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弼的《易》學與《老》學.1
2012/05/07 19:58:43瀏覽232|回應0|推薦0

王弼的《易》學與《老》學.1

  張成秋

 Wang Bi's Learning of "Changes" and "Lao-tzu"
  By Prof. & Ph D. Zhang Chengqiu

    ㄧ、引言

    我國的《易經》,經過四聖人之手,方才完成:

    伏犧氏畫八卦,大約五千年前;
    周文王重卦為六十四卦,大約三千年前;
    周工作卦辭、爻辭,大約兩千七、八百年前;
    孔子做十翼,點石成金,賦予它哲理的意義,大約兩千五百年前。

    孔子的十翼,雖是經文的注解,可是如果沒有這些註解,《易經》只是ㄧ些
占卜的材料,絕對不能成為群經之首,中華文化之冠冕。

    到了漢朝,因為前朝的秦始皇相信長生之術,燕齊海邊又流行神仙之說,董
仲舒為漢武帝獻策,講「天人感應」之學。所以那時雖是崇尚儒學,實際上是搞
陰陽五行之學。《易經》也走入了象術,也就是陰陽讖緯之學,大概就是算命、
測字、看風水等迷信的東西。

    後漢末,進入三國。就是魏、蜀、吳三國鼎立。鼎立的結果,魏被司馬氏所
篡,以後逐步消滅了吳、蜀,統一了中國。那是ㄧ個亂世,讀書人也沒有什麼前
途,所以作官的興趣缺缺。閑來沒事,就聊聊天。聊的題目,不外乎《老子》《
莊子》和《易經》,稱為三玄。《老子》《莊子》同屬道家,所以那時也是道家
思想很盛的時期。

    王弼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只活了 24 歲,卻是同時研究《老子》又
研究《易經》,都有了不起的著作。他的人生雖然短暫,卻是如ㄧ束燦爛的焰火
,閃爍在黑暗的長空,照亮了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

    二、《易經》與《老子》本來就關係密切

    《易經》與《老子》都注重天道。其歸納事實,至於極點,乃曰「ㄧ陰ㄧ陽
之謂道」。(易繫辭上傳)此與《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
十二章)之觀念完全相合。

    另外,《易經》與《老子》都有「物極必反」的觀念,也就是事情走到極點
,都會往相反的方向跑。所以《易經》有「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的說法,
其「乾卦」云:「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泰象」:「無往不復,天地際也
。」《老子》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說法(第四十章)。又云:「持
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第九章)

    《老子》更有「禍福相倚」的看法,那更是「物極必反」觀念的極致。意思
是,禍是福的原因,福是禍的原因。禍能生福,福也能生禍。故曰:「禍兮福之
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五十八章)

    其次,《易經》注重自然變化之規律,要人「知幾」「識時位」,而知所迴
避;而《老子》守柔、取弱,其目的亦在與宇宙自然「由正而反」之變化相應合
,而不受其損害。此皆《老子》與《易經》之理相通之處。

    三、王弼如何注《老》

    王弼除了《老子注》之外,尚有《老子微旨例略》。這都蘊含著他的《老》
學見解。在後者中,他說: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ㄧ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
    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贍,眾則同類
    。解其一言而蔽之,則無幽而不識;每事各為意,則雖辯而愈惑。

    他所說的「本」,就是「道」,「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宇宙的主宰,更
就是「自然」。「道」只有一個,沒有兩個。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凡事思考,就
應該拿這間單獨一的「道」,來控制萬事。根本上就是「執簡馭繁」的意思。您
看一看,這不是直通《易經》的道理嗎?

    所以,能「執簡馭繁」事情就簡單了,不能「執簡馭繁」,每件事ㄧㄧ個別
處裡,那就麻煩了。這是王弼解《老》的立足點。

    另外,他也看出,《老子》把「道」與「無」,看成是一樣的東西,因為《
老子》一方面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另一方面又說,
「道生一,ㄧ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這明顯是表示,「道」
與「無」都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主宰。

    然而,他對「無」又是如何地理解的呢?《老子》首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注:「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
    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
    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王弼蓋以為,無的意義,就是不能言說、無可名狀的意思。所以首章一開頭
,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無」,不但是莫可象狀
,不能形容,甚至祂的作用,也不能說明。直到祂發展到「有」的狀態,才知道
祂的作用,因這用,萬有就具體化,萬有就發展、生成了。

    所以「無」就是「無形無名」的意思。因為又是「自然」的同義語,所以萬
物雖因之生成,卻「不知其所以然」,這就是「玄之又玄」(首章)的道理了。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z&aid=64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