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7 13:34:25瀏覽48|回應0|推薦3 | |
中國試射洲際飛彈打破美國圍堵戰略
一、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的政治及軍事意義 中國9月25宣布發射了一枚洲際導彈,這枚導彈搭載了假彈頭並在南太平洋準確擊中目標。這次試射在軍事上突顯了中國遠程核導彈攻擊能力。美國2023年就曾警告稱中國的核武現代化,美國估計中國有500枚核彈頭,到2030年將超過1,000枚;而美國和俄羅斯各自表示擁有超過5,000枚核彈頭。此次導彈試射在軍事意義上展示中國洲際飛彈的技術及性能確屬一流。從這次發射圖片看出是在一片草地上發射的。一般來說,洲際彈道飛彈發射方式包括地下發射井發射、核潛艦水下發射、陸基鐵路機動發射及陸基公路機動發射等4種。這四種發射方式各有特色。地下發射井發射就是從固定的飛彈儲存和發射井內發射,優點是導彈尺寸、重量的限制較少,可以達到很大的射程與威力。但敵方會透過衛星等各種手段找出發射井的位置,因此地下發射井發射是最容易被打擊的發射方式。中國承諾不先使用核武器,所以重點在於提升核武反擊能力,這就要提高洲際飛彈的生存能力。核潛艇水下發射隱蔽性最高且活動範圍大。但潛艇體積限制,飛彈的尺寸較小,威力相對有限。其次陸基鐵路機動發射是將導彈發射架安裝在特種火車上,平時偽裝成普通貨運列車在鐵路線上快速機動,或者隱蔽在隧道、洞庫中,接到命令後可轉移到專用線路上展開,稍加準備即可發射。其優點是,機動速度快,範圍大。但缺點是受鐵路、橋樑等多方面的限制。最後一種是陸基公路機動發射,主要是無依托野外發射。在野外可以隨時停車發射,極大提高了發射車的生存能力。同時,這也對發射車的性能、指揮通訊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導彈根據發射圖片判斷,採取的是無依托野外發射方式,顯示中國洲際飛彈擁有較強的戰場生存能力,專家推測是東風31AG導彈。 中國上次在領土外測試洲際彈道導彈是在1980年代,而通常中國是在內陸進行測試。BBC報導導彈分析師安基特·潘達稱,中國的「持續核現代化」已經導致了戰略重大變化,中國這次發射似乎也顯示反守為攻的變化。在政治上,中國試射洲際導彈有多重意義,由於導彈發射地點是在海南島,經由菲律賓、台灣臨海飛向夏威夷南方的南太平洋海域,第一個主要政治意義是威嚇美國,由於美方對中國進行經濟及軍事上全面打壓,美軍頻頻在南海挑釁,煽動菲律賓擾華並布屬導彈針對中國,在中國周邊舉行多國軍事演習,近年來,中國都是處於防守被打壓的不利局勢,在兵法上攻擊才是最佳防禦,因此導彈試射威嚇美國是主要目的。第二個政治意義是威嚇菲律賓及日本等不友好周邊國家,尤其是菲律賓不自量力敢挑釁核大國,日本更是恐懼核彈攻擊,由於日菲實力不夠大,中國並未事先告知飛彈發射僅告知火箭殘骸掉落地點,但為避免誤會事先知會美國導彈發射。第三個政治意義是對美國盟友澳洲及紐西蘭威嚇,澳洲軍事反華積極,常有機艦騷擾中國海域,導彈發射表示軍事上有能力攻擊澳紐。第四個政治意義是提升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及發言權,尤其近期中東小國以色列囂張跋扈,仗著美國撐腰欺凌屠殺巴勒斯坦人及侵略鄰國,中國口頭警告不如展現軍事實力。其他分析人士進一步指出,這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又一警鐘,這次挑釁性的導彈試射顯示中國能夠同時在多個戰線作戰的能力。導彈試射時機亦是關鍵訊息,中國雖聲明稱此次發射並未針對任何國家,但中國與日本、菲律賓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與美國的持久緊張都是顯而易見的。 二、中國洲際導彈種類 (一)東風5 東風5洲際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洲際戰略導彈,於1965年開始研製,1971年首次試驗,1981年開始服役。東風5在中國的核威懾力量中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佔據主導地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後改進型號有東風5A和東風5B,東風5B則開創性地發展了分導式多彈頭技術,使導彈的突防能力大大增強。東風5B導彈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採用固定發射井發射。據國外軍事專家推測,東風5B長32.6米,彈徑3.35米,起飛重量183噸,採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5000公里,可攜帶1枚3000公斤的威力為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4~6枚分導核彈頭,命中精度500~2000米。雖然東風5已不先進,但採用液體燃料的井射重型洲際導彈由於射程遠卻一直是大國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未被放棄。與公路機動和潛射導彈相比,這些井射導彈使用比沖較高的液體燃料發動機,且體積重量巨大,井射導彈在相同的射程下可投送更大導彈。東風5B的頭部特徵顯示可攜帶多彈頭,而遠比東風41更加巨大的體積,顯示它是一種重型導彈。 (二)東風31AG 在1999年中國國慶閱兵上,東風-31核飛彈首次公開曝光。東風31是中國第一種公路機動的洲際飛彈,能在普通公路上進行機動轉移。東風-31飛彈長度約16米,最大直徑2米,其中第一級和第二級發動機為2米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搭載了一個500公斤的彈頭。改良式東風31A飛彈的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發動機殼體使用了複合材料,加上儀器艙減重,透過多種改良措施的東風-31A飛彈射程提升了不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洲際飛彈。而東風31AG是中國在東風-31A洲際飛彈基礎上改良而來的彈道飛彈,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高機動底盤和多彈頭,機動性和生存能力增強。從展出東風-31AG飛彈模型可以看出,該飛彈採用16×16越野特種車為底盤的一體化發射車,從外形上看,該發射車底盤應該是WS-51200型超重型特種越野運輸車,該車整車總質量122噸,整備質量42噸,裝載質量80噸。由於採用斷開式驅動橋、大行程螺旋彈簧獨立懸吊等技術及輪胎中央調壓系統等新技術,整體性能已達世界先進水準。東風-31A飛彈一般採用公路機動依托預設陣地發射的模式。飛彈平時隱藏在大型洞窟基地內,戰時從洞窟基地開出,透過公路機動,進入附近的預設發射陣地,這些陣地都事先經過精確的測量和技術保障,發射場坪的基礎經過特別設計,由加厚混凝土構築,能夠承受數十噸飛彈發射時的後座力和衝擊力。飛彈發射車可直接開到定位點,經過簡單整備就可以發射,這極大的簡化了飛彈發射程序,可進行迅速的核反擊。從1970年代起,美國和蘇聯開始研究陸基洲際飛彈的無依托野外發射技術,飛彈發射車可在野外進行機動,並在非預定地點發射。發射場不需預先準備,發射車在機動過程中可隨時停車發射。這種發射技術有利於隱蔽待機,可在複雜地形或狹小場地實施快速發射,東風-31AG飛彈也採用這種技術。此次試射的洲際彈道飛彈是雙錐體彈頭,專家猜測是東風31AG。 (三)東風41 中國導彈領域水平非常高,在2019年國慶閱兵上亮出東風41洲際導彈,在評估洲際導彈的性能上,除了射程,射速也非常最重要。東風41射程高達14000公里,從中國到美國的距離按10000公里計算,而東風-41的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30000公里,至少半個小時內可以輕鬆落在在美國本土。東風-41不僅速度快,自身還有著二次制導,並且是通過計算機操作的。這意味著,東風-41在發射之後,只要還沒落地,就可以隨意的更改一次打擊目標,也是這樣的技術,可以讓美國的防空系統根本不知道咱們的落點。其次東風-41的打擊精度是非常高的,而且它上面可以搭載多枚核彈頭,可以實現群體打擊。 (四)東風51 根據美國情報部門消息,中國正在研究一種代號為「北極之光」的新型戰略核飛彈,編號為東風-51,為何中國在有東風41洲際飛彈後,還要發展新一代重型洲際彈道飛彈?主要是面臨複雜和艱難的國土安全挑戰,中國在短短15年內在洲際飛彈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門類齊全、覆蓋全面的遠程、中程、近程飛彈防禦體系,構築起國土安全的銅牆鐵壁。雖然中國在洲際飛彈先後裝備了東風31、東風31AG和東風41三款遠程洲際彈道飛彈,但美國和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更為驚人。中國的東風41只能攜帶10枚核彈頭,在實施多目標打擊能力方面已經落後於俄羅斯和美國新一代洲際彈道飛彈。東風51是中國第一種重型洲際飛彈,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提供推力,運載負荷高達10000公斤,最大射程可達15000公里到20000公里,可以實現全球打擊,能夠攜帶14枚50萬噸或8枚100萬噸的熱核彈頭。同時,還可以攜帶1到30枚的分飛彈頭,總當量能夠保持在4000萬噸左右。是一種固定並射重型多彈頭洲際彈道飛彈。東風51發射採用移動發射和固定地井發射為主,具備機動性和隱蔽性。東風51再入大氣層之後採用外層空間小動能變軌技術,自動改進固體燃料,以縮小彈體。東風51洲際彈道飛彈採用眾多頂尖技術,制導技術採用高精度雷射陀螺儀,這一技術可以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將打擊誤差縮小在100米之內。東風51搭載核彈頭的多少將以它攻擊的目標密度和規模而定,能在飛行過程中自動探測打擊目標增減,進而修正自己的打擊能級。最重要的是,東風51洲際飛彈可以在被雷達掃描之後自動識別衛星的位置,並第一時間攻擊敵軍衛星,讓其飛彈防禦系統失效,從而達到撕破防空天網,有效攻擊目標。 三、中國式射洲際導彈的影響 洲際飛彈必然是用於核戰的,核戰雖無贏家但更不能成為輸家。在美國常規軍力逐漸被中國追趕的時候,只有核優勢還能使好戰的美國人自得。不管是核武數量,還是體系完整程度,美國都領先中國。面對新的核形勢,中國只有大力加強核軍備,才能打破美國的核自滿,抑制美國的核衝動。中國已經透過東風-31A/AG和東風-41打造了可靠的核反擊力量,建造地下發射井場以完善「聞警立射」和核反擊能力是合理的下一步。在海上,中國的巨浪-3潛射彈道飛彈已經達到洲際射程。在空中,傳說中的轟-20更是將補上短板。BBC稱,此次解放軍發射導彈有給美國下馬威的意味在裏面。他提到,在中國「十一」國慶前夕,並傳出「習拜會」可能舉行的背景下,中國此次試射最大射程能覆蓋美國本土的東風31AG洲際導彈,其實有向美國「秀肌肉」的戰略考量。中共也希望透過此舉反擊近年來外界對火箭軍的種種質疑及謠言,展演火箭軍的實力。近期中國周邊局勢頗為緊張,美國及其盟友從各個方向發起圍堵中國,此次發射的目的是要起「震懾」作用,表明解放軍的核打擊能力已經十分成熟。 專家表示,中國選擇太平洋作為飛彈試射地點,既為展示核能力的增強,也是對美國及其在該地區盟友的警告。這次測試距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間預計的通話還有幾週時間。這標誌著與美國盟友日本和菲律賓的區域安全緊張局勢加劇,以及與北京聲稱擁有主權的自治島嶼台灣的摩擦持續。此次發射恰逢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舉行,中國正在發出信號,準備使用最強大的武器來威懾對手或在必要時懲罰他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常備軍和最大的海軍。其軍事預算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美國和非政府組織表示,中國一直在建造飛彈發射井,但不清楚增加了多少核彈頭。解放軍負責管理中國的太空計劃,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發展成為全球大國的一部分,刺激了民族主義和經濟成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通常從東海岸向西部沙漠發射飛彈。中國進行的試驗在國際水域很不尋常,代表中國對美國採取了不同的戰略。
|
|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