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01 09:29:36瀏覽1328|回應0|推薦3 | |
孫中山辛亥革命觀點之我見 百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辛亥革命一直是學界研究和關注的一個重點。這裡簡單談談我對辛亥革命研究中幾個問題的看法。 如何認識辛亥革命“勝利快、代價小”的特點?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辛亥革命肯定是很艱鉅、很複雜、代價很大的,因為它是一場大變革。在一個擁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里,推翻綿延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哪能那麼容易,那麼簡單?康有為曾嚇唬革命黨說:如果要革命,就要準備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犧牲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顆腦袋。但是很奇怪——武昌起義,革命黨人打出第一槍,是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也就是中華民國成立,是1912年1月1日,這期間只有兩個多月,就將共和製度建立起來了。既便從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算起,到中華民國成立,辛亥革命也就是17年光景。所以說,辛亥革命的一個特點就是時間短,勝利快。 另一個特點是代價小。武昌起義因為清軍南下,革命黨人保衛漢陽,打死了一些人。在湖北省之外,有8個省是靠武裝起義打下來的,像湖南、陝西、江西、雲南。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也是靠武裝起義拿下的,另有5個省是和平獨立。不過,8個武裝起義的省,加上上海,也沒有死多少人。湖南省起義一共才打死4個人:巡防營統領黃忠浩、長沙知縣沈瀛,一個姓王的營級軍官,一個姓申的秘書處長(總文牘)。有的省根本就沒有打死一個人。所以說,辛亥革命的代價很小,並沒有造成社會的大破壞,也沒有出現大量流血犧牲的情況。 辛亥革命為什麼勝利那麼快? 辛亥革命之所以很快勝利,原因就在於清朝政府拒絕改革,已經人心喪盡。滿洲貴族作為東北的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殘酷實行鎮壓政策;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喪權辱國,靠對外賣國、妥協來求得苟安,再加上它頑固、反動,拒絕任何實質性的改革,使得它的合法性喪失殆盡。 這裡我講一件史事。1911年12月,孫中山從歐洲回到中國。那時,廣州已經獨立,廣東都督胡漢民是孫中山的親密助手。胡漢民勸孫中山不要到上海去,勸其留在廣東練兵。那時,清朝政府已經將軍政大權交給了袁世凱。胡漢民對孫中山說:對付袁世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用武力跟他鬥爭。我們將兵練好之後一起北伐。但孫中山卻對胡漢民說:你這個主意不行,我一定要到上海去、到中國的中部去,我不僅要去,而且你也要跟我去。你們大家都不信任袁世凱,覺得袁世凱陰險狡猾,不知道將來會幹什麼壞事,這是對的,但是我們要利用袁世凱,如果將袁世凱利用得比較好的話,那就比用兵打仗強過10倍。袁世凱將來也許會做壞事情,但是當他做壞事情的時候,他的統治基礎已經不牢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再推翻他就會很容易。因而,孫中山沒有留在廣州,而是帶著胡漢民到了上海,到了與清朝政府鬥爭的前線。 此後的事情人們都清楚,袁世凱本來帶兵進攻武漢三鎮,打下了漢口、漢陽,但是他沒有帶兵過江,去進一步打下當時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的武昌。然後,袁世凱就派出談判代表唐紹儀,到上海參加南北雙方議和。同時,袁世凱又嚇唬隆裕太后說:我們現在跟革命黨議和是生路一條,跟革命黨作戰是死路一條。如果不跟革命黨議和,那麼將來也會像法國的那些貴族一樣,被送上斷頭台。經過袁世凱又嚇又騙,隆裕太后最後下了狠心,同意與南方議和。袁世凱為什麼那麼賣命地勸隆裕太后議和、接受革命黨人的條件呢?因為革命黨人使用了一條計策,即告訴袁世凱,只要幫助革命黨勸皇帝退位,將來中華民國大總統就是他了。這樣,袁世凱才選擇讓清朝皇帝退位。當時南北兩方正在談優待條件,革命黨人說:如果清朝皇帝退位,將來還可以在北京的紫禁城裡繼續當皇帝,頤和園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每年還可以拿很多銀子,繼續過皇室的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隆裕太后代替宣統皇帝,接受了議和條件。 革命黨人為什麼沒有“北伐”? 多年來,有一種觀點認為革命黨、孫中山“軟弱、妥協”,所以沒有北伐。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最初,革命黨人確實是準備打到北京的,徹底推翻清朝統治,但是革命黨遇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沒錢。要北伐,第一要有幾十萬的軍隊,有幾十萬的軍隊,每天就得供給軍隊吃飯,除了開伙,還要發工資(關餉),還要許許多多槍支,還需要大量子彈。上海起義之後,南京還在清朝的統治下,當時統治南京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滿洲貴族鐵良,另一個是“辮帥”張勛。這兩個人就是不投降,不起義,當時江甦的革命黨和浙江的革命黨組織了江浙聯軍,從鎮江一直打到南京。這支打南京的隊伍的錢是向日本的資本家借的,總算給部隊買了槍和子彈,做了軍裝,將南京打了下來。但是,想要從長江一帶打到北京去,沒有大量軍費怎麼可能。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當時還在美國,他並沒立刻從美國回來,到前線去指揮戰鬥,而是先到英國,然後去了法國,主要去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是要求英法兩國採取中立政策,不要幫助清朝政府。這一點,英國和法國政府同意了。第二件事是希望英法兩國的銀行、財團借錢給革命黨人。這是孫中山的主要任務,他希望能從西方列強那兒借到北伐所需要的經費。英國的資本家、法國的資本家當然不會藉。法國的資本家代表告訴孫中山:要我現在藉錢給你是不可能的,等你成立了政府,而且這個政府得到國際承認,那個時候就將錢借給你。這樣,孫中山在英國、法國轉了一圈,一分錢也沒有借到。他回到上海後,有記者就問孫中山:請問你這次回國帶回了多少錢?孫中山回答說:我告訴你們吧,我可是一分錢都沒有,革命依靠的是什麼?革命依靠的是精神,我帶回來的是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當然重要,但是沒有錢也不行啊,所以孫中山回國之後最主要的一件事還是藉錢,籌備北伐所必需的經費。他又向西方的財團借,但是,當時政府還沒有成立,還沒有得到國際的承認,他就想了一個辦法:我用企業做抵押,你把錢借給我。孫中山拿出來的第一個抵押品是漢冶萍公司,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煤鐵聯合企業。孫中山要以“中日合辦”的名義向日本資本家借錢。日本資本家覺得有利可圖,同意借。可是一部分革命黨人不同意。章太炎就說:我們革命本來就是為了保護國家的利力,革命還沒有成功,你就用漢冶萍做抵押品,怎麼可以呢?孫中山嚮章太炎解釋說:現在南京的周圍有十幾萬部隊,這十幾萬的部隊每天要吃飯、要發餉,如果開不了夥、發不了軍餉的話,軍隊是會譁變的。但是,孫中山這樣向章太炎解釋,也沒有用,“中日合辦”漢冶萍的計劃就吹了。後來,孫中山又想用當時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招商局做抵押,也沒成。最後,孫中山被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再向日本人借,條件是將滿洲租給日本,向日本人借1000萬。孫中山表示,有了這1000萬,就能打到北京,將共和的堅實基礎建立起來。日本人早就對滿洲不懷好意,幾乎要簽字了,但是日本的陸軍大臣不干,他說滿洲本來就是日本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的戰利品,根本就沒有必要用錢去租。所以,這次借款計劃也吹了。 由此可見,孫中山是在逼得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接受議和條件,同意南北議和的。他想:還是採取原來的策略,先讓袁世凱上台做民國總統。假定他將來要幹壞事的話,再推翻他,到那時推翻他會很容易。南京臨時政府最窮的時候,國庫裡有多少錢呢?胡漢民有一個回憶:南京臨時政府最困難的時候國庫裡只有十塊大洋。靠這十塊大洋怎麼去北伐?怎麼打到北京?不僅打不到北京,靠十塊大洋,南京臨時政府這個國家機構都沒有辦法運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了兩個月,就欠了一大筆債,最後這筆債是袁世凱還的。袁世凱一當上臨時大總統,就向外國借錢,外國資本家看中了袁世凱,就借了。他從中拿出一部分給南京臨時政府還債。 我講這些是想說明:革命黨人沒有北伐,不是孫中山不想北伐,不是過去所講的所謂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而是因為沒有北伐所必需的資金。孫中山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向袁世凱妥協的,主要就是由於財政困難,孫中山稱這個做法叫“先成一圓滿之段落”。就是說,先推翻帝制,將民主共和製度建立起來,其他的事情以後再做。歷史證明,孫中山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後來袁世凱雖然當了皇帝,但是只當了83天,1917年張勛復辟,只復辟了12天,所以最後的勝利者還是孫中山。 辛亥革命與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有何不同? 通常講辛亥革命,往往把它與西方對比,認為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我認為,這個看法未必全面、準確。辛亥革命與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第一,這次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第二,辛亥革命的發生主要是因為中國受到列強的侵略,成為半殖民地,國土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這次革命第一個最緊要的任務就是要救亡,而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第三,西方的資產階級革命反對的敵人,一是專制制度,一是封建貴族,但是當西方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很快就發現背後站著一個新的敵人,即早期的工人階級。由於資本主義早期的剝削很殘酷,所以工人運動產生了、罷工產生了、共產主義的理論提出來了。辛亥革命發生時,西方已經提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理論,第一國際、第二國際已經先後成立,工人運動已經興起,因此孫中山指出:不應該再走西方的道路,要防止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所發生的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毛病。 有一件事我們過去不清楚,這些年發現了新資料。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之前,曾經到比利時去了一趟。孫中山去訪問當時的第二國際領導人。雙方見面後,孫中山表示:第一,我要參加第二國際,第二,孫中山成立的黨,要成為第二國際的成員。而且,孫中山還表示:我們中國的革命要學習西方革命的優點,克服西方革命所產生的種種弊病。孫中山特別講到,要讓中國的工人階級避免受剝削的痛苦。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還有一件事我們過去也不太知道。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於1915年給第二國際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用英文寫的,現在還保存在第二國際的檔案裡。他要求第二國際趕快派專家到中國來,“幫助我將中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共和國”。請注意,孫中山這封信是1915年寫的,那時俄國的十月革命還沒有發生呢。 孫中山對西方資本主義持什麼態度? 孫中山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態度,有8個字:“取那善果、避那惡果”。將好的果實拿過來,惡果要避開,這是孫中山在1905、1906年形成的一個重要思想。由於當時西方世界的貧富懸殊現像已經很突出了,所以孫中山講的“避那惡果”,主要就是不要將西方的兩極分化、貧富懸殊拿過來。後來,孫中山曾經講過,世界上有兩種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力量,一是社會主義,一是資本主義。孫中山說:我要讓推動世界發展的這兩種進化的力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相為用”。也就是說,資本主義要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要學資本主義。孫中山還說:我要用外國的資本主義來建設中國的社會主義。孫中山一方面反對資本主義,不願意中國走資本主義的道路,特別是走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但是他同時又主張學習資本主義的優點。 孫中山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 孫中山還有一個思想過去可能也不太被注意,這就是他反對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孫中山說:我們對馬克思主義要“師其意”,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而“不用其法”。孫中山說:馬克思主義只有在西方世界的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社會才適用,列寧在俄國搞十月革命,開始搞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搞了兩年搞不下去了,所以才搞了一個“新經濟政策”。孫中山說:俄國社會發展程度要比中國高很多,如果俄國這樣的社會發展程度都沒有資格實行馬克思的辦法,我們中國怎麼有資格呢?於是,孫中山提出:對馬克思主義,要“師其意而不用其法”。孫中山很明確地說過:在中國要用民生主義。他還有一句話說:我的民生主義就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 我們過去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創造性發展,是根據俄國的國情,在俄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解決俄國問題的一個創造。如果我們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能夠給予比較高的評價的話,那麼,我們怎麼來評價孫中山所說的“我的民生主義就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呢?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在從事中國革命的時候,是力圖基於中國的特點,同時又希望它的改革方案適合於中國的國情。所以,我認為,他是既反對資本主義,同時又不主張全盤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辛亥革命是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具有20世紀時代色彩的一次革命。孫中山希望走一條和西方不一樣的新道路,當然這條路他沒能走完,就過早地去世了。 楊天石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