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17 19:52:05瀏覽1216|回應1|推薦4 | |
憂鬱症到底是不是「病」? 在我的記憶中,當我做精神科護士的時候,根本沒有什麼憂鬱症,或許那時候就存在很多,但沒發現,也沒有病理研究的實證,一直到二十一世紀,憂鬱症竟一躍成為世紀三大殺手,嚴重侵害到每個人的生活中。 目前的精神醫學界,在憂鬱症的普遍理論上,多強調與腦部細胞傳導分子(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的多寡有關,這是所謂「化學失衡」理論。也就是說,憂鬱症是因為大腦神經傳導中樞化學作用酶失常導致, 但在《如果梵谷不憂鬱》這本書中,寫出在精神醫學發展史中,憂鬱症之被歸類為疾病,其癥結點在於腦部病理特徵的根據。在一九九九年,葛拉茲娜‧拉吉科斯卡懷疑憂鬱症的病理機制與腦部構造的改變有關,並且在頗富聲望的《生物精神醫學》雜誌發表研究報告,獲得印證。 拉吉科斯卡是研究前額葉皮質的專家,她發現憂鬱症發作期的患者,前額葉皮質血流量與能量使用都會減少,減少程度與疾病輕重有關;其皮質較薄、細胞較小、腦組織內的細胞密度較低;尤其在負責情緒、思考、動作及身體各功能的神經細胞上,憂鬱症患者則是明顯的神經膠質不足,而無法保護神經細胞,使得在強敵環伺下手無寸鐵,遭受攻擊後欠缺復原的資源。 當一個憂鬱症患者在述說他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時,我們所看到的不是心理情緒的表象,而是他腦中消失的神經膠質細胞,那正在萎縮的神經元。 總之,憂鬱症患者無論從腦部或日常生活著眼,都表現了一個特徵,憂鬱症的根本問題是一樣的:易受傷害又缺乏復原力。 接著,精神醫學家伊薇‧希蘭運用另一項科技進行電腦輔助腦部照相發現,許多憂鬱症患者的海馬迴比較小,這又是另一項病理證據。他們發現另一種關聯,罹患憂鬱症越久的人,其海馬迴與杏仁核越小;杏仁核與情緒有關,海馬迴負責記憶功能,其不會因為年齡而縮小,但會因為罹患憂鬱症而縮小。這項研究引起醫界注意,憂鬱症既會損傷患者的腦部,表示預防或縮短發作的時間是迫切的任務。 憂鬱症是慢性的進行性疾病,每一次發作,甚至是每一天,這都不是正常的變化,而是腦部病理的改變!因為研究上已經發現,憂鬱症是會傷害腦部的疾病,亦即腦部受傷的疾病,但同時在神經科學史上,也證明了成人的腦部是會增生出新的細胞。 許多人眼中看到的都是憂鬱症是情境心理因素,但情境造成為其一,卻非全然!心理因素有沒有,當然有,問題是我們要想到,任何的心理因素,都有其所發源的生理因素,任何的心理與生理因素,成為一種進行性、發展性、普遍徵狀性後,也就是成為疾病,是一個從侵害腦部,到侵害全人生活,甚至生命的疾病。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