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篇是在寫這本書的心得,倒不如說是我對自己踏入職場至今的反省。
 
其實,讓天賦自由,就是讓我自己自由。
 
想當年剛離開學校的第一份工作,雖然當時僅為了準備留學前,作為過渡性質的暫居之所,短短八九個月的時間,仍成為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職(可以加入勞保),有了所謂的職稱頭銜、第一次有上班下班的通勤壓力、開始體會辦公室人際之間的明爭暗鬥,最重要的,是第一次我覺得生命中那種巨大的無奈和挫敗。
 
所以,我寫了戲謔的<我的眼睛裡沒有光>。



後來到大學幹助理,生活是很充實而快樂的,但快樂並非來自工作內容,因為工作內容就是執行老闆的指令,在老闆的寬容之下,要做得好通常並不困難;生活的充實來自於工作餘裕不斷地利用大學學術資源自我進修,準備拼留學念博士的大量閱讀累積,那種為自己唸書的成就感。不過,那終究也只是個過渡性質的工作,契約到期了,出去唸書了,甚或是不念了,這段工作經歷除了成為生命中的美好回憶,並無法累積太多現實面中的資源。
 
待過台大、政大、中研院,作為學術圈底層的助理,我或許是幸運的,起碼還在學術界的天龍國裡走過一遭。然而,當我決定放棄學術為職業後,那種「呆在雲端的螞蟻,都比地上的巨人高」優越感瞬間破滅,因為從天龍國自我放逐之後,到新世界竟然得重新開始!
 
考公職的時候,不是沒有無奈的。
無奈的不只是自己,更是對整個台灣社會的未來,有著沈重的無力感。所以看到報導有感而發<大學生體制夢,國家的悲劇>。

其實整體大環境的每況愈下,不只在台灣,金融海嘯原爆點的美國首當其衝,所以當時有新聞專題報導美國大學生高失業普遍、高學歷低就、或是學非所用的比比皆是,學歷無用論似乎是這個年代年輕人難以承受的痛:三十而立()--Malemployment

回頭看看留在學界的朋友,每個人都很努力,但是學術環境越來越惡劣,不是我們當年唸書的樣子了,有些找到教職,在國立大學的似乎頭上光環亮了一些,私立學校的朋友們,也努力讓自己維持住身價,但每個人拼的,就是論文點數(私立的教職可能更累一點,還要弄學校評鑑跟學生的評鑑)。
 
不是我說風涼話,而是這世道炎涼:當博士們都被當成論文生產者時,各位跟林鳳營的乳牛有什麼不一樣?只是牠們產奶、你們產論文;而共同的悲哀是都被工廠體制給異化了,乳牛的奶本來該是哺育下一代的,卻被拿到市場上論斤稱兩地賣,然後被主人回過頭來斤斤計較奶產的不夠多不夠好;我親愛的朋友們啊,你們的文章呢?

莫怪台灣學術畸形,始作俑者老美也作法自斃了: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e Graying Workforce Holding On to Coveted Positions

幹公務員這幾年,工作表現雖然差強人意,卻難以讓我感到平靜,更別說是快樂。
就只是「悶」而已。
我越來越懷疑自己,到底在職場上的我,要怎麼樣才會快樂?
直到去年在吳一凡的喜宴,碰見了高中社團的同學學長,我似乎有點開竅了:
How I met your mother4

歷經了以上種種,或許機緣成熟了。前幾天,我無意間瞥見了內勤辦公室的書櫃有這麼一本書。
 
深得我心!
 
僅以此文推薦,由Ken Robinson與Lou Aronica合著,謝凱蒂翻譯、天下文化出版的《讓天賦自由》,並摘錄目次以為分享:
第一章:找出天賦與熱情
第二章: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第三章:誰都能飛
第四章:忘我的境界
第五章: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
第六章: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第七章:幸運來自你的態度
第八章:辨認生命中的良師
第九章:人生永遠不嫌遲
第十章:當興趣不能糊口時
第十一章:學校的好成績不等於人生的好成績
後記:全體人類都必須活出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