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25 17:04:59瀏覽71|回應0|推薦0 | |
動容,是因為自己感受到一分由內而外透射出的精神光輝。 大江健三郎的一篇文章,提到他人常問起的一個問題:「小時候想成為怎樣的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他所嚮往的是一種人格,如勇敢、仁慈、幽默、智慧、剛直等等特質所組成的人格。而不只是成為一位飛行員、科學家,或政治人物這種職業的選擇。 這有點像作菜,知道料理的名稱(人格),卻不知作法(組成特質與培養途徑)。於是找出一個指標性的人物,希望自己能成為那樣的人。藉由指標,尋找出料理的方法,或許自己多少能更接近點吧! 自然會有隨著材料、調味、手續的不同,而產生出一道天差地遠的料理也說不定。 令人嚮往的人格精神,是因為能使人感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共全國上下正不遺餘力地批鬥打擊傳統文化。那時有一位學者,叫梁漱溟:他是研究儒家,是一貫肯定孔子的。他的立場自然與主流當局的政治考量相左,受到了諸多的打壓、批鬥。 當時許多人都表了態,只剩梁漱溟仍默不作聲。 他八十一歲那年,在連續不休地批判會,因不放棄肯定孔子的主張,正被群情爆炸的在場人士起而攻之。十多次批判後,召集人問:「對這幾次大會有何感想?」 他答:「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頓時,眾人譁然,召集人要求他立即解釋這話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什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發,但也還只是啟發我的理性。歸根結柢,我還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動。」他繼續說,「因為一定要我說話,再三問我,我纔說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的老話。吐露出來是受壓力的人說的話,不是得勢的人說的話。『匹夫』就是獨自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著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麼都可以奪掉他,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算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全場啞然...... 讀到這,我想起巴斯噶《冥想錄》:「人是一根蘆葦,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但卻是會思想的蘆葦。」雖然任何因素都可以毀滅他,但這不代表毀滅他的就能比他來得高貴多少。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