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24 03:09:30瀏覽105|回應0|推薦0 | |
帶著「家」去旅行 對一個非女性主義者的我來說,選擇「婚後自由行」的方式來開始我的婚姻生活,並不是在標新立異。我只是很明確地知道我不適合制式婚姻,而我想要的僅僅只是一個健康的婚姻-可以享受夫妻生活的甜蜜,也可以擁有暫時離家出走的自由。 我在二十初頭時便莫名其妙地被冠上一個「女強人」的名號。這個名詞對台灣的新女性而言是個不幸的稱號,這個名號代表著一個野心勃勃,不溫柔也不體貼的女人,也代表著一個事業成功、但愛情和婚姻容易觸礁的女人。 可是這名號冠在我身上實在委曲,我既無野心,事業也不算成功,唯一可以勉強和女強人扯得上邊的,也許可以說我不夠溫柔吧! 記得那是個大學的舞會,昏黃浪漫的燈光下,一個男生邀我跳了一支舞,舞曲結束之後,他卻很鄭重其事給我一句忠告: 「陳小姐,我勸妳最好溫柔一點,否則妳會把所有的男人都嚇跑。」 我左思右想,也想不通我哪裡不溫柔了?單是跳支舞,也會好端端地把人給嚇跑?可是那男生可不是說著玩的,他便是第一個被我嚇跑的人,下一支舞他便去請一個溫柔的女生跳舞了。 後來我再想想也不無道理,我的個性的確是和溫柔沾不上邊的。 特立獨行,不服輸,在女人當中顯得太剛強,太有男子氣,這種性情要生在古代,再學會兩把招式的話,約莫也稱得上是「俠女」了。可是,很不幸生在現代,就只能當個倒楣且名不符其實的「女強人」了。
年輕時,見過太多「制式婚姻」,聽了不少「賢妻」吐的婚姻苦水,對婚姻著實心生警惕,我對婚姻向來不抱太大希望的,特別是二十七歲那年,差點一頭鑽進「制式婚姻」的框架裡,對婚姻更是由衷恐懼。 然後,便發覺,台灣的女人活得好無奈。 剛過及笄之年,便有人無端為妳操心,怕妳找不到男朋友,怕妳嫁不掉,過了適婚年齡,要是還沒嫁掉的話,那可更熱鬧。甭說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要天天耳提面命了,就連在同一棟大樓內上班,不同公司,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三姑(公)六婆,都要關心妳一下: 「什麼時候請我喝喜酒呀!有沒有對象呀!要不要我幫妳作媒人呀!」 那種關心,硬是讓人恨得牙癢癢地,不安好心,卻也讓妳莫之奈何。只能徒然哀嘆: 「吹皺一池春水,干傾底事?」 可是呀,在台灣,女人的愛情與婚姻,便是人人關心得,人人管得的。婚姻對女人來說,又像極了孫悟空的緊箍咒,戴上它,女人便一輩子翻不出男人的手掌心了。 X X X 婚姻與自由,說穿了,只是一種習慣-- 一種心理上不依賴的習慣。 可是有些女人,選擇婚姻,卻是硬把自己套進依賴的框框裡。 她們才不要自由呢,她們結婚是為了找張「長期飯票」,找一個避風港,跟一個可以一輩子依靠的肩膀。 一個女朋友很理直氣壯地告訴我: 「結婚後,當然得讓男人養我,我才不要去上班賺錢呢?」 有些丈夫也說得很大男人沙文: 「結婚後,妳不用去上班了,我養的起妳。」 女人說:「家者,枷也。」 可是說這話的人,自己心甘情願被一枚戒指套住,自願萬劫不復地陷落鍋碗瓢盆醬醋茶的牢籠裡。 「婚後自由行」的最基本要求在於獨立,那必須是精神上的獨立以及經濟上的獨立。一個不獨立的女人,半步都走不出家的屋簷下。 精神上的獨立便是不依靠,經濟上的獨立便是自己有一個帳戶,和一張不附屬於任何人的信用卡。 見過很多「你儂我儂」不分彼此的佳偶,甜蜜到連金錢也不分,財產也共用,等到「情到濃時情轉薄」,才為了幾文錢的贍養費對簿公堂,吵得青天大老爺昏頭轉向。 被愛沖昏頭的女人呀,總是在人財兩失後才會清醒過來。
結婚之初我們立下的規章可不少,其中一個便是「共同帳戶制度」。 為了維持彼此的經濟獨立,我們約定彼此不干涉對方的用錢自由,個人擁有個人的帳戶,至於家庭開銷呢?那就由「共同帳戶」來維持。 所謂「共同帳戶」便是兩個人共同擁有的帳戶,每個月兩人分別由自己的帳戶撥入一筆相同數額的家庭基金來支應所有家用開銷。至於「私人帳戶」,那就是個人財產了,要如何花用自己的錢,誰也管不著。 因著有著這種「共同帳戶」制,我的「婚後自由行」便不用擔心會受到經濟箝制了。 X X X 婚後自由,其實只是為了活出自我。 有一位極端支持我的「婚後自由論」的朋友,讀了「我不是賢妻」一文,大為激賞,自動自發地將文章影印十幾份,到處分送。結婚的也好,沒結婚的也好,她將文章用傳真傳到加拿大、美國、歐洲和台灣,用信件寄到所有她認為該有「女性自覺」的朋友手裡,然後她告訴我一些有趣的反應,她說: 「嘿!妳猜怎麼著?我朋友看了妳那篇「我不是賢妻」的文章,居然問我:這個陳某這麼不安於室,到處亂跑,那她結婚幹嘛?」 我笑說: 「妳下回就告訴她:我結婚是為了愛,到處亂跑也是為了愛。」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