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里加風情-波羅的海秋日2
2016/11/22 16:29:36瀏覽3528|回應0|推薦5

拉脱維亞首都(Latvia)里加(Riga)的行程,約下午六點就到達旅館Radisson BLU,在平均朝七晚八的行程中,算是很早的,事實上旅館就位在道加瓦河(Daugava)旁,隔著河就是老城區,也是我們下午在里加參觀景點所在的地方,道加瓦河長1020公里,發源於俄羅斯,流經白俄羅斯,於里加注入波羅的海。日落時分,太陽在道加瓦河口方向,落下地平線,沿河堤漫步,遠眺對岸的里加大教堂(Riga Cathedral)、聖雅各教堂(St. James's Cathedral)、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等教堂的塔樓,高聳天際,清晰中有些迷離,旖旎中帶點陌生。

 

▼拉脫維亞與里加、波羅的海三國、北歐及歐洲的相對地理位置。

▼北歐與波羅的海合作組織,所謂NB8的會議2016年輪由拉脫維亞主辦。基本上北歐五國的國旗是不同顏色的十字,波羅的海三國則是不同顏色的橫條。

▼傍晚時分,從道加瓦河畔的Radisson BLU Hotel,遠望對岸里加老城區,清晰中有些迷離,旖旎中帶點陌生。

▼天色更晩了,河面仍有些波光,里加老城區天際線主要是教堂尖塔,自右至左的教堂分別為聖彼得教堂,里加大教堂及聖雅各教堂,其餘者則不知其名。

▼里加有五座橋樑橫跨道加瓦河,各座型式皆不同,此為其中之斜張橋式。

▼一群鴿子飛過蘇聯紅軍紀念碑廣場,背景為聖彼得教堂尖塔。歷史上俄羅斯曾佔領波羅的海三國近200年,19441991蘇聯更併吞這三個國家,因此市區內可以看到不少蘇聯的影子。

 

如「波羅的海秋日」前一篇的「彩色塔林」文中所説,波羅的海三國,在台灣大部人的印象中,模糊而遙遠,拉脫維亞當然不例外, 知道首都是里加的人又更少了。

 

對我及家人而言,拉脱維亞及里加並不陌生,小女曾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唸書,2010年初趁寒假,獨自到北歐旅遊近月,是年靑人所謂的壯遊,最後行程是由挪威奧斯陸搭乘拉脫維亞的國家航空公司(Flag Carrier)-波羅的海航空(airBaltic)的班機,經里加轉機回聖彼得堡。該班機晚上十點多抵達里加國際機場,但轉機的班機是隔天一早七點,等於必須在機場待八個多小時,是用較便宜票價搶客,當初想説國際機場,一般都是人來人往,24小時開放,像不夜城,應該還好,更何況里加國際機場,還是波羅的海國家中運量最大的機場。

 

但沒想到當晚大約深夜零過後,機場都沒人,大廳空盪盪的,連燈都關了,只留角落的小燈。後來才知道到0:00~06:00之間,里加國際機場沒有班機起降;小女生當然害怕,還好插頭一直有電,手提電腦仍可使用,免費WiFi也持續開著,只好跟她一直透過當時最盛行,也是同屬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所發展出來的通信軟體Skype通話,直到清晨接近五點,機場開始準備一大早飛機起降,大廳才有人,燈也才打開,心裡忐忑不安情形才紓解。所以家人對拉脫維亞和里加,印象深刻。

 

波羅的海三國命運類似,或許是同病相憐,各國之間也培養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共識。19871991年之間,波羅的海三國發起所謂歌唱革命(Singing Revolution) 的反抗運動,以演唱會等方式,向當時的統治者蘇聯說不,1989823當天,三國爆發所謂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的反抗活動,估計當天約有兩百萬人參加,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經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參加者排成一條六百公里長人龍,手牽著手,表達大家心手相連,齊心協力,爭取三國的獨立。

 

1989年波羅的海之路也是所謂「蘇東波」的一環,當年年初開始,前蘇聯在東歐的盟友,波蘭、捷克執政的共黨紛紛跨台,柏林圍牆倒塌,導致蘇聯集團分崩離析。波羅的海之路成功舉行之後兩年,蘇聯終於在199196承認三國獨立。

 

而這件事15年後的2004228,在台灣也被當時執政的汎綠陣營援引,發起所謂「百萬人牽手護台灣」運動,當天估計有兩百萬人,從基隆到墾丁,排成五百公里長人龍,表達對中國大陸打壓的不滿,基本上是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思維,也是不到一個月後,320投票的總統大選造勢活動之一。活動被認為相當成功,也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多人參與的公民運動,雖然成果見仁見智。因為即使再加上總統大選投票前一天下午發生,至今案情仍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餘波盪漾,撲朔迷離的319槍擊案,綠營僅以極微小差距勝出,就很難評估活動的真正影響力,不過這是政治問題,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波羅的海三國,雖然人口不多,土地面積也不大,但卻都是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三國首都的舊城,包括塔林,里加和維爾紐斯,都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核准的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Site)。里加舊城區的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er)更是以20世紀初達到顛峰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建築聞名。

 

另外喜歡籃球的人對立陶宛、拉脱維亞一定不陌生,兩國都是籃球歐洲盃、世界盃的常客,也是國際籃壇前段班。波羅的海三國雖然是人口小國,但三國籃球風氣盛行,實力堅強,歐美籃球強國不得不另眼相看,不敢小覷。立陶宛曾獲三屆歐洲盃籃球冠軍,也是2010世界盃第三,2014年國際籃球聯合會(FIBA)男子世界排名第四,跟人口動輒數千萬,乃至上億的籃球大國相較,難分軒輊,令人佩服,拉脱維亞表現稍遜色,但也迭有佳績。

 

雖是小國,但卻不可小覷。

 

延伸閱讀

彩色塔林-波羅的海秋日1  http://blog.udn.com/charleslin9863/81713153

 

 

▼自由紀念碑,是紀念拉脫維亞獨立戰爭期間(19181920)犧牲生命的戰士。一戰後拉脫維亞曽脫離沙俄尋求獨立,這個碑卽是紀念這段歷史,但不幸1944年又被蘇聯併吞。

▼里加市區老城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準的世界遺產,以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建築群著稱,里加也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都市。

▼當年的火藥庫。

▼碩果僅存的一段舊城牆。波羅的海沿岸缺乏石材,因此有相當多磚造的建築。

▼瑞典門,是舊城門。就跟很多小國不得不然的生存之道一樣,歷史上拉脫維亞曾與很多大國結盟,或被統治,這也是瑞典統治近一百年時期的遺跡。

▼聖雅各教堂,也是磚造的。

▼聖雅各教堂大門,腹地不大,整個建築無法一窺全豹。

▼拉脫維亞國會。

▼里加茱麗亞廣場上的世界遺產標誌。

▼茱麗亞廣場四週的新藝術運動建築。

▼茱麗亞廣場旁的里加大教堂。

▼里加大教堂內的玫瑰花窗很令人驚艷。

▼老城區內的三兄弟宅第,自右至左,門牌為171921號的三棟房舍,建築年代不同,外型各異,分別為哥德式,風格主義及巴洛克式。現在則是拉脫維亞的建築博物館。

▼市政廳廣場旁的黑頭宮(House of Blackheads),最早建於14世紀初期,漢薩同盟時期,屬於德國在此地未婚商人的黑頭兄弟會(Brotherhood of Blackheads)。現在則是拉脫維亞臨時總統府。

▼市政廳廣場旁建築,背景卽是聖彼得教堂。

▼市政廳,前面廣場卽是市政廳廣場,這裡也是里加的市中心。

▼聖彼得教堂正面。

▼老城區的一座建築很具特色的教堂。

▼老城區的建築都很具特色,外型優雅。

▼老城區的窄巷。

▼拉脫維亞的國家歌劇院。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825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