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25 16:21:00瀏覽1851|回應0|推薦3 | |
本週觀看的兩部影片,《Berlin, Symphony of a Great City》《柏林》 (1927)以及《Metropolis》《大都會》(1926)均是以城市為關懷的重心,《柏林》一片是以拍攝當時都市的實際景觀的紀錄片,全片沒有演員,也沒有一句對白,搭配上刻意譜寫的配樂,巧妙的以五個樂章的形式呈現出柏林都會從早到晚一天的韻律。《大都會》是導演Fritz Lang在紐約旅遊的時候得到的拍攝靈感,片中以誇張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演出方式,加上人類面臨科技文明壓榨的思考、勞動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衝突,以及複製機器人的劇情安排,雖然這部影片同樣是部默片,但是卻是很精彩、很豐富的一部片子。《柏林》一片從一開始就讓觀眾感到對於機械文明興起的壓迫,導演使用畫面首先出現湖面的倒影,鏡頭接著轉到火車頭,進而轉到特寫鏡頭追拍火車高速前進的鐵軌,片子一開頭就傳達出震撼的視覺感官經驗。火車進站之後鏡頭旋即拉高,以鳥瞰的角度觀看城市密集的住宅景觀,之後加入上班人潮湧入車站以及工廠的場景,這樣的影片開頭是很刻意想要表達對於機械化、工業化的城市與生產流程的不安與壓迫。導演在拍攝城市街頭景觀的時候,感覺上也刻意強調街道漫長深邃的感覺,連續好幾幕街頭的鏡頭,都很刻意拉長鏡頭景深,並且將透視街頭的消逝點安排在畫面的左(右)中上角,強化街道漫長無止盡的視覺感受。如果考量到這部片刻意以交響曲的曲式編制來呈現一個城市,影片的第一部份很顯然是一個讓觀眾感受到步調急促與感受驚恐的快版樂章。影片的第二樂章描述的是家庭場景,講的是各個社會階層一早步出家庭進入工廠/職場的畫面。第三樂章拍的是街頭的景觀。第四樂章拍的是城市人群在工作之餘的休憩與休閒畫面,以及下班的街頭景觀。第五樂章則是下班後柏林的夜生活。個人最喜歡的影片片段是影片第三樂章,導演拍攝的街頭景觀是個很熱鬧的街頭景觀,一九二七年左右的柏林街頭是個傳統與先進夾雜的都會街頭,如果導演沒有刻意曲解的話,這時街上的交通工具是代表工業文明的雙層公車、汽車、摩托車、豪華禮車、街車,與代表傳統農業文明的馬車、腳踏車、街上宣傳的三明治人同時在道路上爭取行進的空間。這樣的街頭景觀是傳統與文明併陳的交雜空間,也是傳統消逝與文明興起的過渡期。整部電影的配樂大致上遵守傳統交響曲式(快—慢—快)的架構,在第三樂章採用的是急促的快版,突顯出在面對時代轉變的過渡點上的驚恐與失措。以交響曲的形式來呈現柏林一天的韻律轉化,一方面,快慢有致的步調變化反應的是一個城市一天的步調轉換,另一方面,卻也暗示了同樣的曲式終究需要每天再度重覆演出的可能。城市中上演的雖是快慢有致的樂曲,不同的樂章雖然有著不同的感受與步調,但卻是無可避免的落入每日定期定時重新演出的無奈。有關《大都會》: 《大都會》被尊為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這部影片卻也不失這個第一的頭銜,是一部很精彩的片子。影片的一開頭同樣是採用工業化文明中人類特性遭受剝奪,成為沒有個別差異的勞工影像開始,一大群衣著、表情、動作一致的勞工準備下班,接替的是另一般同樣表情動作一致的勞工。勞動階級遭受壓榨、人性遭到扁平化、一致化的待遇,對照於看得出來導演刻意安排指針只有從一到十的時鐘,時鐘指標的十顯然也有其暗示的意味,感覺上導演要暗示的是:對於勞動階級來說,他們的作息是依照工廠一到十的時鐘來走的,十代表的或許是勞工的工時,每天十小時的工時之外,勞工不需要也不運許有任何的時間可以從事其他的活動,每天的作息就只有工作,生命的步調也由工作的十小時來決定。 主角佛瑞德在目睹勞工被剝削之後,向身為城市管理者與設計者的父親佛瑞德森抗議,「你為何如此殘故對待工人,他們建立了城市?」父親冷酷的回應:「他們適得其所,在地底。」這句父子間的對話點出了影片一個重要的關懷:勞力分工與階級對立。加上後來女主角瑪麗亞在傳教時引用的「拜比倫塔」的聖經故事,將人類建造高塔的故事引伸為「少數設計者的祈禱吟唱,卻成為多數勞動者的詛咒,因此在設計者與建造者之間需要一位仲裁者,這位仲裁者需要有良心。」有勞工問:「那我們的仲裁者在哪裡?」瑪麗亞回答說:「有的,但是要等。」另一位勞工接著講:「我們會等,但不能太久。」故事至此,很明顯的,導演要安排資本家之子的佛瑞德負擔起這樣任務:佛瑞德出身資本世家,卻能夠體恤勞動階級,願意以改善勞動階級的勞動狀況為職志,加上與出身自社會底層的瑪麗亞結合,佛瑞德是仲介調解勞資雙方最好的人選。 導演刻意點出階級的對立與衝突,但是卻也為這樣的衝突對立安排了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在階級對立中,勞工破壞了工廠,導致城市淹沒,但是在瑪麗亞與佛瑞德的努力之下,勞工子女卻得到救援,最後佛瑞德森也終於能夠支持兒子的決定,在影片最後,在佛瑞德的牽引之下,勞資雙方握手,達成和解。 影片的設定與劇情安排看似充滿反動,但是最後的情節安排卻有點鄉愿的令人感到失望,如果說階級的對立需要有良心的資本家之子擔任協調的角色,這樣的圓滿結局可能是勞動階級「要等,但是等也等不到」的大圓滿結局。影片的最後雖然佛瑞德森終於能夠瞭解兒子的想法,也願意接納勞方,但是影片卻也讓代表勞方良知的瑪麗亞進入資方家庭,也受到資方大家長的肯定,而暴動的勞方最後的安排卻是滿臉歉意的接受仲裁,這樣的結果,想必是另一個勞方為資方吸收,更近一部強化資方統治基礎的鄉愿結局。看似反動的影片,反動力道至此似乎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