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古音的審音問題
P
訓詁學講話
「研六經以訓詁,括萬妙而為師。」
我想大家都懂了,訓詁學是研究字義的學問。作為一種學問,必須有條理、
有系統,否則你不懂字義,查一查字典就好了,何必研究訓詁?因為這裡面有深
入的學問、道理,所以才成為獨立的學問。
另外,我還要再強調,研究訓詁,目的是為了讀古書、特別是讀經的。這跟
民族思想、中華文化關係密切。如果只是枝枝節節地搞訓詁知識,到國科會領一
點救濟金,那就把學問的目的弄擰了。
話歸本題,中國文字,有字形、字音、字義三部。而字義是建立在字形、字
音之上的。這其間系統十分嚴密。很有學問,也很有趣味。
象形字是象具體之形,指事字(又叫象事)是象抽象之形。本身看不出聲音
的因素,所以又叫作「無聲字」。但是有此形必有此義,而且「聲義同源」,所
以象形、指事字也脫不了聲音關係。
會意字是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形而產生新的意義。形聲字是結合形(有
字義分類的作用)與聲(有標音的作用)兩部份而形成。但是「聲義同源」,所
以形的符號與聲音也有脫不開的關係。所以會意可能兼形聲、形聲可能兼會意,
都有聲音為其線索。
轉注字是互相註釋,因為同一個字卻因不同的時空而造了許多,所以要互相
註釋來溝通之,目的是解決文字之多餘;假借字是因為要用那字時,那字尚未造
出,所以就借用一個同音、義近的字來代替,目的是解救文字之不足。這些,都
是離不了聲音關係的。
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古今音會發生變化,南北音因幅員、歷史的因素,也
會有所不同,所以當初造字時非常符合道理的字,今天由於歷史或不同地區的因
素都講不通了,那問題就發生了。有意思的是,我國文字古今音的差異、與南北
音的差異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因為歷史因素、民族的遷移,南方方言保存了
許多古音,所以有些用現代音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到古音或南方方言裡去找證
據。
那天讀我老師的祝壽論文集,有一篇「上古音的審音問題」。所謂「審音」
,就是正確地標出那音、註出那音。在這裡我要說,年代久遠,真要作這個工作
是非常困難的。何況上古音的問題,從清末以來,就有許多學者研究,每個人的
意見都不一致,誰敢說他能準確地標出上古音呢?這大有問題。
其實,古今音變有一些非常簡單的原則,一方面可以到南方方言之中找證據
,一方面可以從形聲字抓線索。例如「江」,它的聲符是「工」,古音應該接近
「工」。有些古典文學,以前應該押韻,現在不押韻了,那你就可以知道,你把
現在不押韻的今音改一改唸成押韻,大概也接近古音了。不必一字一字地把某字
的古音準確地標出,第一有困難,第二沒必要。而上述的原則簡單明白,知道就
很夠了。
而且,就算標出了,那又如何?還是枝枝節節的成就,對於訓詁、讀古書不
見得有幫助。在清末,有幾位學者非常用心地,把古書、經典的文字,依古音系
統分類,把字義與聲音的關係弄得清清楚楚,而且個個都有證據的。藉此,你可
以駕輕就熟地把中國文字形音義的系統一下子掌握。可是我想,今天會利用這些
資料的人恐怕不多了。
我非常有幸,能在傳統派國學大師手下多年受教,從最基本的文字、聲韻、
訓詁,直到最高深的經典、哲學,都有豐富的領受。許多學問說起來沒有什麼,
但是你如果真知道它的價值,你會驚奇中國的學問怎麼那麼地豐富、那麼地好、
那麼地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