊城區逐漸沒落,許多老建築或舊透天因而荒廢,久而久之使得整個老街廓成為令人卻步的陰暗角落.幾個在地的青年自力運用所學與極少的經費,回收舊材重新裝置再遭屋主廢棄的舊屋,徵得屋主同意後,「暫借」作為展示書刊雜誌的城市小書店,作為短暫的文創老城風景,期使改變人們對老城區的觀感. 以上的照片是「佔空間」最近的展點,台中中美街135號,說「最近」是因為他們採用和屋主借用的方式,作為修整展覽的臨時空間,這樣的做法當然不可能在一個地方長久,所以「佔空間」就像遊牧民族一般,逐「空屋」而居.假如用google找「佔空間」,會發現有些網頁介紹他們在台中市民權路182號,那是他們第一個點,現在已經搬到中美街了,之後會搬去哪裡呢?我拭目以待. 從「佔空間」對台中舊城區的企圖,其實與我這幾年的自學反省結論相仿:一個橫空出世的嶄新建築,沒有既有包袱、可以大開大闔,但建築要與使用者產生聯結與互動,建築的功能才得以彰顯,新的建物假如種種因素,讓人不能親近或不願親近,那就只是設計團隊與業主的損失;但原本就被人熟悉的老建築,因為原本的功能性老化了、落伍不堪用了,若不去修復為其重拾人氣,我覺得損失的不只是屋主、而是一整個和老建築成長的地方文化與歷史,那是作為人們記憶的一塊重要拼圖.
或許建築之所以吸引我之處,因為這是一種入世的藝術,有人的參與,建築有了歷史、增了顏色.因此,修建老建築、注入新生命,遠比開發新市鎮蓋大屋豪宅,更能吸引我的注意. 台北是我成長的城市,台北火車站區域從中華商場拆除,鐵路地下化工程開始後,隨著城市重心的東移而相對沒落,原本人聲鼎沸的北門後站區與西門町,在我念高中時起一直到大學畢業時,世紀交替的約莫十年期間,相對新興的東區以及更高檔的信義區,顯出一種窮酸破落的敗相.然而,在捷運路網漸漸成型的近十年,台北的城市再造與社區意識都成熟起來,老房子與舊街廓,更新了破敗的印象,文創風更獨鍾歷史建物,進駐的改造讓風華得以再現.儘管舊城區受限交通及建物規模難以匹敵信義區,但文創與生活的韻味揉合以後,老城區其實也有重生的契機,而且更有人味、更適人居. 至於高雄,則是我在屏東機場服役時期,週末偶然造訪的南方大城.當年美術館和高雄巨蛋尚未落成,捷運正在蓋,而城市更新運動已經開始,重心還在車站以南,火車站仍然繁榮而喧鬧;不過今年途經高雄車站,人氣顯然不在,話題都在車站以北的新興區域,城市重心轉移很明顯. 台中則是我移居彰化以後,生活必經的中部大城.因為跑外勤辦案大都在台中,對台中的認識這兩年也迅速惡補.台中火車站區域的沒落,和臺北、高雄一樣,都是因為城市重心的轉移.因為工作,對台中火車站周遭的認識,比對高雄火車站更深刻一些.原本的台中市區路網,是以火車站為中心向外輻射的,因此老台中的重心在火車站絕不為過,也因此密佈歷史建物、更有許多老店、老故事. 所以我常常在想,台中與高雄也正步軌著台北的發展模式,把重心轉到原本的市郊大肆開發,炒作土地價值,但留在舊城區的人們,卻不會全部因而連根拔起搬到新市區.不想留的賣房賣地,想留下的,總不甘老家就這樣被政策遺棄了,總想做些什麼,這樣的人們與台灣慢慢成熟的都市再造與文創社區營造契合了,老房子的生命,就該會有新出路了. 華山觀止,是熟悉建築語彙的都市人對大自然的另類憧憬;樟湖國小,是鄉村力量與創新建築的重新發聲;八錢鍋物,是厭倦台灣呆板建築的華麗反抗;佔空間,則是台中與高雄舊城再生的在地萌芽.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