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7 10:07:01瀏覽1288|回應1|推薦39 | ||||||
一位經營親子烹飪教室(幼稚園到國小學童)的朋友在聊天時提到他經營這教室期間,親眼所見之親子互動的狀況,其中最讓他不能接受的部分就是家長經常詢問小孩的意見,看似尊重小孩的想法,但實際上家長心理早有一個目標想法,當小孩的回答不是家長要的時候,就出現所謂的『親子協商溝通』,而往往一番爭執後(短則十分鐘,長則將近1小時,),家長多半都會妥協配合小孩(同樣的戲碼幾乎天天上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聽到家長會問小孩說『不要玩了、我們回家了,好不好?』『要回家了嗎?』『午餐、晚餐想吃什麼?』家長到底期待小孩回答什麼?看似民主,但其實是假民主。因為一旦答案不在家長期望範圍內,就會開始加入自己的意見試圖左右小孩的決定,選擇一個符合家長期盼的目標答案。 正玩得開心的小孩,怎可能放棄眼前的玩樂乖乖跟你回家?一定說還要繼續玩。沒有原則的家長,一定老是會被聰明的小孩牽著鼻子走,繼續讓他們玩到痛快。以後再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時,你真的有十萬火急的事得先回家,小孩也百分百不願配合。問小孩想吃什麼,答案多半不是炸雞、薯條、就是漢堡可樂這些高熱量無營養的食物。家長既然已經開口問了這個問答題,開放式的答案未必會有家長想要的,而當小孩提出的餐食要求,家長認為沒有營養時,就會開始提出其他選擇項目讓小孩選擇。這樣只是讓小孩覺得家長很奇怪,明明就先問他們意見,但當他們給出答案後,家長又老是出現否定態度(即便態度很好,小孩還是覺得你們很奇怪、很反覆)。 光是吃飯這件事,有的家長心疼小孩,一定會連哄帶騙要小孩乖乖吃飯,把熱騰騰的飯吃到冰冷了都還沒吃完。有的家長索性就順小孩的意思,不勉強他吃。小孩該吃飯的時間不吃飯,自然會肚子餓。餓了就隨便吃零食,到了正餐時間當然又吃不下飯,這樣的狀況一定是不斷的循環演出。家長的心軟、沒有原則,讓小孩有機可乘,達到吃零食不吃飯的目的,食髓知味後,更是難以導正。但若家長像我們以前小時候,不吃飯也不給其他東西吃。一次兩次下來,正餐時間到了,不管餐桌上有沒有愛吃的東西,一定會馬上入座乖乖吃飯,又兼顧了營養均衡,真的是有原則下的一舉數得。 家長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教育小孩,其實是該鼓勵的。甚至有些家長認為該當孩子的朋友,才是最好的親子互動模式。但是家長要試著反問自己『你的朋友對你的建議都會全盤接受嗎?』『你的朋友會聽你的話去做每一件事嗎?』如果真的把小孩當自己的朋友看待時,就不能存在身為父母的權威感,否則一旦小孩不聽你的話時,情緒難以控制的你,突然變臉咆哮小孩,家長頓時從朋友角色跳脫成威權的父母角色時,孩子反而會覺得無所適從,覺得家長的情緒很反覆、很情緒化。孩子也不知他自己是哪裡有錯,也沒法不貳過,無法從中學習到正確的事。 父母的教育態度很重要,你自己都可能拿捏不穩你的態度與方式時,實在很難要求小孩能理解你的教育方式,也很難讓他事事接受你的規勸與輔導。所以我覺得當小孩在進入國中以前,家長應該善盡『家長』的角色,把『小孩』當作『學生、小孩』教育好,這時期的家長不該是小孩的朋友(因為朋友之間是沒有大小之分的、沒有誰該聽誰的),將該建立的正確觀念與習慣在這時期內好好的深植,讓小孩在這階段就能培養出一個正確的生活觀、價值觀、是非判斷、輕重緩急的辨別能力。等到小孩進入國中階段後,家長可以慢慢從『完全父母的角色』開始加入『朋友元素』,霸氣的管教與管理隨著小孩的年紀增長而減少,我想這會是一個比較適當的方式。 試圖想當孩子的朋友,就無法兼顧父母的教育角色。唯有父母能將態度與情緒拿捏合宜時,家長才有可能同時兼具這樣的雙重角色(當然,若小孩很會察言觀色,都能配合你想要的回答與教育方式,家長就能很輕鬆做到既是朋友又是父母的角色),否則很難兩全其美的。不同階段的小孩應該有不同的教養方式,才不會經常在車上、餐廳上演小孩失控記(父母完全沒輒的狀態)。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