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19 18:16:30瀏覽404|回應2|推薦10 | |
這陣子經過幾次新聞報導,博愛座或稱為優先席,可能已讓有些人拒而遠之,以避免無端的麻煩或不愉快。把公車與捷運的某些座椅規劃為博愛座,本是立意良善,規劃者可能最初也料想到可能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形,但我猜也因為利多於弊,博愛座也就續存於公車與捷運。 利多於弊中的利,不須多言;利多於弊中的弊,是這幾次新聞報導的原由,也就是該不該讓、能不能讓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在於相對感,例如青壯年人相對於老年人,在博愛座上的青壯年人該不該讓座給老年人。 可是這相對感,容易因不同的時空狀況而變化。一個八十歲的人,可能叫一個五十歲的人為年輕人,而一位六十歲的人可能就被二十歲的人稱為是老人家了。 相對感還與人的外貌相關聯。某次我走在巷弄,視野所見沒有其他行人,但偏偏就聽見一女聲在我背後喊杯杯,一連數次,不知何故,我沒搭理。我少年白的早,現在更為明顯,但被稱為杯杯,我還真想回罵:杯杯妳個頭。 老、弱、婦、孺各類別彼此的相對感,也是爭議的原因。一個身體不舒服的人坐在博愛座,是否應該讓位給孕婦或是白髮蒼蒼的老年人?老弱婦孺中的弱,除非自己說出原因,外人恐怕不易判斷。 一個善良、禮讓的社會,任何一個座位都可能是博愛座。老弱婦孺,只要他願意開口,別人可能會讓座。可是,善良、禮讓的社會風氣,只怕被倚老賣老的人占盡便宜。而為老不尊,豈是一朝一夕造成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