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葛林(Graham Greene)的文學與電影
2006/11/12 15:41:25瀏覽2015|回應0|推薦1

葛林(Graham Greene)的文學與電影

葛林(Graham Greene)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家,他生於1904年,卒於1991年,可說是完全的二十世紀的人。他的父親是小學校長,而他對母親則一直有錯綜複雜的感情。大學念牛津時就陸續發表小說和出版詩篇,畢業後信奉天主教;但葛林對宗教始終有一種懷疑和矛盾,這一點明顯反映在他許多本小說之中。

葛林的作品常描寫在動盪的政局中那些對生活無奈的人們的內心和作為,嘲諷的意味很濃。由他的小說改拍為電影的,不勝枚舉。他當年的地位絕對不低於今天的丹布朗或史蒂芬金。因為他小說的特有風格,改拍為電影時旁白是免不了的。由於在二戰中工作的需要,他旅行之處自利比亞的叢林一直到墨西哥的沙漠;雖然描寫景物通常只為了告訴讀者小說的背景,但葛林常能以寥寥數行文字寫活了一切。以下容我引用「沉靜的美國人」的一段文字:

從主教座堂的鐘樓遠眺,戰況好似一幅靜止的圖畫,就和以前…極為類似。一架飛機向石灰岩中一個孤立據點空投補給。獨特氣候所造成的侵蝕地形,使得安南邊界的山脈嶙峋不平。因為飛機總是回到相同的地點滑翔,看起來就像從未移動過;補給品的降落傘也總是懸在相同地點的半空中。平原上迫擊砲的砲聲依然,所激起的煙霧結實得像石頭。市集裡的烈焰在日光下顯得慘白。傘兵渺小的身影沿著運河成縱隊行進,但從這樣的高度望去,他們就像是靜止的。甚至連坐在鐘樓角落讀著每日經文的神父,也從未換過姿勢。戰爭從遠處看是非常乾淨整潔的。

這就是葛林,總能觀察到別人所不能。他曾說:「當我描寫一景我比較像是以攝影機的眼光而非照相機的眼光-而景致就好像被凍結了。在這一獨特的領域,電影的確影響了我。」

葛林成名後的第一部小說-司坦玻特快車-在出版後很快被拍成電影;之後幾乎每部小說均如此,而主演者常是當時最有名的演員。我為此特別製作了一張圖表,來說明小說與電影的對照關係(只包含現今有圖片者)。這些電影中大部份都完成於1940~1980年之間,其中最有名的一部是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1949)),主演者是奧森威爾斯。在1990年之後只拍了五部,而僅有愛情的盡頭The End of the Affair (1999)沉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 (2002)兩部在台灣放映過,相信許多朋友都曾看過。我最喜歡的喜劇演員The Comedians (1967)則是由當年最紅的銀幕夫婦伊麗莎白泰勒和李察玻頓主演;而更早,勞倫斯奧利佛和費雯麗則演過二十一日21 Days (1940)

我另外將葛林作品有中譯本者做成一個圖板,供大家參考。其中時報出版的四本書合購,特價只要859元,算是相當划算。作家唐諾曾為葛林寫過極精彩的導言,我記得是登在「喜劇演員」那本書中。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warch&aid=5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