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4 12:48:17瀏覽1573|回應1|推薦56 | |
氣「清」景「明」話「清明」 家家春餅又犧牲 祭過先人祭掃行 雜草砍除培土壤 紙條張掛認墳塋 楮錢香燭焚燒上 水果醴花端奉呈 風起南山時雨落 子孫追遠話清明 今(4)日,歲次己丑3月初9日—「清明」,祭祖、掃墓、吃潤餅……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縣政府編印「澎湖」一書云:「清明節,澎人俱於節之前後十日內,拜墓祭祖。」 「按:澎人清明節家家皆食春餅。其製以麵粉煮成薄片,如鍋蓋狀,而以魚肉雜菜臠切至細,實其中,參以芥醬裹之,亦名薄餅。蓋本金廈之俗也。台灣施進士瓊芳,有薄餅詩甚佳,發端:『人情日趨儇,一餅尚稱薄。』此薄餅之始見於詩者。(見石蘭山館遺集)」 清明,每歲端在農曆三月初也。推自去年冬至起一○五日即是。何以名之清明?蓋其時春光明媚,草木蓊鬱,大塊向榮,一片氣清景明也。 清明習俗,家家包春捲、食春捲,春捲即薄餅也。將炒好肉絲、紅蘿蔔、豆芽、香腸絲、香菜、蝦仁、蛋片、花生糖粉等,置諸潤餅皮上,緊裹之,此即春捲、春餅、潤餅也。食之鹹中有甜,妙哉! 清明,家家皆有祭祀,以表慎終追遠。午后,人人上山掃墓,祭拜后土祖先。掃墓,此地人習於前後十天,翻閱黃曆,挑選吉日行之,以便遊子返鄉也。然泰半皆於清明當日。 清明祭掃,應具供品、鋤頭、鐮刀。供品若牲禮、酒、霹桃包、香燭、銀紙、五色紙等是;鋤頭、鐮刀以清墳塋週遭雜草;五色紙,長條形狀,小石壓諸,墳上飄揚,曰「掛紙」;供品以饗祖先。 方祭掃時,先拜墳前后土(土地公),再拜祖先,上香,俟酒過三巡,燒過銀紙即成。離開一墓之前,須食帶殼或有皮之物,若蛋、香蕉、甘蔗、蚌殼包飯等,皮殼灑於塋上。何則?以示子孫多興旺,年年來祭掃,期望好運道!若有墳塋不見「掛紙」者,則是無主孤墳,不知後世子孫何處也。 「叩頭呈上香花盛,掛紙焚燒冥鏹盈;追遠慎終民德厚,紛飛白蝶不勝情。」此往日清明掃墓之情景。如今,「公墓公園化」,「南北山頭少墓田,人潮指向墓園前;有司墓政精規劃,掃墓虔誠禮敬先。」郊外踏青,不見亂葬現象,都為祖先撿骨進塔;祭掃不必奔波到處,人潮湧向公墓公園。傳言清明放晴,農作必將豐收,農諺云:「清明曬到楊柳枯,又有乾麵又有麩。」其是之謂也。清明之後15日「穀雨」,蓋已播種,有雨,定卜魚蝦亦滿簍滿筐也。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