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2 22:47:06瀏覽2417|回應0|推薦39 | |
(一)解謎的趣味之外 推理小說著重解謎的趣味,其懸疑性正是文學結構主義所謂的「疑問語碼」(hermeneutic code),讓讀者亟欲知道結局而被其敘事所吸引,可是推理小說的致命傷,在於一旦真相大白便立即失去吸引力,沒有值得咀嚼回味的可能,換言之,推理小說之不耐讀,其原因即為文學性的不足。真正有企圖心的推理小說作家當然不甘於此,會設法提升推理小說的藝術水準,兼顧文學的「商業性」與「藝術性」,使作品於可看性之外,更增添作品不被淘汰的永恆性。這其中,成績斐然,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社會派推理小說大家松本清張(1909-1992),茲以其名著《砂之器》為例說明之。 (二)社會性和生活性 松本清張(1909-1992,まつもと せいちょう,Matsumoto Seichō)是大器晚成型的作家,中年才開始正式寫作,卻令人刮目相看,既入圍大眾文學直木賞,又摘下藝術文學芥川賞桂冠,從此躍登文壇,開啟專業作家的生涯。其推理作品不同於一般寫法,內容獨樹一幟,跳脫以往推理小說只重「解謎」的窠臼,還兼顧小說的社會性和現實性,將庶民的日常生活融入小說,亦即充實小說的「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讓人讀來倍感親切,開創了推理小說的新境,大大提升推理小說的藝術水準。比如曾經改編拍攝成電影,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砂之器》,出身貧寒的作曲家為了不讓身世曝光,影響其與豪門千金的婚姻及未來的光明前途,竟將熱心助人、曾有恩於他的退休警官予以殺害,並利用高科技的「超音波」武器殺害其他人。這件慘案在刑警「今西榮太郎」鍥而不捨地追查之下,抽絲剝繭,終於破案。破案的過程,雖一再遇到瓶頸,卻「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緊緊地吸引著讀者,這是作者敘事技巧高明之處。不過,《砂之器》真正耐人尋味的是,小說中的社會性和生活性。 如《砂之器》的主角作曲家「和賀英良」,從事充滿現代感、前衛性的「具體音樂」(music concrete),亦即無論是樂音或非樂音,總之,以可能存在的一切音響為素材,再經過各種(電氣性或機械性等等)加工處理,而按照「紙條組合」(Tape montage)的方法以構成音樂,為小說末尾設想奇特之「以音樂殺人」,埋下伏筆,令人印象深刻。而「和賀英良」參與的「新式團體」,以年輕人為組織成員,否定既成的權威,書中對新式團體的心態有頗為生動的描述,如年輕評論家「關川重雄」,批判藝文界的老前輩為「將前代的亡靈始終背負於背上而端坐在祭壇的人,也可以說是利用過去的幻影一般的背景以謀取利益的人」,事實上,關川的言論無不為名為利,和賀英良跟其他成員提到:「我們對大眾傳播不太認同,寧可說輕蔑他。不過,目前還是關川最會利用大眾傳播了。那傢伙常用輕蔑的口氣批評大眾傳播,可是他就是最會利用大眾傳播的人了。」在作品遭到批評時,和賀英良曾說:「 (三)生動的日常細節 再者,有趣的是,《砂之器》中負責辦案的刑警「今西榮太郎」所占篇幅最多,他才是書中的主角。作者透過許多日常性的描寫來刻劃這位刑警,使之栩栩如生,乃是此一長篇小說最成功之處。例如今西刑警的妹妹前來找他,他就想,妹妹又和妹夫吵架了,讀之怎不會心一笑!今西榮太郎也會為出差花用公費預算卻在偵查上沒有收穫而感到不好意思;後來,今西刑警自費到山村辦案,覺得有些對不起提供旅 (四)提升推理小說藝術水準 從《砂之器》在社會性和生活性的掌握與呈現,不難窺知松本清張於提升推理小說藝術水準方面的苦心孤詣,又比如書名「砂之器」,源自被作曲家「和賀英良」背叛的「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