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文思潮:國際化是「歐美化」的單程車票嗎?
2005/08/13 15:05:10瀏覽1785|回應3|推薦15

新語:

這是四年前電子報的文章,寫完兩三個月就拿來當部落格文章充數。

其實,英國對於公共空間規劃與都市計畫有相當嚴密的規範,色彩、材料,連我現在住的老房子,都不能任意更改「窗戶」,就算是白色格子的,也要是老舊的那一種單面玻璃,不能換裝雙面隔音的新玻璃窗。就怕今年冬天很冷~好在暖爐試用還很有力。

不知道美國的都市計畫是否也是規範重重,可否允許居民自己蓋自己想要的房子。

現在想想,台灣從房屋建築的角度來看,其實可以看出「民間活力」的,不管是仿照西式洋房,或者玻璃帷幕建築,都是不遺餘力地「想要進步」。這是目前在倫敦體會不到的一種「希望」與「活力」。

我覺得英國人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民族,明明有個「奧運」可以刺激經濟投資與消費,讓倫敦比其他西方城市有更多一個優勢:希望,但他們就是不甩,還說「沒錢不幹了!」

或許,奧運只有對我們這種拼命想擠進「世界舞台」的國家才有吸引力吧。

幹嘛要擠進世界舞台?當個中產階級住宅區不是挺好的?這是我們的民族基因,要打不敢,要和不爽~那就認命地作個中產階級,笑看世間變化,也是一種觀自在。

正文

「空間是歷史與文化的呈現舞台」,走在台灣小街巷衖裡,的確可以從所謂的「失序」空間中解讀出「移民島嶼」的故事,也因此「文化」在建構過程中不斷受外在影響,「主體性」一直無法自由自在的呈現,一直都以別人的經驗為依歸。現在資訊無國界,每個人受到電視、電影、書籍、網路等影響,非常容易取得國外的空間景觀與形象,因此「本土化空間」建構的挑戰更為嚴峻。

獨缺「台灣風味」的售屋廣告

舉個例子,台灣建設公司每年不斷推出預售屋及成品屋,但是絕大多數的廣告文案都是以「歐洲風格」作為號召,幾乎沒有房屋銷售以「閩南文化」、「客家古厝」、「原住民風」為主要訴求;但是走進歐美都市及鄉村,也不會是以「非洲風」、「中國風」、「日本風」等異國文化為主的售屋訴求。

有論者以為,當前是全球化時代,台灣應該走向國際化。但是什麼是國際化?國際化難道只是一張歐美以外國家「歐美化」的單程車票?還是我們乾脆舉辦公民投票,直接倡議成為美國第五十二州,或是日本第五大島嶼,既可免除中國大陸威脅,也可以一步登天成為「先進」國家?洗褲兼摸蛤,一舉兩得!

有論者以為,社區營造應該以居民意見為依歸,當民眾不願意生活在傳統屋舍空間時,誰有理由去強迫他們「復古」?這難道不妨礙人民選擇的自由?但如果你在英國鄉村買一塊土地,一切合法申請蓋屋,過程也沒有違法,但是屋舍的外觀形式是採用「台灣三合院」的建築形式,當地政府一定會「拜訪」你,請你將屋舍外觀改為「適合」(fit in)周遭景觀的樣式。屋內陳列如何台灣味都無所謂,但是屋外的景觀與樣式,請不要與當地多數建築有太大差異。地方政府無論有無立法,都有權力要求個人的屋舍樣式需與周圍景觀配合。

誰說現在「民族主義」已經不存在?到處都可以看到西方國家保護自己文化的努力,西方的自由似乎不代表可以放任居民採取非歐非美的空間文化語彙。歐洲曾經完全失去「秩序」,因此在十八、九世紀時非常重視「秩序」的建構,也是「現代化」工程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但這也解釋為什麼歐美國家對於空間要求「和諧」,但又不會激起民眾指責「違反自由」!

這一份對於「秩序」的堅持,才是我們醉心於歐洲風情畫時最需要學到的價值-景觀秩序的建構,也是「現代化」指標之一。

以時間溝通,換取「台灣空間」

如果台灣未來進行都市計畫與鄉村風貌規劃時,能夠運用政策機制引導,建築公司於土地開發與興建建築時,能採取具有「台灣風格」的建築語彙與景觀規劃形式,並且與民眾互動,挖掘以往的在地建築景觀風貌之特色,應該可以重塑「本土化」的空間環境。

也因此,現在農委會水保局積極推動「縣級鄉村風貌規劃綱要計畫」是一項創舉,因為中央政府期望透過這規劃,明確指出土地使用管制以及基礎設施興建,以免地方政府沒有依歸而放任建設,彌補都市及國家公園以外的空間管理與經營維護。政務委員林盛豐先生更明確指示:「政府是一隻大象,需要各規劃單位引導如何走,以免亂建設,破壞景觀風貌。」這是林盛豐政委在會議中明確坦言政府的「特質」。

期待這計畫的參與團隊,能夠找出具有在地特色的「風貌樣式」,從各社區、各鄉鎮、各區域找出各自的特色,當這些在地特色都出現時,「台灣化」的空間語彙將逐漸成為「顯學」。但是要說服居民找回以往的景觀環境,似乎仍有努力溝通的空間。畢竟資訊無國界情形下,面對強勢文化的衝擊,如何重新建構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是一大工程!

但是我們能因此而不作嗎?好像不是這樣的,否則「本土化」豈不成為騙人騙俏的白癡口號?所以應該先從凝聚民眾共識著手,因為沒有「溝通的過程」,任何對的事情都會變成不對。但是這過程需要時間,可能五年、十年、二十年。如果不努力說服民眾、建立共識,到時候走進台灣鄉村,居然感覺到歐洲小鎮,這豈不是天下笑話?「來台灣,享受歐洲景觀喔!」這種話能夠搬上促銷台灣觀光的旅遊文宣品嗎?如果多數民眾真的覺得可以,我們也只能無言,畢竟民主有與白癡打交道的風險,這也是代議式民主得以成為主流,透過代議士,降低無知者的權力;但如果大家都覺得可笑與不行,請花時間說服居民找回在地的空間特色,也包括建構具有台灣特色的都市景觀!

上下其手,民眾與政府一起找回台灣風貌!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這是千古不變的寓世箴言,否則只是外來文化的「模仿者」而已!期待有一天,所有台灣的居民,都能理解並願意找回具有台灣特色的生活空間形式,而這一天,也將是台灣真正國際化的一天,因為「自我」受到居民的肯定,外國觀光客也才會尊重這份執著。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ideshed&aid=43451

 回應文章

crystals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補充一下
2007/04/30 14:29
1) 公共建築與民間住宅的標準不同
2) 漢堡也有髒亂、我不喜歡接近的地區,那些區的犯罪率較高。

crystalsu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與建築分不開
2007/04/30 14:02
歐洲各地的建築景觀隨地理與氣候的不同很多樣化,而歷史也留下記錄。基本上,歐洲的建築款式互相融合影響,譬如很多德國建築物有希臘、羅馬風格,內部設計或許是採用法國風。房屋建築外觀的確是不能顯得突兀,尤其是民房,但是仔細看每一個house 或是apartment building都不一樣。這就是在一個大標準下面有的個人設計空間,給外人看起來非常的舒服整齊像。像漢堡湖邊就有一整排都是白色的房子,但是房子的造型完全不同。德國是民主國家,很自由,但是連房屋旁一棵樹沒有到當地機關申請核准,是不能隨便砍的,是違法的。這種法律大家都甘心遵守。

在台灣建築業太自由了,愛怎麼蓋就怎麼蓋,結果,在視覺上非常紊亂。人的心情與周遭環境息息相關,或許在不知不覺中會影響居民的情緒。

現在已經是21世紀,大家對美學也有國際化的趨勢,也不見得一定要蓋台式建築,就好像在德國很少人會蓋18、19世紀風格的民間房屋,因為這是過去的風格。現在大家期望的是蓋符合環保與節省能源的房屋,建築材料也一直在淘舊換新。所以,維護古蹟遺產是認識自己文化的一個重點,接著要配合大環境城鄉設計的標準來建屋,至於要採什麼風格,美不美,就要靠建築師的智慧了。

雪莉寶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照片風景很美麗
2005/12/10 23:47

請問那綠色的風景是哪裡呢?

讓我想起了 橄欖樹下的情人 那部電影

by the way

台灣的歐美式房屋廣告一向非常搞笑

連英文字都會拼錯

唉 

還能相信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