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9 11:22:52瀏覽43|回應0|推薦5 | |
太空爭霸與中華復興
一、中國的太空發展與民族復興 2012年11月29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人的航天夢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夢,沒有中國航天事業的充分發展很難完成中華民族復興。中國今天的太空成與美國並駕齊驅,讓中華民族恢復自信心也讓敵視中國的日、韓、印度等國刮目相看。發展航天技術,不僅是民族智慧、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提高國際威望,更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國在漢唐盛世時開闢絲路通往西方,如今國力強盛、科技進步,在航天科技發展上開闢了太空絲路。中國在登陸月球與火星、建立獨立空間站及發射衛星數量上都已經超過俄羅斯,因此只有中國能挑戰美國的太空霸權。依據俄羅斯新消息報報導,中國正在太空領域低調卻自信地發力。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航太如今的發展速度值得羨慕。在航太領域上,中國選擇了與眾不同的道路,不僅擁有火箭製造、自主研發衛星、導航系統、月球和星際計畫、載人航太、民營航太等項目,在相應領域的影響力也十分顯著。在自主發展道路上,主要有5家中國新創公司致力於生產運載火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自主研發使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箭,由於此種火箭發動機中沒有複雜部件,不需要在發射台上加註液氧和燃料,能夠隨時準備發射。中國2014年起鼓勵民營公司進入商業航太領域初見成效。目前,中國營企業不僅能夠自主發射火箭,還在建造類似美國「星鏈」的衛星群。中國商業航太企業正在打造「千帆星座」計劃,與「星鏈」類似,「千帆星座」計畫支援網路存取。為組成該計畫首批組網星,18顆衛星2024年8月被送入預定軌道。預計到2027年底完成共1296顆衛星的第一期建設,這一數字不僅將確保整個中國的網路連接,還將覆蓋全球。 同時,中國也有自己的載人航太工程。中國有自己的「天宮」太空站。目前,3名神舟十八號太空人正在執行為期6個月的飛行任務,他們在太空站進行多項實驗。中國的太空計畫並不限於地球軌道。 「玉兔號」月球車已經行走月球。 2024年6月,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首次將月球背面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中國同俄羅斯簽署了合作興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協議。根據該協議,兩國將共同探索月球、對科研站進行設計並選址。此外,「嫦娥七號」探測器將於2026年前後飛往月球南極;自2031年起,中俄計畫至少完成5次聯合登月任務。月球之外,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2021年登陸火星表面,「天問三號」探測器計畫在2028年前後登陸火星,並將火星土壤樣本帶回地球。中國太空探索的另一個目標是近地小行星“振盪天星”,其土壤樣本也將帶回地球進行研究。中國的太空探索計畫在習近平所描繪的「中國夢」當中,扮演「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很重要的角色。中國官方媒體將中國的「航天夢」表述成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指標,並且立下目標在2030年左右成為航天強國,其中登月計畫、火星探索以及太空站的建設都是屬於這個夢想計畫的一部分。「太空權」是一個國家戰略層面的概念,就是一個國家在太空擁有的權力,所謂「制太空權」就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對某一空間領域所擁有的控制權和主導權。目前中共極力發展航天科技就是要奪取制太空權,利用太空科技打造一支立體空間戰力與精準打擊武力。一旦台海發生衝突時,中共將可利用制太空權,以完整的通信、偵察、氣象等系列衛星掌握對台海戰區的戰略、戰術情報及C4ISR的資訊優勢。它能夠使美軍在考慮是否介入台海爭端,或是在印太區域的用兵企圖產生極大顧慮,隨著中國太空站的階段性成果一一呈現,此刻已經不容許我們以任何藉口無暇關心。 二、中國的太空成就 依據歐亞時報報導,外媒認為中國嫦娥六號月背取樣成功,中國的穀神一號固體火箭第二次海上發射,將四顆衛星送入軌道,中國的太空成就高頻次出現在新聞中。中國在太空領域取得快速進展,並且在許多方面甚至領先美國。截至 2024 年 5 月,中國已擁有 600 多顆運行衛星。截至2024年1月,中國已部署了359顆情報衛星,是2018年的三倍。中國的「長征」火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之一。為了在未來幾年發射數千噸的有效載荷,中國計劃到 2035年使其所有火箭可重複使用。中國還在研發能將 150 噸有效載荷運往低地球軌道 (LEO) 的超重型火箭。最終目標是完全可重複使用的 80 噸 LEO火箭,預計將在2040年飛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35顆衛星組成,已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斗能夠提供一公尺以內的定位訊息,而GPS的精確度只能在三公尺以內。中國正致力於將5G地面網路與由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支援的衛星網路整合。在太空站建設方面,截至2024年4月,已有22名中國公民進入太空站,中國的登月計畫將於2030 年左右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俄羅斯和中國宣布計劃在 2035 年之前在月球上建造一座「無人」共享核反應器。中國也計劃興建軌道太陽能發電廠,以利用太空能源。 除了私人企業的努力外,中國主要的國有航太公司中國航太集團還計劃對兩枚新型大直徑可重複使用火箭進行試飛。四公尺和五公尺直徑(長征十號)火箭將分別於 2025 年和 2026 年首次發射。雖然中國繼續開發像 SpaceX 這樣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但它也有望開發出類似的可重複使用太空梭。它可以作為抓斗臂、高功率微波武器或雷射武器的平台。中國也已經測試了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首次發射於 2020 年進行,迄今已進行了三次。它正在努力縮短重新部署時間。烏克蘭戰爭展示了太空領域的網路能力。一開始,維亞衛星終端透過網路操作被壓制。俄羅斯也對星鏈使用網路武器,導致中斷。隨著太空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正在研究能夠在電子和網路攻擊下繼續運作的抗干擾通訊。中國也致力於減少小型和微型衛星平台的雷達訊號。這相當於隱形,可以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接近目標,並損害對手的太空態勢感知。參與針對太空運營商的網路行動的解放軍部隊正在不斷開發針對衛星的網路攻擊方法。鑑於衛星和星座的數量要多得多,網路和電子手段比動能殺傷要有效得多。中國今年將開始建造自己版本的星鏈(StarLink),這是一個利用近地軌道的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發射約 26,000 顆衛星,由國有企業主導,覆蓋整個世界。中國衛星網路將從2024年上半年到2029年發射約1300顆衛星。另一家上海市政府部分控股的航太公司計劃向低地球軌道發射 12,000 顆衛星,到 2025 年底將發射超過 600 顆衛星。中國軍方希望將其衛星增加到500顆。 三、中國太空計畫遙遙領先 中國的航空航太業已與海洋學、資訊網路、生命科學和核子技術一起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是空間量子實驗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對能夠將能量傳回地球的天基太陽能係統的測試正在進行中。中國希望使航太發射和航太服務成為一項新興業務。在太空競賽中,中國希望到 2025 年 80% 的民用航太工業設備能夠在國內採購。中國計劃在各地方政府下設立新的“航太開發區”,為蓬勃發展的航太領域建立更強大的供應鏈。太空仍將是習近平主席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畫旨在到 2045 年在一些「關鍵航太計畫」上超越美國,並到 2050 年使中國成為「人間天堂」。不幸的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三個大國並沒有過多談論實施和發展新的太空條約。上一次美中太空對話於 2017 年在北京舉行,並沒有安排進一步的討論。依據太空新聞報導,4月25日,神舟十八號搭載三名太空人飛往天宮太空站,此類交接任務已成為常態,載人太空船也成為成熟科技。僅一週後,在南部島嶼海南省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發射了嫦娥六號——這是一項旨在從月球背面收集第一批樣本的機器人任務。在中國繼續打造近地軌道載人航太經驗的同時,嫦娥六號將為登月、月球發射、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程序提供實務與進一步驗證。中國擬議的載人登月任務包括兩枚正在研發的長征十號火箭發射一艘名為「孟舟」的載人太空船,該飛船將搭載三名太空人,以及一個名為「藍月」的月球著陸器。飛船將進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然後兩名太空人將降落到月球表面。他們將在月球上度過六個小時,使用月球車並收集樣本,然後在月球軌道上與同事合併返回地球。 載人太空船和著陸器的機械和熱測試產品的開發已基本完成。各種火箭發動機正在進行熱火試驗,文昌載人探月發射場正在建設中。文昌載人探月發射場建設已全面啟動,面向全社會徵集的載人月球車和月球有效載荷項目正在展開競賽選拔。月球太空衣的研發工作也正在進行中。中國的載人登月任務將產生一系列影響,不僅對中國,而且對美國和全球。成功的載人著陸月球將反映出中國領導階層對其深空能力的高度信心。太空探索,特別是月球探索,是中美策略競爭的一個面向。即使在地球上,美國領導的《阿耳忒彌斯協議》和中國領導的ILRS之間也存在著外交利害關係,它們在聚集國際合作夥伴方面展開競爭。ILRS(國際月球研究站)是中國對美國太空總署阿爾忒彌斯計畫的回應,並且也在建立一個合作夥伴聯盟,有點類似於美國領導的阿爾忒彌斯協議外交努力。自 2020 年以來,已有 42 個國家簽署了《阿耳忒彌斯協議》,其中今年迄今已有 9 個國家簽署。 ILRS 的名單要小得多,自去年 7 月委內瑞拉成為第一個國家以來,只有 9 個國家加入了中國和俄羅斯的行列。ILRS 於 2021 年初宣布,作為中俄聯合計畫向所有人開放。然而,自俄羅斯 2022 年入侵烏克蘭以來,ILRS 已明顯成為中國主導的計畫。該倡議設想在 2030 年代使用超重型發射器建造一個最初的機器人月球基地。它也將被載人任務訪問,並最終能夠容納人類長期停留。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月球南極先驅任務計畫分別於 2026 年和 2028 年發射。嫦娥八號將測試原位資源利用,例如從月球風化層3D列印磚塊。中國宇航學會發表的一篇關於ILRS的論文概述了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存在的分階段計劃。到2035年:這個初始階段的重點是掌握月球居住所需的基礎技術和工程解決方案,重點是資源開採。2035年至2045年:在此期間,將在先前進展的基礎上建立更多變電站。這些變電站將為太空人提供物資和生活條件,將機器人和載人探月活動深度整合。這一階段也將為後續深空探索任務(例如火星任務)提供先驗經驗。從2045年開始:最後階段將集中在大規模資源利用,包括建造月球工廠和實驗室等重要建築。旅遊業是一個潛在的機會。主要任務將包括:在月球上自主生產氫和氧液體推進劑。為 10 人載人登月生產 100% 氧氣和水。論文稱,這些站將構成中國地月空間經濟圈的基礎,並使中國成為人類深空探索活動的領導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