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30 00:05:00瀏覽8381|回應7|推薦123 | |
上週二(2018/10/23)晚上,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節目,是由法國籍世界知名中生代傑出小提琴家卡普松(Renaud Capucon),與第一次來台灣的薩爾芝堡室內樂團(Camerata Salzburg) 合作演出莫札特第一、四及五號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1/4/5);台上小提琴家及樂團賣力演出,台下滿滿聽衆如癡如醉,沈醉在濃濃莫札特音樂風中;薩爾芝堡是莫札特的故鄉,薩爾芝堡室內樂團是公認最佳詮釋莫札特音樂的樂團,該樂團成立於1952年,演出是每年薩爾芝堡音樂節 (Salzburg Festival)的招牌節目,音樂節每年七月最後一個周六開始,連續舉辦五週的音樂盛會,吸引全世界許多樂迷,前往朝聖。
莫札特第一、四及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是他17~19歲時的作品;這個階段是一般所謂的teenager;我們常以小屁孩來形容這個階段性格不穩、叛逆衝動的小男生。但上面提到的三首協奏曲,每首都二十多分鐘,音樂旋律輕快愉悅,如行雲流水,但又不失波瀾壯闊,心裡都會納悶,樂音之美,格局之大,怎麼可能出自一個小屁孩? 只能感嘆天材就是天材 !
薩爾芝堡老城區,有條不大,但觀光客如過江之鯽,摩肩接踵的街道,說是街道,其實大小跟巷子差不多,這條街就是所謂的穀物街或穀物巷(Getreidegasse),是莎爾芝堡老城區最負盛名的觀光購物街,穀物街九號,紅白雙色長條奧地利國旗高掛,上面有德文註明「莫札特出生地(Mozarts Geburtshaus)」,他的全名是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札特的父親老莫札特,是當時莎爾芝堡大主教宮廷的樂師,專長小提琴及教學,租屋居住在穀物街九號;其實穀物街當時是市中心,租金當然不便宜,老莫札特收入應不錯,足以負擔不低的租金,1756/1/27莫札特就出生在這裡;當時是政教合一,大主教是所謂莎爾芝堡選侯國(Archbishopric of Salzburg)的最高領導人,不單宗教方面的事務,也是行政事務的最高負責人。
莫札特自幼就展現不凡的音樂天份,是那種神童型的小孩;他父親是莫札特音樂的啓蒙老師;他六歲就能作曲,還是小步舞曲和三重奏的鋼琴曲,不是那種旋律簡單的兒歌,也能在王公貴族前正式表演,十多歲就擔任宮廷樂團首席,連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都不禁讚嘆 :「未來一百年不可能出現的天材」。
薩爾芝堡的莫札特廣場(Mozart Plaza),莫札特銅像矗立廣場中央,代表薩爾芝堡鄉親對莫札特的禮敬與愛戴;以莫札特人像為標誌的巧克力球,也幾乎是觀光客必買的「土產」,此外傳說莫札特常去光顧,位在主教宮廣場一旁的Tomaselli咖啡廳,及推出莫札特喜歡的Nokerl蛋糕之莫札特餐廳,都是觀光客及粉絲必到的景點;2006/1/27莫札特250歲華誕,全薩爾芝堡教堂同時鳴鐘,向一代偉人致敬;薩爾芝堡無疑是「莫札特之城」。
上面的種種,再再都顯示薩爾芝堡鄉親,對傑出子弟的愛戴及尊崇,一切似自然而必然,而想像中,莫札持應該也非常喜歡他出身的這個城市;但事實並不盡然。
1773年17歲的莫札特結束歐洲巡迴表演回到薩爾芝堡,此時原來大主教已過世,由原來的親王繼任;新大主教不喜歡莫札特經年在外,不專心樂團工作,並且要求作品只能是宗教性質,不能是莫札特喜歡的歌劇;在新大主教眼中,樂師只是僕人,當然就應該聽命行事,不能有太多意見?另一方面,此時的莫札特17歲,正處於成長過程的叛逆期,工作薪水低,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創作,心裡難免心生強烈不滿,且情形每況愈下,最後新大主教解除莫札特樂團首席職位,並公開駡他是飯桶、廢物;而薩爾芝堡鄉親對莫札特也很不諒解,覺得雖然是個天材,但長年在外,現在又一心想離開,對鄉親愛理不理,甚至有看不起鄉親的心態。
莫札特當然想突圍,想離開有諸多限制,對他像牢籠般的薩爾芝堡,他也曾到巴黎、慕尼黑等地,努力尋找其他工作機會,但都無功而返;生活的壓力,他只能乖乖的留在薩爾芝堡;加上感情上又不順遂,這個時期的莫札特心情低落,內心備受煎熬,恨不得立刻逃離薩爾芝堡;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781年,前後八年。
1781年莫札特歌劇依多美尼歐(Idomeneo)在慕尼黑首演,作品優異,令人激賞,獲得不少掌聲,很快的莫札特在1782年三月,被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相中,邀請他到維也納譜寫一齣歌劇,那年莫札特26歲。這齣歌劇也就是後來的「後宮誘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 」,歌劇順利完成,公演成功,大獲好評;自此莫札特掙脫了莎爾芝堡的精神束縛,創作的質量更入佳境。
第39,40及41號三大交響曲於1788年問世,費加洛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1786年),唐喬凡尼(Don Giovanni,1787),女人皆如此(All Women Do It,1790),魔笛(The Magic Flute,1791)等四大歌劇相繼推出,都獲得滿堂喝采。這十年,可說是莫札特一生中作品質量均佳,精緻成熟的巔峰階段;而他的薩爾芝堡鄉親,也一改先前的不諒解,轉而喜歡這位出身薩爾芝堡,「東漂」到維也納的異鄉遊子。
可惜莫札特1791年就過世,只活了35歲,但短暫一生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其中包括20餘部歌劇、41部交響曲、50餘部協奏曲等等,總共626首。尤其在離開薩爾芝堡之後,雖然在維也納,生活也有很多不如意,但這段歷程,是莫札特人生的逆轉勝,也是他的薩爾芝堡突圍。
▲▼上圖是從要塞山(Festungberg)山頂的霍亨薩爾芝堡要塞(Hohensalzburg Fortress),俯瞰薩爾芝堡,莎爾札克河(Salzach River) 從中間流過,將城市分成新舊城區,河的左岸,有很多尖塔的是老城,下圖老城最右邊的尖塔是現在的市政府,最左靠山邊的是天主教堂,兩棟之間就是穀物街,莫札特出生地就在市政府附近的穀物街9號。
▲從新城區米拉貝爾宮(Mirabell Palace)的花園,眺望山頂上的霍亨薩爾芝堡要塞。
▲▼莎爾札克河將薩爾芝堡分為新舊城區。
▲▼老城區的莫札特廣場和廣場上的莫札特塑像。
▲▼莫札特出生地,穀物街9號,現在是莫札特博物館。
▲▼從博物館三樓俯瞰小廣場,及通道外依稀可見的莎爾札克河。
▲▼博物館裡一架莫札特使用過的鋼琴(上),及博物館招牌(下)。
▲穀物街不大,但兩旁店鋪有很多百年老店,最老的店已開業四百多年,鑄鐵招牌為其特色。
▲▼主教宮廣場,是歐洲最大巴洛克廣場,上圖中間是噴泉,右手邊是主教座堂,正面則是新主教宮,下圖左手是美術館,與新主教宮之間空隙前面就是莫札特廣場。
▲▼薩爾芝堡主教座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教堂,也是莫札特受洗的教堂,並且六歲時就擔任教堂管風琴手。
▲▼噴泉近照(上),及主教座堂前廣場(下),目前廣場搭起音樂節看台,原來廣場上的瑪麗亞塑像只露出上半截,後面尖塔則是方濟各教會教堂(Franciscan Church)。
▲由主教座堂南面廣場,看山上的霍亨薩爾芝堡要塞,廣場上架起的是薩爾芝堡音樂節舞台。
▲2006年是莫札特250週年華誕,奧地利航空飛機機身髹上特別塗裝,照片攝於維也納機場。
▲▼老城區莫札特以前常去的一家名為Cafe Tomaselli的咖啡廳,擠滿莫札特迷。
▲▼1884年就開業,推出莫札特人像包裝巧克力球的Cafe Furst Konditorei。
▲▼莫札特人像包裝巧克力球,有紅藍兩種包裝,現在幾乎是遊客必帶的薩爾芝堡土產。
▲▼穀物街上一家以莫札特為名的餐廳推出的莫札特麵包,也是莫札特迷朝聖景點。
▲以莫札特喜歡為賣點的莫札特麵包,麵包像山字形,上面灑點白色糖粉,。
▲位在薩爾芝堡新城區,米拉貝爾宮出口的對面,Makartplatz 8號的莫札特故居,1773年莫札特17歲,結束演奏旅行,回到薩爾芝堡,老莫札特覺得原來穀物街住處的空間不夠,決定搬家,是另一個莫札特迷朝聖景點。莫札特在這裡一直住到1781年,才前往維也納,但這段時間,也是莫札特心情低落,備受煎熬的幾年,老莫札特則一直住這裡,直到過世。
▲▼維也納的莫札特故居(上)及紀念碑(下)。
▲捷克布拉格歌劇院,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Don Giovanni)在此首演,之後才紅回維也納。 延伸閱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