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1/06 16:03:04瀏覽4814|回應2|推薦0 | |
介紹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部份資料來自imdb.com
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 1933年出生於巴黎。在二戰前兩年父母忽然決定返回祖國波蘭,後均被送入集中營。年輕的波蘭斯基自貧民窟逃至鄉下,依靠不同的天主教家庭生活。當時電影院只能播放波蘭人不愛看的德國片,波蘭斯基是少數定期往看的觀眾。戰後他與父親重逢,並被送入技術學校,但他顯然志不在此。 在50年代他開始演戲,也出現在諸如華意達(Andrzej Wajda)的一代人(Pokolenie)中;後來便進入Lodz電影學校就讀。自1955~62年間他拍攝了一些實驗性的短片,片長自兩分鐘到二十分鐘不等;這些短片顯示出他對黑色幽默和奇特的人際關係的品味。波蘭斯基嶄露頭角的電影,水中之刀(Nóz w wodzie (1962)),是他第一部長片,也是波蘭戰後第一部與戰爭無關的電影。雖然已經很有名聲,波蘭斯基仍決定往法國發展。他在巴黎結交了年輕的編劇Gérard Brach,後來成為他長期的合作夥伴。波蘭斯基在1965年的冷血驚魂(Repulsion)和1966年的荒島驚魂(Cul-de-sac),均係與Brach共同編劇,並分別獲得柏林影展的銀熊和金熊獎。 自1968年起,波蘭斯基陸續前往好萊塢發展,由米亞法蘿主演的驚悚片失嬰記(Rosemary's Baby)得到普遍的好評。該片演員紮實,波蘭斯基以壓抑的步調塑造出兼具歇斯底里和駭人的影片。1974年的唐人街(Chinatown),由傑克尼可遜和費唐娜薇主演,得到五項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有人認為是70年代的經典之作,以有限的成本直接以故事、劇本和演員將影片推向極致。 兩件影響波蘭斯基很大的事:1969年他懷孕的年輕妻子Sharon Tate(是當年很紅的美女演員)遭人謀殺;以及1978年涉及強暴年僅13歲女孩的事件。前者令他終生悔恨,並離美返歐約五年之久。後者致使他逃離美國,永遠不再回返。 波蘭斯基1979年所導的黛絲姑娘(Tess),由娜塔沙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得到三項奧斯卡獎和三項凱撒獎(其本人未得獎的原因,恐怕還是與前一年涉案事件有關)。這是一部寬銀幕的電影(就像未婚妻的漫長等待一樣),而波蘭斯基處理人與大地的畫面,既生動又具感情。有幾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田野的收成、少女在黃昏的舞蹈、以及夜間走過林間。娜塔沙金斯基那時只有二十歲,美的出奇,其天真而又畏怯的眼神顯然有助於詮釋身世坎坷的Tess Durbeyfield。 有些人認為波蘭斯基的創作能力,在黛絲姑娘之後便趨於平淡。不過1994年的不道德的審判(Death and the Maiden)和1999年的魔鬼手記(The Ninth Gate)仍很有看頭。前者由雪歌尼薇佛和班金斯利主演,是一部相當緊湊有力的影片;後者常在第四台放映,情節曲折而強尼戴普演出精彩。 2002年的戰地琴人(The Pianist)則是波蘭斯基事業的令一高峰,本片描寫二戰中猶太籍的鋼琴師Szpilman逃亡求生,捧紅了有高尖鼻子的Adrien Brody。此片得到七項凱撒獎和三項奧斯卡獎,相信大家記憶猶新。 我個人的觀察是,波蘭斯基是一個有才華但事業並不算很成功的導演;自1962年起,四十多年間只導過18部電影,這顯然與前述兩件事有很大的關係。但今天我們僅看他的失嬰記、唐人街、黛絲姑娘和戰地琴人這四部影片的成就,便已可不朽矣。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