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臺灣的發電廠
2020/11/27 22:01:30瀏覽852|回應0|推薦0

臺灣的發電歷史可追溯到光緒14年(1888)劉銘傳在臺北裝置小型蒸氣燃煤發電機,由丹麥電氣技師監督協助,在臺北城內裝設臺灣最早的電燈,裝設地點除巡撫衙門、布政衙門、機器局外,撫台街、西門街、新起街、祖師廟、北門外街道亦有設置。電燈裝設後,民間有「欽差已經點燈火,點火點來較月光」的俚語形容當時景象,可惜需費過鉅,招致各方非議,為時月餘,除巡撫衙門外,其他市內電燈即告中廢。

日本據臺後,最早使用電燈的地方,是明治29年(1896)5月進佔基隆金砂局(金瓜石)時,曾使用柴油發電機發電照明。為管制鴉片吸食,日治初期採漸禁政策及鴉片公賣政策,統一由政府製作鴉片,明治30年(1897),興建臺灣總督府製藥所鴉片工廠,陸續裝設四台蒸氣發電機,總容量79.5瓩,除提供工廠夜間電燈照明之外,還供應總督府、官邸、臺北醫院及製藥所至總督府街道燈光照明。

明治30年(1897)成立的臺北電燈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最早的民營電力公司,但隔年即因資金募集困難解散。明治35年(1902),在南勢溪從事造林業的土倉龍治郎成立臺北電氣株式會社,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在新店設立龜山發電廠的計畫,明治36年(1903)11月,臺灣總督府將臺北電力株式會社轉為公營的臺北電氣作業所,同年開始興建龜山發電所,明治38年(1905)7月龜山水力發電所竣工,並完成龜山至古亭庄配電所(後改名兒玉町變電所,現為古亭二次變電所)的電力輸送網,供電給臺北市區、艋舺及大稻埕,成為臺灣第一個有電燈的城市。

位於東臺灣的花蓮、臺東兩縣,所有的建設都晚於臺灣西部,電力的供應也不例外,從地方性的民營會社開始,建立小型的發電所,電力會社經過整併,逐漸成為單一的經營單位。花東的東臺灣電力系統,以梅野清太的花蓮港電氣為核心,大正9年(1920)陸續整併玉里電燈、鳳林電燈、里壠電氣組合、壽電氣組合、馬太鞍電氣組合等,昭和15年(1940)更名為東部電氣會社,長期在花東縱谷自成一系。昭和13年(1938)花蓮港築港完工,昭和14年(1939)由有意到花蓮港廳發展的電氣化學等日本新興企業合組成立的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計畫以大規模發電確立東部工業發展之動力,後來居上的併購東部電氣會社,並於昭和19年(1944)併入國策會社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以下分述東臺灣發電的歷史及發電廠的簡介。

大正6年(1917)10月成立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

大正7年(1918)臺東電燈株式會社成立,社址設在今臺電臺東區營業處,設置40kVA柴油火力發電機供應臺東街(臺東市)用電。

大正8年(1919)12月玉里電燈株式會社成立。

大正9年(1920)臺東電燈株式會社與桃園、澎湖、朴仔腳、中港、臺灣電化等六家電燈會社合併成立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電燈株式會社就地改制為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改名為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大正11年(1922)鳳林電燈株式會社成立,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合併鳳林電燈株式會社與玉里電燈株式會社。

大正13年(1924)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於大巴六九溪開發110Kw大巴六九發電所,取代臺東40kVA柴油火力發電。

昭和元年(1926)里壟電氣組合成立。

昭和3年(1928)為補足水力發電先天環境限制發電量不足的狀況,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在營業所增建臺東重油第一火力發電所。

昭和6年(1931)馬太鞍電氣組合、壽電氣組合成立。

昭和7年(1932)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在營業所增建臺東重油第二火力發電所,與臺東重油第一火力發電所同為臺東發電所前身。

昭和11年(1936)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籌建清水發電所。日本鋁業株式會社籌建清水第二及銅門、初音發電所。成化工業株式會社籌建溪口、立霧、大南發電所。新港電氣株式會社成立,同年合併於里電氣組合。

昭和11年(1937)10月清水發電所興工。

昭和13年(1938)3月溪口發電廠興工,將日本山北發電廠的機電設備拆過來裝設。

昭和14年(1939)日本新興企業成立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以發展花蓮港廳的工業化為目的,由此拉開了花蓮港廳和臺東廳的發展差距。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併購馬太鞍電氣組合、壽電氣組合。6月清水第一部2千瓩竣工發電,11月銅門發電所興工。

昭和15年(1940)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併購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里電燈株式會社,並改稱為東部電氣株式會社。3月立霧發電所一號機興工。

昭和16年(1941)2月12日東部電氣株式會社動工興建大南發電所。2月初音發電所竣工發電。4月溪口發電所1800瓩竣工發電。10月清水第二發電所竣工發電。清水第二部2500瓩及第三部2500瓩竣工發電。

昭和17年(1942)年底大南發電所電廠設施及水輪機完成,向日本採購的兩部400kW發電機於運送臺灣途中遭盟軍炸沈,臨時從老龜山發電所購買1部250kW發電機組搬運到大南發電所安裝。溪口發電廠遭盟軍飛機轟炸,廠房機組受損,停止發電。

昭和18年(1943)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併購東部電氣株式會社,並改稱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為東臺灣獨家的電力事業。4月銅門攔河堰與銅門機組竣工發電。

昭和19年(1944)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合併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完成臺灣電業經營一元化。4月立霧第一部機組竣工發電,立霧第二號機之重要組件於海運時沉沒。8月大洪災,清水發電所攔河堰及進水口設備受損,銅門、清水第二發電所廠房及機電設備被沖毀,立霧引水設施沖毀、取水口缺潰、河水升高致尾水道淤塞,無法發電。

昭和20年(1945)3月大南發電所運轉發電,所發電力以33kV送電線輸送至臺東變電所(馬蘭配電變電所)供應臺東街用電。6月颱洪,奇萊山區發生大崩塌,土石流埋沒清水第二發電所,銅門攔河堰被沖毀,銅門發電所因護岸山壁崩潰,廠房及設備被埋沒。

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設臺灣電力監理委員會。

民國35年(1946)3月20日臺灣電力監理委員會改組為臺灣電力接管委員會,5月1日臺灣電力公司成立,接管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成立臺灣電力公司東部辦事處臺東分處,轄區涵蓋臺東縣及花蓮縣富里鄉,轄下有臺東、成功及富里火力發電所,大南、大巴六九水力發電所及關山水、火力發電所。

民國36年(1947)臺灣電力公司東部辦事處臺東分處改名為臺灣電力公司東部管理處臺東分處。重建清水攔河堰及進水口設備,清水發電所改名為清水發電廠。

民國39年(1950)8月立霧工程處成立,著手復舊立霧機組。成立東西線工程處,興建66千伏萬大至銅門輸電線路。

民國40年(1951)10月成立東部發電區管理處。12月立霧一號機修復發電,12月完成66千伏萬大至銅門輸電線路乙線46公里,將東部剩餘電力輸送至西部。

民國41年(1952)1月溪口機組沿用原有機器復舊完成發電,9月臺電成立銅門工作處,展開木瓜溪流域發電所重建工程。

民國42年(1953)1月立霧工程處成立。9月完成東西輸電線甲線。11月擴充立霧二號機組開始施工。

民國43年(1954)3月溪畔壩完工啟用,立霧二號機擴建完成。銅門發電所重建工程興工。

民國44年(1955)1月水簾壩重建完工,銅門一號機完成重建發電。2月溪口機組因調速機失靈,飛輪飛逸事故停止發電。

民國45年(1956)5月榕樹水力發電廠興工。

民國47年(1958)榕樹發電廠水路部分完工,初英機組取用銅門尾水發電。

民國48年(1959)3月臺灣電力公司東部管理處臺東分處正式獨立為臺東區管理處,花蓮縣富里鄉劃歸花蓮區管理處。4月進行溪口機組廠房及機器修復,6月龍溪壩完工啟用,龍澗一號機完工發電。

民國49年(1960)5月溪口新機裝設竣工發電。

民國50年(1961)9月龍銅路開通,立「貫通龍澗」石碑紀念。12月溪畔堰堤改建,裝設弧型閘門7座,使該壩形成調整池。

民國51年(1962)架設完成66kV花東輸電線路,臺東單獨發電系統併入全臺電力系統供電,臺東、成功及關山發電所陸續關閉。

民國54年(1965)12月立霧尖峰工程竣工,執行尖峰運轉任務。

民國56年(1967)2月榕樹發電廠竣工發電,由初英電廠接管,為臺灣首座無人發電廠。

民國62年(1973)1月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修正區營業處組織規程,臺東區管理處定名為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臺東區營業處;10月強烈颱風娜拉侵襲臺灣,造成臺東地區災情慘重,大巴六九溪山洪爆發,太平發電廠(大巴六九發電所)遭溪水灌入與土石掩埋。

民國63年(1974)5月廢止太平發電廠。

民國68年(1979)1月清流機組開始施工,9月水簾機組興工。

民國69年(1980)7月161kV楓港至臺東輸電線路架設完成。

民國71年(1982)1月擴充龍澗二號機開始施工。興建綠島發電廠及蘭嶼發電廠。

民國72年(1983)2月龍溪機組開工,12月清水第二發電所原址上方重建完成後改稱清流發電廠,運轉發電。

民國73年(1984)奇萊引水完工,7月龍澗二號機竣工發電。

民國74年(1985)4月木瓜壩、龍鳳壩陸續完工,水簾發電廠竣工發電,11月龍溪發電廠竣工發電,兩電廠都由龍澗發電廠遙控。

民國78年(1989)3月成立銅門區域遙控中心,遙控銅門、清水、清流、榕樹、初英、溪口等廠。

民國86年(1997)12月碧海水力發電廠工程開工。

民國87年(1998)8月成立龍澗區域遙控中心,遙控龍溪、龍澗、水簾各廠。

民國90年(2001)5月東部發電處改組為東部發電廠,成立遙控中心,集中遙控10廠16部發電機。

民國99年(2010)12月南溪壩完工首次蓄水。

民國100年(2011)12月碧海發電機組竣工發電。

東臺灣花東兩縣曾有及現有的發電廠如下表:

電廠名稱

所在地

竣工

停運

經營者

碧海發電廠

秀林鄉和平村

2011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和平火力發電廠

秀林鄉和平村

2002

運轉中

和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立霧發電所(立霧發電廠)

秀林鄉富世村

1944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砂婆礑第一水力發電所(娑婆礑發電所、花蓮港第一發電所)

秀林鄉水源村(花蓮港廳蕃地砂婆礑)

1920

裁撤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砂婆礑第二水力發電所(花蓮港第二發電所)

吉安鄉太昌村(花蓮港廳花蓮郡吉野庄)

1928

1946裁撤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龍溪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85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龍澗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59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水簾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84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清水水力發電所(清水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39

運轉中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清水第二發電所(清流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41

運轉中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銅門水力發電所(銅門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43

運轉中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榕樹發電廠

秀林鄉銅門村

1966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初音水力發電所(初英發電廠)

吉安鄉干城村

1941

運轉中

日本鋁業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溪口水力發電所(溪口發電廠)

壽豐鄉溪口村

1941

運轉中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鳳林火力發電所

鳳林鎮

1922

撤廢

鳳林電燈株式會社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鳳林發水力電所

鳳林鎮

1922

撤廢

鳳林電燈株式會社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東錦公司附設水力發電廠

瑞穗鄉富源村

 

廢棄

東錦公司

松浦小水力發電廠

玉里鎮松浦里

2018

運轉中

經一綠能公司

玉里火力發電所

玉里鎮永昌里(花蓮港廳玉里庄玉里)

1920

1944撤廢

玉里電燈株式會社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清水水力發電所

 

1939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富里火力發電所

富里鄉永豐村(花蓮港廳玉里郡富里庄富里)

1935

1961撤廢

 

成功火力發電所

成功鎮

1940

1962撤廢

新港電氣組合

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關山火力發電所

關山鎮

1941

1962裁撤

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關山水力發電所

關山鎮新福里(關山郡關山庄關山字里壠、台東廳區里壠區里壠)

1925

1959裁撤

里壠電氣組合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大巴六九水力發電所(太平水力發電所、太平水力發電廠)

卑南鄉泰安地區

1925

1974廢置

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卑南上圳小型發電廠

卑南鄉

1990

運轉中

聚電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臺東火力發電所

臺東市正氣路38

1928

1962裁撤

灣合同電器株式會社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東興水力發電廠(大南水力發電所、大南水力發電廠)

卑南鄉東興村

1945

運轉中

東部電氣株式會社

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臺灣電力公司

綠島發電廠

綠島鄉南寮村

1982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蘭嶼發電廠

蘭嶼鄉紅頭村

1982

運轉中

臺灣電力公司

碧海水力發電廠位在花蓮縣和宜蘭縣交界的和平溪上游南北溪合流點右岸山腹,係為解決東部自主電力不足問題而興建,民國86年(1997)開工,100年(2011)完工,主體工程土木部份設計委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辦理,機電部分採統包方式,承包商為大同公司與印度國營BHEL公司(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td)聯合承攬,監造由臺電公司自辦。碧海名稱由來,為電廠探勘人員下山時,在和平林道彎曲前行,某些路段可看到遠處的出海口和太平洋,深狹的河谷越來越開闊,四周青山包圍,前方溪海、海天相連的壯闊感,讓他不斷想起「碧海藍天」四個字,便將「碧海」二字寫入最下游之水力計畫名稱中,民國85年5月行政院核定「碧海水力發電工程計畫」,這個名字就被正式使用。碧海發電廠使用和平南溪溪水發電,在和平南溪河床標高545公尺,山谷河道最窄處為南溪壩壩址,以長約6.5公里的引水隧道經過北南山和琴山連接地下廠房。進入碧海電廠前段可利用和平林道,之後原本完全無路可通,必須開闢新路,為提升工程進度,採用直升機工法闢建水壩和長達18公里的施工道路,這是全臺首度在工程中系統性採用直升機工法,利用不同機型的直升機運送物料和大型機具、載運工程人員,道路工程從民國90年(2001)10月正式動工至92年(2003)7月道路初通,包含12座隧道(最長為1109公尺的北南山隧道)、4座明隧道及12座橋樑(最長為185公尺之E1橋),其中3座隧道採用迴頭彎設計,其餘幾為高邊坡之道路,耗時19個月完工。

南溪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後形成調整池,蓄水量100萬立方公尺,以超大型溢洪道閘門擋住水流蓄水,為全臺第三大水閘門。地下電廠內有一部豎軸佩爾頓式水輪發電機組,水輪機內設置有六支針閥射出水柱,帶動動輪發電,發電後的尾水經310公尺長的尾水隧道排入和平溪。

和平火力發電廠,位於和平溪出海口南側的和平工業區專用港旁,鄰近臺灣水泥公司和平水泥專業區,由臺灣水泥公司及香港中電國際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和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民國88年(1999)興建,91年(2002)完工啟用商轉。安裝兩部裝置容量66萬瓩的燃煤機組,總裝置容量132萬瓩,生產的電力經由長53公里的輸電線路、123座輸電鐵塔送至冬山超高壓變電所,併入臺電公司電力系統網路,提供臺灣北部用電需求。

立霧發電廠位於立霧溪下游出海口附近的太魯閣峽谷口北岸,利用溪畔壩及砂卡礑壩分別攔截立霧溪、砂卡礑溪水,再分經約5公里、1公里引水隧道至沉砂池淨水後,經由引水隧道來到電廠上方100多公尺高的前池,水流通過兩支壓力鋼管送到電廠,以有效落差118.3公尺發電,裝置一部1.6萬瓩發電機組,係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著手興工,昭和19年(1944)3月竣工,同年8月遭遇颱風,引水設施遭到摧毀,於民國40年(1951)12月修復,立霧2號機於43年(1954)3月商轉,兩部機組為日本芝浦製交流式同步發電機,日本電業社製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每部裝置容量為16千瓩,民國52年(1963)改建溪畔壩,加厚壩身,提高壩頂及增設弧形閘門七座,使壩上游形成調整池,容量增為34萬立方公尺,立霧發電廠遂由川流式轉為調整池式;發電後尾水排入立霧溪。

砂婆礑第一水力發電所(花蓮港第一發電所),位於現今之娑婆礑淨水場,利用砂婆礑溪水川流式發電,由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籌設規劃,大正8年(1919)12月興建,次年完工,裝設一部裝置容量200瓩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組,供應花蓮發展煉鋁工業所需的電力。發電廠完工的同時,花蓮港電燈株式會社被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收購,發電廠的產權移交該會社經營,當時這座水力發電廠稱為花蓮港水力發電所。花蓮港電氣再於砂婆礑地區籌設第二座水力發電廠,為區分兩座發電廠名稱,將已存在的發電廠稱為花蓮港第一水力發電所,新建的發電廠稱為花蓮港第二水力發電所,之後兩座發電廠又改為砂婆礑第一水力發電所以及砂婆礑第二水力發電所。昭和19年(1944)颱風沖毀沉砂池與導水路,因戰事無法修復發電臺灣光復後砂卡礑第一水力發電所由臺電公司接手修復繼續發電,在廠內裝設裝置容量400瓩的柴油發電機組,民國40年(1951)6月將該發電機組移到澎湖縣的澎湖發電廠繼續發電。

砂婆礑第二水力發電所舊址約在今秀朗蘭園西側,利用砂婆礑溪水川流式發電,由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興建,昭和元年(1926)12月動工,昭和3年(1928)1月完工,為與花蓮港水力發電所(砂婆礑第一)區別,因此稱為花蓮港第二水力發電所,後再改稱砂婆礑第二水力發電所,昭和19年(1944)颱風沖毀投水引水道,因戰事無法修復發電。臺灣光復後由臺電公司接手後修復繼續發電,運轉不久即撤廢。

龍溪水力發電廠位在龍溪上游的山腹內,民國74年(1985)完工,引龍溪上的小龍澗壩水發電。

龍澗水力發電廠位於龍鳳溪和木瓜溪合流處附近山腹,民國48年(1959)6月完工啟用,引龍溪調整池水發電,最大落差895公尺,是亞洲最高落差的水力發電廠。

水簾水力發電廠位在龍澗發電廠下游不遠處的木瓜溪左岸山腹,民國73年(1984)3月完工商轉,利用木瓜溪、龍鳳溪及龍澗發電廠尾水發電。

清水第一發電所(清水發電廠)位於木瓜溪支流清水溪畔,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規畫興建,後由東部電氣株式會社在昭和14年(1939)完成的水力發電所,利用清一壩引用清水溪水川流式發電,經約1.5公里導水隧道引水至發電所,以落差406公尺發電,昭和14年10月完成第一部2千瓩之横軸佩爾頓水輪發電機,昭和16年(1941)續建2及3號機,每部裝置容量為2.5千瓩。

清水第二發電所,位於木瓜溪右岸溪畔,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規劃,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興建,昭和16年(1941)10月21日竣工,利用清水第一發電所尾水及清水溪、清流溪溪水,經長約2.5公里的引水隧道至清水第二發電所,以落差132公尺發電,設置有三菱重工株式會社神戶造船所製水車2台、芝浦製發電機2台,土木工事由大林組承建,鋼管、捲揚機為酒井鐵工所製作。昭和19年(1944)9月跟舊銅門發電所同時被洪水淹沒在木瓜溪土石中。民國72年(1983),臺電公司在清水第二發電所原址上方興建發電廠,裝置一部容量4200瓩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電器設備工程由大同公司製造,完工後改稱為清流發電廠。歷經40幾年後,民國79年(1990)6月,歐菲莉颱風讓清水第二發電所廠房再度浮出河床。

銅門發電所位於清水第二發電所斜對岸,攔水壩建在木瓜溪中游水簾地方,自進水口經長約7公里的引水隧道至銅門村對岸的前池,接三條壓力鋼管,以有效落差172公尺發電,裝設三部8000瓩發電機組,係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於昭和14年(1939)11月開始興建,昭和18年(1943)4月竣工,隨即轉交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經營。次年(1944)8月颱風來襲,帶來洪水,攔河壩及進水口被沖毀,又因上游崩山,銅門河段之河床淤積升高達十多公尺,整個廠房及尾水到被淹沒在溪中。民國44年(1955)臺電公司於山腹中興建新的廠房,修復三部發電機組。

榕樹發電廠位在木瓜溪谷口、仁壽橋北端附近,民國53年(1964)12月20日動工興建,民國55年(1967)2月竣工運轉供電,利用銅門發電廠尾水發電

初音(初英)發電所位於初音山下吉安鄉干城村台9丙與山下路交叉處,昭和16年(1941)發電所興建工程竣工,利用銅門發電所尾水發電,有效落差19.5公尺發電,為木瓜溪最下游之電廠,發電尾水供應吉安鄉農田灌溉。

溪口發電所位於壽豐溪下游,臺9線與臺11丙線交叉口,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於昭和13年(1938)開始興建,昭和16年(1941)4月竣工,在壽豐溪上興建攔河堰為取水口,經約2.4公里引水隧道至發電所,以落差39.9公尺發電,裝置2700瓩發電機組一部,發電尾水供壽豐鄉農田灌溉。昭和17年(1942)太平洋戰爭時,美軍轟炸臺灣軍事要點,溪口發電所因鄰近壽豐糖廠,成為美軍轟炸目標,廠房與發電機組受創嚴重,停止運轉。民國41年(1952)1月修復溪口發電所運轉供電,當初溪口發電所的興建目的是為了供給立霧發電所之工程用電,皆使用老舊設備,使得電廠發電狀況很不穩定,民國44年(1955)決定停止運轉。民國47年(1958)展開重建工程,更換新的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改善原機組發電效率極低的問題,裝置容量2700瓩,總改善工程在49年(1960)完成,開始併聯運轉供電。

壽電氣組合舊址現為臺電壽豐服務所,昭和14年(1939)被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併購,成為該社壽出張所,二戰末期曾遭盟軍飛機炸毀,電力僅供應壽街上少數用戶電燈、鹽糖會社員工宿舍及製糖工場使用。

鳳林水力發電所在今鳳林淨水廠圍牆外,利用鳳義坑鳳林溪溪水力發電,裝置容量25瓩,如今只剩下尾水道之分水門,一供自來水,一供灌溉用。

鳳林火力發電所,大正11年(1922)鳳林電燈株式會社所建,昭和4年(1929)裝置容量10瓩,昭和6年(1931)增為30瓩,舊址在今鳳林保線所,已無痕跡。

富源蝴蝶谷大門附近曾設有東錦公司的煉矽工廠,馬蘭鉤溪出產的石英石是煉矽的原料,因為提煉矽需要大量的電力,因此東錦公司利用馬蘭鉤溪的水力發電,從上游取水口起闢引水道將水引到工廠,以100公尺的落差帶動發電機。

松浦小水力發電廠位於玉里鎮松浦里,是一座民營水力發電廠,利用花蓮農田水利會的灌溉圳道太平渠做為水源進行水力發電,太平渠流經松浦碾米廠旁,有8公尺落差,為太平渠全線最高之落差,1950年代,松浦碾米廠曾利用此落差自行裝設小型水輪發電機,供給廠內碾米之電力需求。經一綠能公司與花蓮農田水利會合作,利用太平渠松浦段8公尺的落差興建示範小型水力發電廠一座,裝設自行研發的「低水頭大流量川渠式水輪機」,該機組號稱為全臺第一部從生產到組裝均為臺灣生產的水輪機,總裝置容量為80瓩,用水量1.7CMS,每日最大發電量為2千度,平均發電量為1千度,年發電量約20萬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1日竣工商轉。

所謂的「小水力」是指100瓩以上到2萬瓩以下的水力發電裝置,是近年臺電公司開發的重點,100瓩以下水力發電裝置稱為「微水力」,2萬瓩以上,則是中大型的一般水力電廠。

玉里火力發電所,大正8年(1919)12月由玉里電燈株式會社設立,採火力(瓦斯)發電,資本額12萬圓,大正11年(1922),併入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改為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玉里支店,裝置發電量為1.50瓩。昭和14年(1939),玉里街有811戶使用1906盞電燈,全部電燈瓦數58瓩。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玉里支店,現在是臺灣電力公司花蓮營業處玉里所。

清水發電所,昭和14年(1939)由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建造,使用2000瓩水力發電機。

 昭和10年(1935)9月公埔火力發電所10瓩竣工,昭和13年(1938)改名富里發電所,民國50年(1961)撤廢。

昭和10年(1935)新港漁港完工,同時完工的新港製冰工場設置兩座發電機組,多餘的電力轉賣給民營的新港電氣組合,因發電量有限,僅有194戶人家有電力可用,每天晚間供電5個小時。隨著新港居民增加,新港製冰工場多餘的電力已不敷所需,昭和15年(1940)4月新港電氣組合在臺電成功營業所現址興建新港火力發電所,發電量20瓩。民國30年後,新港電氣組合計畫在富家溪上游開發水力發電,廠房等土木工程都已完工,因太平洋戰爭,從日本船運的發電機組連續兩度遭到美國海軍潛水艇擊沉,以致水力發電廠之計畫無法完成。昭和15年8月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收購新港電氣組合,昭和18年(1943)新港火力發電所遭火燒毀,因戰況吃緊,無力進行修復。臺灣光復後臺灣電力公司接手東部電氣株式會社之發電與供電業務,重建已燒毀的新港火力發電所,改名為成功火力發電廠,建置5部發電機組,夜間供電時間增加到6個小時。隨著發電機組的增加,成功火力發電廠的總發電量到達511瓩,可全天供電。民國51年(1962)花東輸電線路工程完成,臺東納入全島的整體電力系統中,成功火力發電廠結束發電並裁撤。

關山火力發電廠於年昭和16年(1941)7月由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興建,安裝一部裝置容量30瓩的發電機組,昭和18年(1943)關山火力發電所停止商轉發電,發電機組移到新港火力發電所繼續使用,次年(1944)8月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併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關山火力發電所雖已停止運轉,仍一併納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管理。臺灣光復後,臺灣電力公司接手關山火力發電所,民國42年(1953)2月進行增建,新增一部裝置容量115瓩的發電機組,48年(1959)2月以後,發電廠內共裝設兩部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170瓩,51年(1962)間完成臺灣東西部的輸電線路架設,關山火力發電廠停機並裁撤。

關山水力發電廠,昭和元年(1926年)4月20日里壠電氣組合設置燃燒石油的火力發電機組,昭和2年(1927年)底火力發電機組停用,轉而改用小型水力發電機,自里壠湧水圳排水路上之跌水工造成的落差發電,發電機輸出僅5瓩,後於昭和10年(1935年)及昭和12年(1937年)升級機組,提升至13瓩以及16瓩。昭和14年(1939年)11月,大規模改建原水力發電機組,建立發電廠,將發電機組裝置容量提升到35瓩。昭和15年(1940年)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將包括里壠電氣組合在內的臺灣合同電氣臺東營業所及新港電氣組合合併後改名為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昭和18年(1943年)東部電氣株式會社被東臺灣電力興業株式會社收購後,改名為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屬發電廠隨之轉移。民國36年(1947年),臺灣電力公司將關山水力發電廠機組容量增設至50瓩,48年(1959)關山水力發電廠停機關閉,70年(1981)後,臺電公司拆掉關山水力發電廠之廠房,出售其土地產權。

卑南上圳小型發電廠,位於臺東縣卑南鄉,是臺灣第一座利用灌溉水圳發電的民營電廠,係華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計畫利用鹿野溪溪水,經進水口及導水隧道,以卑南上圳幹渠連續19座跌水工之落差發電,民國78年(1989)10月間開工, 79年(1990)1月完成水力發電廠主體工程並試運轉,原規劃利用本身電力設置煉鋼原料工廠,生產矽鐵轉賣鋼鐵工廠,並將剩餘電量賣給臺電公司,華健公司之矽鐵工廠因故未能建成,發電廠自民國79年1月完工試車半個月後停止運轉,華健公司宣告解散。發電廠閒置10年後,90年(2001)底,華健公司10餘位股東與聚電企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合夥,重擬計畫向農田水利會申請用水發電,93年(2004)再次動工整修,由電力工程承攬商林逸公司興建對外聯絡電網,同年10月正式與臺電並聯商轉。設置橫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交流式同步發電機組各兩台,為向臺電公司購置明潭發電廠北山機組淘汰的大正9年(1920)製發電機組,滿載時每小時平均可以產出2千度電,計畫年發電量為16177080度,相當於2000多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比臺電公司東興水力發電廠的發電量還高。發電後的尾水排放回到卑南上圳。

大巴六九發電所位在臺東縣卑南鄉太平地區,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引用太平溪支流大巴六九溪水進行發電,為一座慣常式--川流式水力發電廠。有效落差41.6公尺,裝置容量為200瓩,大正14年(1925)2月25日完工商轉發電,昭和10年(1935)8月大巴六九溪山洪暴發,導致大巴六九發電所機械室全部流失。民國34年(1945)年大巴六九發電所由臺灣電力公司接手繼續營運發電,民國52年(1963)年改為改名為太平發電所,後改為臺灣電力公司太平發電廠。民國62年(1973)強颱娜拉侵襲臺灣,造成臺東地區災情慘重,大巴六九溪山洪爆發,太平發電廠遭溪水灌入與土石掩埋,風災過後,臺電公司不再進行修復,63年(1974)5月予以廢止。

臺東火力發電廠最初由臺灣合同電器株式會社在昭和3年(1928)10月興建,發電機組裝置容量為50瓩。昭和7年(1932)臺東發電所增設一部裝置容量110瓩的發電機組,昭和11年(1936)6月再增設一部裝置容量60瓩的發電機組,昭和15年(1940)6月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成立並收購臺灣合同電氣株式會社臺東營業所。昭和18年(1943)5月,東臺灣電力興業收購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成立東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臺東發電所的經營權隨之更易。臺灣光復後,臺灣電力公司接收臺東發電所後改名臺東火力發電廠,戰後初期物資缺乏,發電廠缺乏重油,民國35年(1946)10月停止發電,36年(1947)臺東火力發電廠汰除舊發電機組,陸續增設四部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達2520瓩,51年(1962)間完成臺灣東西部的輸電線路架設,臺東火力發電廠結束商轉發電,發電廠拆除後,原址改為臺灣電力公司台東區營業處。

東興水力發電廠,位於卑南鄉大南村利嘉溪支流大南溪下游,係日治時期東部電氣株式會社於昭和16年(1941) 2月12日動工興建,利用大南溪水力發電,土木部分及廠房水車等設備,均於昭和17年(1942)底完竣,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發電機由日本運臺途中被盟機炸沉,不得不將龜山發電所之200瓩發電機一組移裝該所,昭和20年(1945)3月完工發電,剛發電5個月後,8月的大颱風洪水沖毀了大南攔河壩中段。因此每年須等待颱風期後,建造臨時壩引水發電,後因從龜山發電所搬來的200瓩發電機太過老朽,臨時壩漏水又多,發電量大為減少,乃於民國38年(1949)10月20日動工修建,次年(1950)2月底土木工程部分完工,同年5月10日開始裝設向日本新購400瓩發電機一台,8月13日裝妥,18日開始商轉發電。民國47年(1958)12月31日再增設一台400瓩機組,總裝置容量為800瓩。1969年(1980)中秋,大南村發生嚴重火災,全村部落茅屋全毀,損失慘重,重建後因「大南」與「大難」音似,而改名為「東興」,大南電廠也隨之改名「東興電廠」。該電廠為臺東唯一尚存的日治時期水力發電廠,是目前尚商轉中的發電場水力最小的,也是臺灣少數仍使用豎軸單輪單流渦流型水車的發電廠,裝置發電量為800瓩,常時發電量375瓩。東興電廠位於大南溪下游山谷中,以吊橋對外聯繫,廠區除宿舍曾改建外,其餘建築仍保存日治時代原狀。

綠島電力供應的初始為綠島區漁會興建了一座製冰廠,配置一座發電量30瓩的小型發電機組,配電線路由臺灣電力公司依照農村電氣化辦理,完工後轉交綠島區漁會管理,當時僅有中寮村及南寮村設有供電線路,每日供電3小時,因營運虧損,難以為繼。民國62年(1973)綠島鄉公所在現今的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綠島管理站設置了兩台日本的野馬公司製造的60瓩發電機組,每日供電6個小時,並完成南寮村、中寮村、公館村的供電線路連接。民國64年(1975),行政院長蔣經國指示臺灣電力公司辦理或接辦各離島的電力事業,同年6月1日,接手綠島鄉公所的兩台發電機組,67年(1978)於綠島發電廠現址購買土地,興建綠島臺電公司服務所、員工宿舍一棟、發電廠建築物一棟與500瓩發電機組四組,發電廠工程於民國71年(1982)10月完成。其後又擴建電廠廠房及增置發電機組,目前共有9組柴油機及交流式同步發電機。

民國60年代以前,蘭嶼沒有任何電力供應,夜間僅能以煤油燈照明,臺灣電力公司於民國61年(1972)開始策劃辦理離島供電,民國69年(1980)接辦蘭嶼鄉電業,蘭嶼發電廠建物工程於民國70年(1981)9月開工,原本計畫設置在椰油村,因未能取得土地所有權,因此放棄該計畫用地,改在蘭嶼機場東南方500公尺,緊臨環島公路的輔導會蘭嶼農場土地興建。第一期工程在廠房內設置二台德國M.A.N公司製造的500瓩柴油發電機組,發電機及附屬設備由大同公司製造,發電廠廠房與發電機組的安裝由臺灣電力公司工程隊協助建設與安置,廠區的配電路線架設由臺灣電力公司臺東營業處負責。民國71年(1982)7月15日發電廠完工並全島供電,同時設立臺灣電力公司臺東營業區蘭嶼服務所,初期每日供電11小時。

因蘭嶼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用電量劇增,民國81年(1992)7月9日臺灣電力公司開始進行蘭嶼發電廠擴建工程,加裝二台比利時A.B.C公司製造的500瓩柴油發電機組,發電機為東元電機公司製造,配電盤由台安電機公司製造,於同年10月5日完工,92年(2003)再增設2座韓國M.A.N公司製造的1000瓩的柴油發電機組。

現代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電力在東臺灣的歷史不到百年,陸陸續續興建的發電廠,讓東部的聚落一個接一個脫離黑暗。幾經興廢,今日東臺灣的發電廠多分佈在花蓮北區,符合日治時期工業花蓮的計畫,雖然現在的發電量已無法滿足花東兩縣的電力需求。以水力發電為主,發電廠大多隱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秀麗而孤絕,很有當地的風格。

 

 

資料來源

集思創意編採團隊(2019)。小兵立大功 隱藏東臺灣絕美的水力秘境。台電月刊678期,頁11-17。

鄭金龍(2016)。臺灣電業百年淬鍊—撫今追昔 話說前世。台電月刊640期,頁4-21。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相關條目

漫談台灣電業的前世今生上https://gordoncheng.wordpress.com/2014/07/30/

台灣電廠百年文史地圖http://map.net.tw/taipower/

 

( 在地生活花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5396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