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了一個可愛老人,陳其寬
2022/06/17 14:15:11瀏覽1375|回應0|推薦22

6月是個想念的季節,

它讓我想起已經走了15年的陳其寬老師,

還有當時寫這篇文章的心情。

陳其寬在路思義教堂 /1963 / 攝影:柯錫杰

    今早5點醒來,屋外傾盆式的大雨讓人很難立即酣然入睡,我的思緒開始像迸裂的棉絮般四處飄移,其中一團棉絮夾著一段昨天(6/7)的新聞OS:「畫家陳其寬,昨日病逝美國舊金山,享年86歲」心,有些沉重,不捨這位6年前認識的可愛老人。

千禧年,一個要等20個世紀才會遇見的年度,我認識了陳其寬老師。

這一年,陳老師80歲,計畫到北京、上海舉辦80回顧展,透過黃才郎(前北美館館長,時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引介,促成了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陳老師的這段合作的緣分。

或許該算是我的幸運,當時任職基金會企劃的我被交付了畫展的承辦工作,於是我有了和老師接觸的機緣。關於畫展的籌備,其實我的主要聯繫對象是師母(我們習慣喊她陳太太),一來,小老師20歲的陳太太非常的開朗健談,再則,本來話就不多的老師,到了80歲高齡就更不管這些瑣事了!

瑣事不管,但像印畫冊這樣的〝大〞事,老師是有很多堅持的,從開數、纸材、評論與推薦文的決定到畫面的編排,我們都曾和老師有過多次的討論,而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自己畫冊個人照的選擇。

「陳老師,,您看這次畫冊的個人照,選哪張比較好?」「我覺得這張人小小的在左下角,看不到臉最好!」這是『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到大陸展出前夕,我們在陳其寬先生的家中與他的一段對話。

不知為何這段對話日後在我的腦海中經常出現,我想是因為陳老師的回答完全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因為一般人想到畫冊的個人照,一定是一張以頭部為主可以清楚看到五官,或至少是臉部輪廓的照片,但是這位八十歲的可愛老人卻給了我們這個答案。一開始,我們(包括師母)都在努力排除這個可能性,極力說服老師再選另一張符合一般人期望的照片,其實後來老師並不堅持,也「順應民意」選了另一張,倒是爾後在接觸畫家次數愈多,愈了解他的作品特色與為人風格之後,不得不同意畫家「獨具慧眼」的選擇!

這是我為畫展所寫的一篇宣傳稿《小中見大,大中見小---側寫『須彌芥子---陳其寬八十回顧展』》前兩段開頭的文字,這件事情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即使過了6年後的現在依然清晰。

「內向、不善炫燿、不爭名求利」是藝評家或熟悉陳老師的人對他的一致印象,這樣的個性特質也充分表現在畫作中,如《少則得》這幅作品裡,兩個魚缸中兩隻對望的金魚,傳達的便是老子「少則得,多則惑」的禪意。

寫作的人都知道,詩與極短篇是最難表現的,因為要做到「言簡意賅」很不容易!作畫也是,能用簡單線條與構圖帶出生命哲理和趣味是很需要功力的,而這也是我喜歡陳老師作品的原因。

事實上,童趣的表現不止在陳老師的作品中,也在陳老師的言行舉止間,瞧瞧這張在上海中山故居所拍攝的照片,陳老師(左二,旁邊是師母,最右邊是jasmin)比出可愛手勢的模樣,活脫脫像個大小孩,連一起留影的羅青老師(左一)也被感染的露出純真的笑容!

童趣是一種表現,陳老師童稚的個性在像《和平共存》這樣的作品中也可窺見,李鑄晉教授在介紹陳老師這幅畫作時這樣說道:《和平共存》是描寫一個理想的自由天地,一切動物都可快樂的共存於此環境中。這是陳其寬的理想境界。他也深深為人類社會永遠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引以為憾。他也想用這張畫提醒世人要追求和平共處。

陳其寬是名人嗎?對陳其寬不熟的人或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事實上,陳其寬的成就跨越建築與繪畫兩界。

到過東海大學的人會對瀰漫著濃厚水墨意境的東海校園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路思義教堂也是到東海大學的人必定會去〝朝聖〞的地方,這兩個著名的建築規劃便來自於陳其寬老師。

出身建築界的陳老師,不但創辦東海大學建築系並擔任該系創系主任和工學院院長,另分別於1967年和1996年當選為台灣十大傑出建築師及台灣首屆傑出建築師。在建築界享譽盛名的陳老師,在繪畫成就上也享有極高的評價,例如知名藝評家漢寶德曾以「中國畫史上,六百年來的第一人」來形容他,而英國的知名評論家蘇利文則稱他是「最具創造性的中國畫家」。

之所以能獲得如此不凡的評價,主要在於陳其寬老師將西方的建築觀點融合自身中國傳統藝術與哲學涵養,巧妙的發展出屬於個人的現代繪畫創作。他的作品常有許多〝俯視〞、〝仰視〞和〝轉視〞的角度,時空層層疊疊,不論遠觀或近賞都各有巧妙,李鑄晉在〈陳其寬---一位貫通中西的奇才〉這篇文章中介紹到:「他的畫雖小但卻包羅萬象。乍看之下只是普通山水,細品之則見許多微小的人,人間百態,真是美不勝收,都充滿了生機,予人一種青春喜悅之感。因此陳其寬的畫是在浩瀚的宇宙『宏觀』中,還有尋求細小萬物和諧情趣的『微觀』,充滿了無限的人間味。這是他畫中潛藏的動力。」無怪乎何懷碩會以「納須彌於芥子」來評介陳老師的畫作。

了解陳老師的創作特色與觀點,對於他為何會選擇一張小人物對比大環境的照片作為畫冊個人照的原因便很容易理解。

在千禧年與陳老師互動的經驗中,由於陳老師話少,待人又極謙遜,因此多半時間我都只是在旁邊靜靜的感受這位閱歷豐富卻絲毫不顯驕氣的老人讓人舒服的氣度。老子曾說「大音希聲,大象希形」,我在陳老師身上看到了這樣的典範。

在千禧年的畫展結束後,陳太太與我們仍時有連絡,即便是2005年初搬到美國夏威夷常住後,也會在返台時主動打電話告知近況。2004年,陳老師獲頒文建會第八屆國家文藝獎,隔兩年(2006年)陳老師的傳記《一泉活水---陳其寬》出版,與老師一起返台參加新書發表會的陳太太在電話中告知我出書的消息,閒聊中知道陳老師在她的悉心照顧下一切都好,我便感到放心,只是,再好的人也避不開生老病死的歷程,86歲辭世雖算高壽,但,我心中仍有著許多的不捨。

我想像著陳家在老師過世後忙碌的情景,各界的弔唁、慰問必定蜂湧而至,我不想在此時湊任何熱鬧,但又無法宣洩心中哀悶的情緒,所以,寫篇文,叨唸著老師,也算送老師一程。

願回歸塵土後的陳老師,能長住在如《和平共存》畫作中的理想淨土上。

老師,您好走!

(本文收入中時部落格「嚴選好文」)


相關新聞:

建築藝術大師 陳其寬在美過世(中時)

東海路思義教堂設計者 陳其寬在美病逝(聯合)

陳其寬相關研究與著作:

《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東海大學建築系著/田園城市出版)

《一泉活水---陳其寬》(鄭惠美著/印刻出版)

藝術家素描---第八屆美術類得獎者 陳其寬(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鄭惠美)

原文寫於06.14.2007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nny0523&aid=17520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