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9 23:16:00瀏覽726|回應10|推薦67 | |
獲悉a-yon家中雙胞胎畢業公演《暴民時代》的消息時,我手邊閱讀的書竟是《一個德國人的故事》“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 -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一本自傳體批判納粹精神毒害了社會道德的見證,一本揭發「密而不宣的道德寓意」直指:「納粹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就是當時德國人的集體軟弱和集體精神錯亂。」真是天注定要我去看《暴民時代》! ☆謎之音:早已知道a-yon的雙胞胎在台藝大戲劇系就讀。此次的戲劇由承寯導演,他和弟弟承叡為詮釋此劇還特地遠征德國觀察感受,精神可嘉!(點入) 原劇是德國戲劇大師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第三帝國的恐懼與苦難》"Fear and Misery of the Third Reich (Furcht und Elend des Dritten Reiches)",共有24個小故事。如今簡化成十個場景,濃縮成75分鐘來演,取捨間就得分外小心了。 寫此文當中,恰好巧遇一篇力作—胡嘶〈不斷重演的歷史畫面〉(請點入),內容除了介紹了第三帝國的由來,胡嘶也貢獻了與此劇不謀而合的隱喻與歷史接軌下今昔的交叉點。 於是省了對劇作背景所衍生感觸的闡述,讓我直接進入舞台上。 * * * 此劇利用現場掌鏡,螢幕實況播出的效果,放大且誇飾了角色的定位。我喜歡。掌鏡的幾位同學在zoom in 和 zoom out 的操作上十分純熟。 舞台道具的鋼架設計活化了轉場,凸顯角色尊卑的地位,這是現代劇常用的方式。在此劇運用十分恰當。我喜歡。 聲控音效的切入點適切,且在發現演員聲音微弱能立即修正音量的效率很高。我喜歡。 舞台側燈的運用略有不足外,燈光大致操控得宜。 男演員的服裝...嗯,可能因為東方人的腿不夠修長,若能加穿絲襪,視覺上會比較協調。 樂團主唱的聲音很美,我喜歡。安排在戲中場景的情緒轉折點,就如繪畫上的留白,這樣的效果讓觀眾有「呼–吸–」的機會,我喜歡。 舞台劇(stage drama)的口語清晰度,聲調與正音其實都非常重要.導演安排了一段台語訪問的場景,我認為是十段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不光是因為劇情貼近生活,容易與日常生活聯想,主要是擔任主持人的同學演來十分流暢又富節奏感,很稱職的角色。我喜歡。 改編原劇的努力看得出來十分費心。劇末播放納粹時期的一些黑白紀錄片,如果我沒看錯,再轉接進入彩色的應該是屬於台灣的現實畫面,這個彰而不顯的告示,隱喻著古今事件的連結性,是非常含蓄且有意的安排,我喜歡。 最後順帶要提的是發送傳單的畫面,如下:(感謝林尚義老師的照片) 這樣撒紙的場面我在去年底看「動見体」運動劇場國際版「戰」有類似的安排。不同的悸動,但動與靜的對比,同樣讓我屏息!我喜歡!! 翻遍節目冊,沒看到編劇的頭銜,想必承寯擔任了編導的重任,非常辛苦,但相對的,收穫也多。然而我私心認為,編劇人才的培育應該要佔更大的教學資源,編與導的分工,該是更為成熟的編制,舞台劇如此,所有影視事業都是如此。 仍然,我還是要給予《暴民時代》極大的掌聲,祝福這齣劇的誕生實則開啟了校園戲劇的新紀元,讓後學者有了航行的指南針!
[附記] 入場大廳擺著這信箱架子,看到一位女粉絲在某男演員的箱中投入大大的包裹禮物,不知後來有塞成功嗎?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