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四月望雨”回顧摯友和台灣情
2009/07/08 23:34:13瀏覽1422|回應7|推薦61
六月底意外收到老友R從台南寄來的小包裹,原以為又會是什好書?結果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齣本土歌劇:“四月望雨”的DVD。收到這來自家鄉貼心的分享,心裡不禁孵出我倆彼此之間近20幾年來,許許多多斷斷續續的溫暖記憶。。。

水鐺鐺(很漂亮),臭嘓嘓(很臭),拍慶慶(兇巴巴),黏TT(很黏),死翹翹。。。這是我們四個草根台灣OBS和OLS,在演唱會後同遊法國Annecy的歸程車中,玩起說3字復音台語的接龍遊戲!(多虧伴全程完全有聽沒有懂的安份開車=讓我們嘻嘻哈哈溜台語,鬧得快笑破B的肚皮!)那一次是R和簡先生(民國60年代底的名民歌手,記得當初還在台灣十幾歲的B,會哼他的成名曲:“正月調”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卡飽。。)到匈牙利參加國際音樂研討會,順道彎來瑞士訪B兼旅遊。

那是一次很多巧合牽起的因緣:簡先生和當時駐日內瓦的呂大使是中學同學,基於兩人同鄉多年不見卻互信的情誼,加上呂大使熱心推廣台灣文化和簡先生演唱歌謠與R伴奏的音樂才華;乘機臨時在日內瓦近郊辦起一場“台灣民謠的生命力”演唱會,分享給此地華僑和瑞士友人。也就因這樣的友友牽引,B充當起了接宿兼聯外的招待,與他們三人之間有了一個多星期更進一步共處相知的機會。

呂’ 簡’ R三人年齡較相近,都是非常台灣鄉土型的人物。台語不僅很“輪轉”,還會以台語吟詩作對,講析民遙典故給B明白。(B小時候的年代,台語是被壓抑齪化的語言;加上1999年時的B已十幾年沒什機會講台語,可想像B對台語的音律美感有多訝溢?口舌有多打結?)1985年在加州灣區認識R(政大經濟系畢業竟然去美攻讀音樂教育,現已是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的教授)雖然兩個都是苦哈哈的窮學生,猶如長姊的R,卻常下廚調理台灣味分享給B慰藉。後來B轉學紐約又移居瑞士;這麼長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我們之間的情誼卻清淡長遠持續延綿至今。 (好險。。前一陣子兩個在email上討論阿扁的事,擦槍走火差一點翻臉!唯有真誠相惜的老友才禁得起鍛煉!)

酒是越陳越香,友是越老越該珍惜。有R這樣的老友牽繫,B的台灣情如何能遠離? 一個人專心安靜地欣賞完了“四月望雨”。。。父母親那一代人的苦楚,兒時記憶裡的旋律,激情淚雨爬滿了B的胸襟!

謝謝妳- my dear Rita,台灣情會一直珍藏在B的心裡。。。


***以下資料取自網路
  
鄧雨賢1906年生於桃園龍潭。1930年,首次應當時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之邀寫了一曲〈大 稻埕進行曲〉而嶄露頭角。1933年,兩個20幾歲的年輕人首度合作,由李臨秋填詞、 鄧雨賢譜曲的台語流行歌曲「望春風」一登場,隨即竄紅於全台甚至東南亞地區。

而由周添旺填詞的「雨夜花」更是讓當時每個人都要哼上一句「雨夜花 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之後幾年,「四月望雨」也就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 「雨夜花」,儼然成為代表台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

1944年,這位音樂才子仍然捱不過肺病和心臟病的交相煎熬,病逝於新竹,年僅三十九歲。生命雖然短暫,但卻非常耀眼。 留下的,是許多永垂不朽的旋律,也是所有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記憶。


您沒看過的台灣故事!您從未聽過的台灣歌!

您聽過《桃花泣血記》嗎? 
您知道《大稻埕進行曲》的誕生傳奇與驚人重現嗎? 
您知道《跳舞時代》曾祖父母輩,比您新潮公開嗎? 
您知道《望春風》、《雨夜花》的涵意嗎?

“四月望雨”為您一一解謎!


 

台灣近代歌謠之父鄧雨賢(1906-1944),雖只有短短三十九年生命,卻以不可思議的才思,創作多首不朽歌謠,堪稱台灣舒伯特與福斯特。

出身龍潭客家「一門三秀才」,卻醉心音樂事業。他如何擺脫傳統、投身摩登「跳舞時代」?他的作品如何與傳奇歌手純純結合為一?懷抱熱情的文藝青年,如何改造台灣文化?又如何度過日本皇民政策的壓迫與戰爭摧殘? 

《四月望雨》是前人用血淚寫成的生命之歌,美麗不朽的旋律,可歌可泣的愛情與傳奇,將伴隨台灣的子子孫孫,不畏憂患、生生不息。它告訴我們,多一分悲憫,城市可以不再悲情。


「四月望雨」對台灣的特殊意義

《雨夜花》、《望春風》可說是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甚至在海外曾被僑胞當成「第二國歌」般演唱。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些歌謠雖如此普及,卻極少人知道它們是何人所創,是何種時代背景之下所寫。這就像只知《野玫瑰》而不知有舒伯特一樣,是莫大的殘缺與遺憾。

「四月望雨」四大名曲(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在簡單音符間,捕捉台灣人心底深處的節奏與色彩。但是音樂的創生點,已經被漫長的時空阻隔而晦暗不清了。這部戲的目的,一方面要帶領觀眾們穿越時空,重新領略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空,交流已逝前人的心聲與感情。從他們的故事觀照自己,從而悲憫當前與未來的芸芸蒼生。










>





引用文章: 
明天會更好?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uhlmeier&aid=3092158

 回應文章

盹龜雞~ 二月七日與十日 陽明山 與 花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情
2009/10/05 18:47

多謝妳將1949遷台血淚史 完整的PO 給我們看, 加上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 , 稍稍有一些了解父母那一代國共內戰的血淚了.

佩服王尚智先生居然能找到鳳飛飛唱的"失戀的酒杯", 唱得哀怨婉轉與她帽子歌后的風格全然不同. 同樣的曲調, 國語歌也有一曲叫" 美酒加咖啡". 聽起來還是鳳飛飛這首聽得入心.

B(bruhlmeier) 於 2009-10-06 14:17 回覆:
記得"美酒加咖啡"這首歌,只是當時太小感覺不出滋味。。。

幾年前返台剛好親戚有票去看了鳳飛飛頭一次重返舞台的演唱會,沒想到B竟然被歌中的“記憶”醉出了淚。。。記得teenage時班上很多同學瘋她,可B卻重來不曾喜歡過她啊?!那時代的歌,竟然深繫著歲月的印記。

Monkeybo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詳盡的介紹
2009/07/13 03:15

猴兒讀過 鄧先生的介紹文章,這是第一次看到 You Tube 的有聲記錄,謝謝 B 的分享。

關於疊字的台語形容詞,猴兒一時興起,也來貢獻幾個:

白泡泡、幼綿綿、軟芯芯、香貢貢、Q爹爹


睡美猴到此夢遊...ZZZ...

B(bruhlmeier) 於 2009-07-14 15:05 回覆:
呵呵。。沒想到猴兒玩起台語也是一流的喔!有沒有繼續傳給兩個寶貝女兒?
疊字應該很容易上口。。。軟形形,恰bebe,氣物物。。。傳了去。。。

奈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四月望雨
2009/07/11 22:57
謝謝這麼好的分享
有機會也要找這一四月望雨來解解思鄉的情緒
民視的1949遷台血淚史好感人

B(bruhlmeier) 於 2009-07-14 15:09 回覆:
謝謝介紹。哎,可惜瑞士看不到!
只要瑞士有放映台灣的電影,B很少會讓它錯過,可惜少之有少啊!

水言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青春的史料,成長的軸線
2009/07/11 16:20

好棒好棒的分享!即便我未赴上那時代,然B串起了散佚的歲月,讓我這白頭宮女也好似趕赴了那一朝繁華。

B的心事我亦同受過。一回和阿孺(我高中同窗,亦是大寶親娘)陪我南下台中復北返,在漆黑高速公路上,咱倆哼起歌來,哼著咱那年代的歌,一首接一首的。
現下想來,不知從哪支歌開始陷入時間的憂傷谷地,竟唱至我無聲淚下,無法言語。

時光依然不斷累積著記憶,然在記憶底層不孤單的感覺真好!有老友同唱老歌且能恣意縱情,即便哭泣亦是爽甚哪!


B(bruhlmeier) 於 2009-07-14 15:15 回覆:
為什麼好友跟酒一樣,會越陳越香?有太多相同的記憶和過去。。。那魔法令人著迷。 念舊的人苦,但這苦有時候回憶起來卻有一股甜味在心頭!

王尚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台語歌裡的社會人心角落
2009/07/10 12:02
台語歌謠裡,我最喜歡並感動的是「悲戀的酒杯」。
記載了那些在社會人心角落的心境。

那是一場「苦難文學」的年代。
提供了後來者一種體會獨特的「『無助』的養分」,讓人得以真正凝視苦難的世界與心境。


B(bruhlmeier) 於 2009-07-10 15:20 回覆:
啊?這是什時代的歌?B怎都沒聽過?難道20幾年的海外生活,真的空白這麼多?
現今台灣人面對的“苦”,肯定又很不一樣了。。。
歌謠的流暢一直會是“時代”的寫照(反影)

The State I was 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欣慰
2009/07/09 21:27

能看到這篇民視的報導,沒有定論,只有記錄與述說。邀請發表談話的幾位學者專家也很肯定。謝謝B。


B(bruhlmeier) 於 2009-07-10 15:13 回覆:
如何寫台灣近代史,就留給後人去定論;重要的是我們這一代人不管好壞,都該真實的去紀錄。每一個時代有不同的背景,多多少少有不同的悲情和遺憾;只希望後人能借鏡,盡量避免讓“苦境”重演。。。

Yw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鄧雨賢的傳記
2009/07/09 13:59
我有一本鄧雨賢的傳記,是鍾肇政先生著作的“望春風“(草根出版社的台灣文學名著),我也是從書中才驚訝的發現,這些從小聽熟的母語歌,竟然都出自鄧先生之手。
這些歌越聽越香醇,用flute吹奏,別有一種感動。
謝謝B分享,我也要去找找“四月望雨“。


B(bruhlmeier) 於 2009-07-10 15:04 回覆:
人在海外,聽這些老歌,心的波動更厲害,有更深刻的感覺。。。
離越遠,生命底層的印象,翻起時似乎越是鮮明?
人很奇怪,自從離開台灣後,對台灣的“舊事”越好奇。
越來越想明白,它曾有過的種種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