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結緣
2017/01/29 13:56:53瀏覽188|回應0|推薦0

除夕當天,二個多月前訂購的書籍已到店,這算是年節的驚喜。

實體的書籍掌握手上呈現眼前,帶來的感受與訊息,實非網頁的平面圖片可比。文字的介紹配上實體的樣貌,對一本書的好惡判斷,除了頭腦還有身體,二者相加,感受會變得更加明確。

晚餐過後,對面的鄰居不時傳來高分貝的歡叫,我想他們正在賭博吧?

早,天是輕透的藍,能見度極佳,不是雨後的天氣,視野可以如此清晰,一掃數個星期來的霧霾,這樣的初一適合出遊。

每年的初一,是母親到廟宇參拜的日子,我得擔當司機的角色,載著他前往鎮上的多間廟宇參拜。

記得以前填寫資料的時候,對於信仰一欄,自己猶疑不知該勾什麼,對方問家裡有沒有在拜拜,我回「有」,於是便被勾上了道教。這與其是信仰,不如是從小的耳濡目染,有樣學樣地拿香跟拜,談不上深刻的精神力量。

後來,自己對宗教研究多了,纔發覺這是以道教為主,混雜儒、釋的民間信仰,不能算是純正的道教。不過,宗教的發展是彼此競爭又彼此吸收借鑑,若以原教旨主義的觀點來看,很難說哪個宗教發展到現在是純正不雜的!

宗教能與生活結合,讓人置身其中潛移默化,這是為何佛教會在印度本土滅亡,印度教卻繼續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陪著母親參拜的過程,對於一間廟宇,我有自己的判斷方式:不是建築的宏偉,不是香火鼎盛或靈驗與否,而是當我走近主神的座前,佇立在正殿,可不可以感受到一股飄然又靜謐深沉地安心感,這樣地感受能有多強烈?

簡單說,這是一種氛圍或磁場吧!

此外,或許是自己對書感興趣的緣故,每到一間廟,我總會特別注意是否有擺放結緣書的地方、擺了哪些書?多數的情況下,廟方是負責書籍的整理擺放,不一定會控制書籍的種類內容(多數還是以宗教、道德勸善為主),而擺放的結緣書,來自於外面的宗教團體或個人所提供。

這可說是廟方提供一處換書的空間,供人交流。

自然地,有的廟並不重視這一塊。我往往走遍了整座廟,卻找不到專門擺放結緣書的地方,只有零星幾本小書隨意地丟置,像這樣的廟,我很難不感到缺憾!

有的廟除了騰出一塊空間來擺放(甚至還不小),還會控制書籍的種類與內容。好處是書籍得到維護,排列整齊,書況極佳;壞處是書籍的種類與內容,多半限於抄經本或小開本的經咒合刊,少了多樣性與進一步了解的可能。

但是壞處也可能是一種好處!這樣的書籍種類與內容,適合一般大眾,抄抄經、念念咒,門檻不高也不容易有後遺症。畢竟面對不同宗教派別的各種開示、講記、說法,有的相似、有的相異、有的相斥,讓人莫衷一是。若有的人執一為是,糾結卡死,建立起有害的見解,而不自知,那就麻煩了!

年節期間去廟宇參拜,我想多數人是求一個平安,望接下來的一年順遂順心。我呢,則是單純地享受置身人群,看著來來去去新裝打扮令人目不暇給的妹吧!

我是香客之意不在拜,在妹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151151&aid=902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