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15 09:22:47瀏覽4327|回應0|推薦13 | |
成者為王----日本天皇是狸貓太子軍閥政變還是持洋自重?現在的政府他們又恐懼什麼,為何與不允許現代考古DNA比對呢? 為什麼要把分析內容先放在前面,那是因為對於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需要科普的東西太多,如果上來就放論據,70%以上的人都會看得一頭霧水,也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請大家再忍耐一下,照顧一下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親們,容偶再往各位腦袋裡再灌輸一些必要的政治背景和人物關係,尤其是這三個隱藏Boss非常重要,在之後的更新中他們的名字會頻繁出現。
駐日英國外交官薩道義 Sir Ernest Mason Satow GCMG PC; (30 June 1843 – 26 August 1929), was a British scholar, diplomat and Japanologist 薩道義於1861年進入英國外務省,翌年9月,19歲的薩道義以英國駐日大使館的見習翻譯官的身份經由中國來到日本。而在他抵達日本的當月便發生了著名的生麥事件(==偶不多廢話一一進行科普了,想要了解生麥事件的兄弟姐妹們請動動鼠標點擊一下維基百科)。 過了不久,薩道義正式被晉升為翻譯官、書記官,並在駐日公使總領事阿爾科克(RutherfordAlcock)和英國公使帕庫斯(HarrySmithParkes)的領導下活躍於幕前幕後,並在1895年被任命為駐日特命全權大使,駐留日本的25年中為明治維新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在職期間最大的功績是撰寫了明治新政府成立宣言的草案和向外國公使提供必要的書面材料。自己國家的成立宣言居然需要外國人來起草,在這一點上日本人應該感到臉紅。 薩道義作為日本最初的翻譯官,親眼見證了攘夷→倒幕→明治維新的全過程,並投身維新志士一方親身參與了一系列的諜報活動,與他密切相關、頻繁聯絡的志士有西鄉隆盛、坂本龍馬、高杉晉作、五代友厚、寺島宗則、陸奧宗光、大隈重信、森有禮、後藤象二郎、吉井幸輔等,甚至還有勝海舟和岩倉具視。雖說是以“翻譯官”的名義駐留日本,但其實薩道義來日本之前日語水平並不出眾,他的口語是硬傷,甚至在元治元年(1864)之前連正常的翻譯工作都無法勝任。意識到自己“不務正業”之後,薩道義開始"閉關修練"花費大量時間猛攻日語,僅半年多的時間便可以正常進行隨行翻譯、談判等工作,一口流利的日文比日本人說得都地道。 然而作為日本第一位翻譯官,“倒幕外國人禦三家”之一、並著有“名著”流傳於後世,與另外“禦二家”相比,在各種幕末的文獻、史料中,薩道義的相關資料卻是少得可憐,簡直就像是被人故意抹去了一樣。 長達十四卷的《遠崖——薩道義日記抄》的作者萩原延壽氏曾送了此人一個雅號:情報將校。薩道義收集情報的本事的確一流,來到日本沒多久就把長州的兵力、武器等調查得清清楚楚,記在了自己的日記本中。在他所著的《英國策論》中提出,“需打倒德川幕府,在天皇和大名相結合的體制下統治日本。”然後又繼續寫道:“只要能將武士階級的製度摧毀,那麼外國人便可毫不費力地支配這個國家。”他甚至指出,日本的下層階級(老百姓)其實是個“奴性”很重的民族,他們打從心底渴望著被支配,特別是渴望著被擁有強大武力的軍事力量支配。只要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治被推翻,想要征服這些老百姓是件非常輕鬆的事情。 薩道義在寫下這幾段話的時候才25歲,他來到日本的第6年。 但是,薩道義只是個翻譯官、外交官,那《英國策論》中的危險言論明顯帶有侵略傾向,已經超出了他的工作範圍。他到底是英國政府派到日本來做什麼的? 幕府也並不是吃素的,早在維新前幕府便向其身邊派遣了名為“別手組”的十六名保鏢,名為保護薩道義人身安全,實則暗中監視,一旦他有任何可疑舉動,這些保鏢便會立刻通知幕府高層。然而實際上這十六名保鏢卻全部背叛了幕府成為了薩道義的忠犬,明治新政府誕生後的1868年,這十六個人全部被擢升為外國人警衛隊成員,民間還流傳著佐野幾之助作為這些人的代表還特意向薩道義登門道謝的說法。 像之前所敘述的那樣,薩道義收集情報的能力很強,同時封鎖自己個人情報的能力也相當拔群。這個薩道義的真實身份恐怕是英國諜報部的成員,而其職位為諜報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相當便利的條件,翻譯官需要深入介入當地政府內部,每天打交道的都是政府要員,想要獲取一個國家的核心機密,成為翻譯官是最方便快捷的手段。 薩道義知道的也實在是太多了。其著作《日本的外交官》在他死後第九年,也就是昭和十三年(1938)才被允許出版,而且針對個別章節進行了全文刪除的調整。昭和三十五年(1960)由坂田精一譯成日語並改名為《一外交官眼中的明治維新》重新出版,同樣針對重點部分進行了刪改,一些敏感內容包括德川家茂的死、孝明天皇的死等都被刪除,現在想要看到真正的內容就只能到英國去看原版。現代日本雖是言論自由、出版條件寬鬆,但事實上這本書在前些年還算是“禁書”,因為其中涉及到太多日本政府想要隱藏的秘密。
“死亡商人”格洛佛 這幕末外國人三大隱藏BOSS的最後一位,就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格洛佛——坂本龍馬背後的黑手。 格洛佛為步入近代化的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高島煤礦的開採、造船場的建設、日本第一根電話線的連接、第一輛蒸汽機車都是他的功勞,晚年成為三菱合資集團的終身顧問,還成立了麒麟麥酒株式會社。但格洛佛並不是只個外國慈善家這麼簡單,他的真實身份是武器商人,也就是說,是在戰爭中發財的死亡商人。如果說弗洛貝奇博士是在精神層面上給予志士們堅定的支持,那麼格洛佛便是在武力方面給倒幕志士們提供了豐厚的援助。 安政六年(1859)七月,21歲的格洛佛敏感地嗅到了日本的商機,於是以東南亞最大的貿易集團——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名稱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imited)的代理人身份來到了日本長崎。這個怡和控股有限公司的來頭可不簡單,它跟世界經濟霸主Rothschild家族沾親帶故,與另一家實力雄厚的同系企業壟斷了中國的鴉片生意。 格洛佛來到日本的這一年,日本是一個什麼樣的現狀呢? 嘉永六年(1853)年佩里率艦隊來襲,帶著美國大總統的國書以強硬態度要求日本開國,並在翌年成功逼迫幕府簽訂日米和親條約;1858年又締結了日米修好通商條約。以此為突破口,英國、荷蘭、法國、俄羅斯等紛紛效仿,一個接一個地與幕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再加上大老井伊直弼為彈壓反對派而採取的“安政的大獄”事件過後,日本處於國內極度動盪、混亂的狀態。格洛佛就是嗅到了戰爭的味道才不遠萬里從上海飄洋過海來到了這個小島國。 抵達日本兩年後,他自立門戶成立了“格洛佛商會”,主要(表面上)做的是茶葉生意.一年後在長崎建造了由本人親自設計、日本最初的木造洋館,也就是現在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的格洛佛莊園。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不少思想激進的倒幕志士,在自己莊園的密室裡頻繁與這些志士密會,有的時候甚至藏匿被幕府通緝、追殺的逃犯,因此理所當然地被拉入了幕府的黑名單。另外,一些攘夷派(打擊外國人的“排外派”)也認定他是“危險的外國人”,堅決與他劃清了界限。格洛佛同時失去了幕府、攘夷志士的信任,他的武器還能賣給誰呢?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一個脫藩浪人——坂本龍馬。 格洛佛的目的是將龍馬當成自己的代理人,利用他的人脈向其他藩兜售武器。坂本龍馬雖只是個小人物,但由他出面聯繫業務總好過親自出馬。格洛佛實際上是將龍馬發展成為了自己的“下線”。 本文開頭部分曾提到,許多志士都是被誇大了功績,被後人捧成了大英雄。坂本龍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按照正史的說法,薩長同盟、龜山社中/海援隊的成立、船中八策等都是坂本龍馬的非凡創意,但實際上背後都是有格洛佛這只幕後黑手在操控。慶應元年(1865)美國結束了南北戰爭,淘汰下來的武器大量流入到中國。正巧龍馬也在同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商社——龜山社中,成立後僅三個月便購進了步槍7800挺,兩個月後又順利購入了軍艦。武器入手得如此神速,不禁讓人瞠目結舌。能在海外事先囤積如此龐大數量的先進武器,除了幕末的死亡商人格洛佛以外還有誰呢? 格洛佛在回想談裡是這樣說的: “我為日本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摧毀了擋在薩、長和帕庫斯(英國公使)中間的障礙。這是我最大的功績。” 然後得意洋洋地繼續說道,自己是最大的德川幕府反叛者。 正當龍馬為“薩長同盟”四處奔走的時候,格洛佛也沒閒著。他憑藉自己“世界霸主全球連鎖店——長崎支店代理人”的響亮名頭,將當時還是親幕派的英國全權公使帕庫斯成功洗腦,使英國人改變立場站到維新志士一方,在後來的戌辰戰爭中,英國人也毫不吝嗇地向明治新政府提供了援助。再加上格洛佛秘密向薩、長輸送大量的武器,終於使推翻幕府這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大業變成了現實。因此他不僅是“戰商”,也是“政商”。 不過格洛佛雖喊著“倒幕”的口號,實際卻是希望這場戰爭爆發得越大越好,那麼自己也就可以藉此狠賺一筆。然而格洛佛卻失算了。 薩、長為主的西南雄藩有了英國人當靠山,又得到了當時日本國內最新式的武器,包括佐賀藩最引以為傲、殺傷力最強的阿姆斯特朗大砲,在鳥羽伏見戰役中勢如破竹,僅三日便大敗幕軍結束了戰鬥。東北戰爭、會津戰爭、函館戰爭這幾場最後的戰役規模都比較小,結束都比較快,結果格洛佛秘密囤積在長崎大浦倉庫的大量武器和在海外事先訂購的軍艦都失去了用武之地。這還不算什麼,格洛佛賣給西南各藩的武器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賒帳”,而幕末年間各藩的財政本就吃緊,多藩沒有能力及時償還武器的欠款,結果導致格洛佛的商社資金運轉不靈,慘遭破產的命運。 明治三年(1870)八月,格洛佛正式向英國領事法廷申請了破產,總負債金額為50萬美元。之後由他的弟子岩崎彌太郎——三菱商事的創始人收購了這個商社,並將格洛佛曾住過的莊園也一併買收,許多跟他相關的秘密資料、文件等,也都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岩崎彌太郎的手中。明治十三年(1880)格洛佛跟原土佐藩後藤象二郎共同經營的高島煤礦也因經營不順面臨倒閉,還是由三菱商事出面對煤礦進行了收購。晚年的格洛佛被授予了勳二等旭日重光章的破格待遇,這是明治新政府針對外國人頒發的首個榮譽勳章。格洛佛這一生在日本創造了無數個“首次”,為日本走向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能有人會問:這三個隱藏BOSS有什麼共同之處嗎?答案是有的。 有些推理能力強的人可能已經猜出來了。格洛佛的真實身份並不是基督教徒,而是猶太人的秘密結社——共濟會(Freemasonry)的成員。同樣,弗洛貝奇博士和薩道義也是共濟會的一員。 只要是喜歡研究黑歷史的人,多少都會知道一些關於共濟會的情報。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共濟會(Freemasonry)是世界最大的秘密結社組織,最盛期成員數曾一度達到400萬人,進入二十一世紀人數銳減,現已不足140萬。第一次大戰前是英國勢力最強,戰後則是美國勢力後來居上。其據點遍布世界各地,最早流入我國時是在1844年,也就是鴉片戰爭後的第二年,香港被勝利方英國搶占為殖民地,於是英格蘭系的“Royal Sussex 結社”便在香港設立了我國最初的集會所No.501。然後在兩年後(1846)又開設了同為英格蘭系的第二個結社;1863年開始進軍上海,後來在南京、天津、漢口、鎮江、青島、大連、沉陽、哈爾濱等地都先後設立了集會所。慶應元年(1865)在橫濱設立了日本首個軍事集會所NO.1092。 組織的思想基本可以概括為三點:自由、平等、兄弟愛。組織內部無論身份貴賤都以“兄弟”相稱,申請入會需要達到幾個硬件標準:滿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而且需要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穩定的收入、良好的道德,是否盡到了贍養家人的義務等。最重要的一點是申請者不能是無神論者,他可以信基督教,可以信伊斯蘭教,但唯一不可以的是不信教。考核的期間也相當的長,據說要三年之久。最初是不允許婦人、有色人種加入的,但後來美國成立了允許婦人加入的集會所,此後世界各地都引進了這種結社。但有一點,組織的成員雖可以任意對外公開自己的身份,但絕不可以洩露其他成員的身份。這是共濟會的共通規則。 這個猶太人的無形組織在古代還是比較低調的。到了現代已經沒有那麼神秘,反而開始走起了親民路線,甚至允許電視台直播成員入會的現場儀式。現代版的入會儀式在網上可以看得到。但是以前的共濟會是個什麼樣的組織呢? 1857年坐上了“光明結社”最高幹部的(最高等級33級)南部連邦將軍艾伯特·派克,也就是後來被稱為“黑教皇”的人有過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 “為了完成世界統一,需要發動三次世界大戰和三次大革命。” 這是1871年派克寫給意大利革命指導家Giuseppe Matchini的書信。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43前。 信中更是詳細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需要擊垮俄羅斯,第二次世界大戰需要擊垮德國,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則是應將伊斯蘭教和猶太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並儘可能地將所有國家都捲入這場戰爭。然後在戰後樹立“世界政府”,統一世界這一構想便可實現。 美國獨立戰爭、法國革命、意大利統一、俄羅斯革命……可以說世界上一連串的重大事件都有共濟會成員活躍於幕後。 這個被稱為“惡魔教”的神秘組織,和明治維新又有什麼關係呢? 嘉永六年(1853)來航的佩里提督在他的航海日誌裡曾經寫道: “要想大量收集關於日本國內的法律、規章制度的可靠資料,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必須要安排諜報人員偽裝成宣教師、領事代理、或商人的身份常駐日本。為了達成目的(看懂文獻),首先要讓諜報人員學好日語。” ——《佩里提督遠征日記》小學館 這個佩里提督本身就是共濟會的成員。而那偽裝成“宣教師、領事代理、商人”身份的諜報人員都是誰呢?在前幾章節的“倒幕外國人禦三家”中已經詳細敘述,相信大家心裡也已經有了判斷。 從薩道義的《英國策論》中可以看出,英國人最初是考慮過武力征服日本的。但為什麼在這段時間內日本沒有變成殖民地,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杉晉作為首的激進志士的功勞。 "下關戰爭"中長州在四國聯軍圍攻之下敗得一塌糊塗,在事後的議和談判上,英國提督提出了"彥島租借"的條件,但高杉晉作毫不猶豫地一個"NO"回了過去。租借是什麼概念?和殖民地還有區別嗎?二年前在上海見識到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字樣的高杉太清楚了,要是答應了這個條件,日本也即將面臨著和中國同樣的下場。正因為以高杉為首的志士們擁有"即使防長二州化為焦土也決不妥協"的堅強意志,才能從列強手中保護了日本不受侵略。 由於所屬結社的不同,其目的和立場也呈多元化狀態。不是所有成員都像"黑教皇"那樣是恐怖主義者。比如說英國全權公使帕庫斯聽從格洛佛的進言由“親幕”轉向了“倒幕”;戌辰戰爭中法國軍官布呂(名字亮了)至始至終都與幕府共同作戰,直到函館戰爭時五棱郭落城的前一刻才逃回祖國;普魯士(維基百科上說是荷蘭)系的愛德華·斯內爾向長岡藩販賣了大量先進武器,後來還成為米澤藩的軍事顧問,為北越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斯內爾跟隨“賊軍”共同戰鬥,結果北越戰爭結束後被明治新政府軍逮捕,但沒關幾天便被釋放。以上幾人毫無例外都是共濟會成員。 因此可以說:圍繞明治維新的戰爭,實際上是各種體系的共濟會內部的戰爭。而最終是以英國系共濟會的勝利落下了帷幕。如果說維新是一出驚心動魄的宮斗大戲,那麼製作組主要工作人員名單就應該是這樣的: 導 演:共濟會 劇 本:吉田松陰、岩倉具視 監 督: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 領銜主演:西鄉隆盛、高杉晉作、伊藤博文、大室寅之佑、德川慶喜、勝海舟 友情出演:弗洛貝奇、薩道義,格洛佛 武術指導:大村益次郎 贊助:格洛佛、鬆平春岳,小松帶刀 道 具:坂本龍馬 圍繞著明治維新的一出好戲就這樣在華麗的明星陣容的傾情演繹下正式上演了。 還是先將結論放在前面。明治維新是南朝革命,日本政府的最大機密是明治天皇。 假明治的篡位並不只是他自己坐上了皇位這麼簡單,這是一個將南北朝時代以來的"萬世一系"體制打破的重大事件。所以說,日本人所崇尚、膜拜的"萬世一系"純粹是一廂情願,從古墳時代起就已經不存在"一系",而是"多系",但真正清楚這件事的日本人其實並不多。 有的人可能會問:那麼為什麼這個說法至今都沒能流傳到人盡皆知的地步呢?那是因為目前為止天皇體制還存在,日本雖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但只要還是假明治的後代當天皇,這"篡位"的說法永遠也不會成立。中國人可能理解不了這"篡位"有什麼不對,皇上被暗殺有哪裡不正常,這種事還少嗎?可是對日本人來說,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天皇等於神,他不可能、也不可以被暗殺和調包,這是他們從小就被灌輸的觀念。所以即使有學者根據大量證據提出了學說,大部分的人仍然會從心裡排斥、否定這個說法。然後一些覺得自己畢生所學的知識被顛覆、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的老學究便站出來用牽強的論據反駁,對於所有歷史上明顯的疑點、矛盾和隱藏在黑暗之中的事實都視而不見,總之就是要先駁倒顛覆常識的說法。有陰就有陽、有正就有反、有贊成派也一定會出現反對派。政府什麼都不用做,自然會有人自願站出來做幫兇。而民眾不知該信誰的,只能當隨風就倒的牆頭草,誰說得有道理就听誰的。 近年來天皇體制產生了動搖,甚至連老百姓都公開提出質疑:天皇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皇族吃的用的花的都是我們納稅人的錢,他們什麼都不做、任何貢獻都沒有,按理說是應該向我們低頭道謝的,可是我們卻要對他們畢恭畢敬,連對他們的孩子都得使用尊稱,這不奇怪嗎?而且皇族的秘密太多了,既然是靠我們的錢在生活,被隱藏的情報為什麼不能向我們公開?他們佔據著東京市中心面積巨大的土地,除了逢年過節打打招呼以外任何作用都起不了,難道不該讓皇族搬到偏僻一點、便宜一點的地方去嗎? 以上是老百姓列舉的天皇罪狀。條條合情合理、正中核心。可以看出,日本走進現代社會後,天皇體制已經產生了動搖,甚至可以說出現了崩壞的預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在將來所有的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一些被刻意隱藏在黑暗中的史料也會不斷地被發掘出來,到時候研究也會出現突飛猛進的進展。 但是在現在,關於皇族的秘密仍然是個禁忌。 一切都是從南北朝開始的。(以下還是得做一些無聊但必要的科普) 何謂南北朝? 事實上在室町時代的初期,日本出現了兩個朝廷、兩位天皇。雙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統,各自都擁有正當的理由。 事件的導火索是後嵯峨天皇對幼子的偏愛。後嵯峨天皇在第四皇子四歲時便讓其繼位,也就是深草天皇。後嵯峨自己坐上了“上皇”的寶座展開了院政。但是在深草天皇十七歲的時候,在後嵯峨上皇的干涉下被迫將皇位讓給了十二歲的弟弟,也就是後來的龜山天皇。事情到了這裡就出問題了。深草天皇對於父親對弟弟的偏愛感到十分不滿,在父親死後立刻與弟弟分庭抗禮,鬧得不可開交。幕府為避免引起更大爭端便介入兩個天皇之間進行了調解工作,承諾在龜山天皇退位後,由深草天皇的兒子繼位,這樣深草天皇還可以當上皇,自己的後代還可以當天皇。 深草天皇同意了。但是這樣的調解方式卻為將來留下了禍根。 在朝廷中,自然而然地分為了深草天皇和龜山天皇兩方勢力。哥哥深草天皇為持明院統,也就是北朝;弟弟龜山天皇為大覺寺統,也就是南朝。 天無二日,一個國家出現兩個像徵是件非常尷尬的事,而且雙方圍繞皇位展開爭奪戰的話,勢必會引起京都的動亂、其他武家勢力的暴動。於是鎌倉幕府在經過多次研究探討後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以十年為一個週期,由南朝、北朝天皇輪班執政,也就是“南北朝時代”。 然而到了後醍醐天皇這一代卻發生了一件足以使南朝滅亡的大事。後醍醐天皇在策劃推翻鎌倉幕府、打倒北條家時失敗,他本人為了逃命,捨棄了全部財物,只帶上了天皇的象徵——三神器逃向了三笠山。幕府率大軍圍攻三笠山,將後醍醐趕下了皇位並流放到隱岐,擁立光嚴天皇繼位,也就是進入北朝時代的第一位天皇。但僅過了三年鎌倉幕府便由於足利高氏、新田義貞發動的政變而滅亡,後醍醐便得意洋洋地從隱岐返回京都,並大大褒賞了足利高氏,並從自己的名字中取下一字,給足利改名為“尊氏”。 這次卻變成了後醍醐與足利尊氏之間產生了衝突。尊氏在領兵滅了北條殘黨後竟然自立門戶創設了室町幕府,後醍醐大怒,這次派了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新田義貞前去討伐叛徒,結果卻被尊氏殺得大敗,並再次廢了後醍醐的皇位,逼著他交出了三神器,改擁立北朝第二位天皇——光明天皇繼位。自此便進入了完全北朝時代。 然而後醍醐逃往吉野前卻耍了個詐。 “那三神器是假的,真正的三神器還在我手裡!天下還是南朝的!” 此時是延元元年(1336)。 而逃往吉野的南朝後醍醐天皇之子懷良親王在逃難過程中來到了長州(現山口縣),後來也就成了本文的主角——大室寅之佑的祖先。 吉田松陰的理念 山口縣(長州),這個面積只有6100平方公里的小縣,卻是個盛產政治要員的地方。尤其是大室寅之佑生活過的熊毛郡田布施町,這一個人口不足兩萬的小鎮上竟然一連出了兩位內閣總理大臣。岸信介、佐藤榮作,甚至連日本現任總理大臣安倍晉三——岸信介的外孫也是從山口縣被選出的。 明治天皇的秘密、盛產政治要員的秘密、南朝的秘密、靖國神社的秘密,這個小地方隱藏著多數明治維新的黑暗。 1336年南朝滅亡、正式進入完全北朝時代後,其餘黨無時無刻不在伺機光復南朝江山。這一伺,就伺了五百多年,長州藩主毛利家將大室皇族藏在田布施町也藏了五百多年。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大室寅之佑是南朝皇族這麼尊貴,為什麼在“弗洛貝奇照片”中他卻是以一個下級武士的身份出現呢?其實這大室皇族的身份是輕不得、重不得,若要推翻北朝天皇統治,必須要有用來代替的南朝後裔,這是沒錯的。但是如果大張旗鼓地將大室家好吃好喝地供起來,一旦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私藏前朝逆賊的後裔,這是要造反麼?到時候恐怕不用等到幕末的長州征討,長州已被夷為平地了。因此對長州人來說,這大室皇族是一柄雙刃劍,對其只能採取“放養”的措施,但會派人暗中保護並指定專人培養、選擇合適的時機將他推上皇位。而肩負起這個重責的人,便是幕末時期長州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吉田松陰。 吉田松陰做為本次宮廷大戲的劇本撰寫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松陰本人是個不折不扣的擁有侵略思想的民族主義者,也就是極端的右翼分子,再說得難聽點,就是憤青。 其教育理念:若為天皇故,萬民皆可亡。但這個“天皇”是什麼皇呢?當然是南皇。所以說同樣都打著“尊皇”的旗號,在北皇統治下的“完全北朝時代”,若尊的是北皇,那便是忠臣;若尊的是南皇,那就是反賊。 松陰老師是聖人嗎?好像不是。因為行動太過激、思想太右傾,甚至連他的學生們都時常被他那癲狂的樣子嚇得不知所措,“老師,冷靜!”可是進入暴走模式的松陰哪裡冷靜得下來,最後竟然鬧到跟學生絕交的地步。因偷渡失敗、策劃恐怖活動等,他一生都在被捕→坐牢→釋放中不斷循環。剛剛被保釋出獄,馬上就去找到長州藩高層管理人員: “我要去暗殺間部詮勝(幕府老中),請給我提供武器!” 長州藩高層著實被嚇得不輕。於是該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剛剛獲得假釋的松陰再次被送回監獄,就這樣前前後後共坐了5次大牢。 他在獄中給友人的信中是這樣寫的: “須富國強兵,開拓蝦夷(北海道)、奪取滿州,合併朝鮮、台灣,爾後打擊美國、削弱歐洲實力。” 松陰的戰略方針便成了日本今後的侵略方向。 這樣的人教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學生呢? 他的松下村塾是一個孕育右翼的溫床,用句大白話來概括:松陰老師就是本拉登,松下村塾就是基地組織。 久坂玄瑞、高杉晉作、吉田稔磨、入江九一、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前原一誠、品川彌二郎、山田顯義、野村靖、正木退藏、松浦松洞、增野德民、桂小五郎。每一位都是為維新作出巨大貢獻的響噹噹的大人物(同時也是恐怖分子)。 這些人中除了在各種事變中死去的幾位之外,初代大學校長、參議、內務卿、司法大臣、內務大臣2名、連總理大臣都出了2位,山口縣出身的8位首相中有1/4是松陰的學生。可以說,松下村塾是個創造奇蹟的私塾。 然而他並沒有活著看到自己的思想方針被貫徹執行,便在“安政的大獄”中落下了自己人生29年的帷幕。 按照正史的說法,“安政的大獄”中他本是受到牽連入獄,但在取保候審時竟然主動坦白自己要暗殺老中,結果被判了斬首之刑。這敘述得非常不自然。有一些人認為,松陰老師為人誠實,不願撒謊。但吉田松陰何等人物,大業尚未完成,為何要白白送死?這恐怕是幕府已得知松陰妄圖復興南朝的恐怖計劃,隨便找了個理由將他逮捕、斬首而已。而鬆陰本人以自己的死使自己的形像在學生們的心中昇華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使他的理念永存於松下村塾學生們的心中。 而事實證明,這個推論是比較靠譜的。 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桂太郎、寺內正毅、田中義一、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晉三。這些從山口縣走出的日本首相,無一不是主張侵略的右翼分子。為什麼山口出身的日本人從維新後到投降為止不斷進行侵略行為,這都要歸功於松陰老師教得好,維新後他的弟子們都成了國家棟樑,他的思想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即使是最近的一位首相安倍晉三,也是秉承著松陰老師教誨,他在任期間中日、日韓關係前所未有的緊張。 人雖已死,但歷史的舞台仍然在上演松陰撰寫的劇本。 幕末的政治背景 大室寅之佑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的。松陰死後,他跟著松陰的母親學習帝王學、政治學,而弗洛貝奇博士※則是負責向他普及英語以及西洋文明,從小就讓他接受西洋文化熏陶。 (注:因弗洛貝奇博士所在的長崎與麻鄉相距較遠,向寅之佑傳授西洋文化的外國人到底是不是他本人有待考證,此處僅為傳言的一種) 南朝皇族後裔是長州的機密,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內情。而負責保護大室家安全的任務,就落到了住在寅之佑鄰村的下級武士伊藤俊輔(博文)的身上。 在文久三年(1863)至元治元年(1864)之間,伊藤俊輔幾乎每天看望住在麻鄉的寅之佑,積極與未來的天皇交流、加深感情,為自己今後的仕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期間寅之佑加入了被稱作第二奇兵隊的力士隊,隊長便是伊藤俊輔。 “力士”也就是相撲選手,寅之佑從小就接受了強體力鍛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和明治天皇玩摔跤的人能被他從土俵中扔出去的問題。而熊毛郡田布施町的老一輩知情者,直到現在還將明治天皇稱作“奇兵隊天皇”。 以文久三年(1863)八月十八日的政變為契機,寅之佑登上歷史舞台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這“八月十八日的政變”的主導人,竟然就是孝明天皇和中川宮朝彥親王。既然是天皇親自主導,將事件定義為“政變”略顯用詞不當。但此時朝中是長州派掌權,以三條實美為首的公卿架空了孝明天皇的權力,甚至偽造天皇敕書、假傳聖旨,以極其強硬的手段將孝明變成了自己手中的傀儡。不僅如此,三條等過激分子還策劃利用“大和行幸”將孝明天皇從御所中帶出,然後在京都放火使其無法返回,再挾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兵討幕。這些人打的是這種膽大包天的主意。 事情卻沒有按照三條等人預想的方向發展。八月十八日凌晨,在中川宮朝彥親王、京都守護職、京都所司代、近衛忠熙等人的齊心協力之下一舉將朝中長州派勢力剷除,並流放了三條實美、三條西季知、澤宣嘉、東久世通禧、四條隆歌、錦小路賴德、壬生基修七位公家,解除了長州藩的御門守衛權。 七卿落馬逃離京都,所逃往的地點便是長州熊毛郡田布施町。 於是在田布施町,七卿與寅之佑便正式見面了。在那個時代還無法進行DNA鑑定,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只有族譜,也就是說,族譜就是“身份證”。可以想像寅之佑拿出了自己的族譜,三條實美等人在確認無誤之後,向寅之佑表明了自己堅決擁護南朝天下的決心,並承諾幫助光復南朝江山。 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除掉三個人。德川家茂、孝明天皇、睦仁親王。 從明治維新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的終結,將近八十年的時間裡,日本政府禁止了針對孝明天皇的一切研究、討論,並封殺了多數相關學術論文、史料等,因此孝明也被後人稱為“被封印的天皇”。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有人說孝明是全日本最大的憤青。孝明天皇以厭惡外國人(主要是洋人)而著稱,他一貫的原則便是鎖國攘夷。而他對外國人的厭惡,主要來源於身為“天皇”這種至高無尚的榮耀感。古代日本崇尚的是以上為清,以下為濁,越是下面的東西就越污穢,因此嬪妃們在給天皇穿鞋襪的時候是要戴上手套的。她們從宮外回來的時候也要徹底清潔身體每一個角落,以免把外面的濁氣帶進神聖的宮內。 “天皇”,顧名思義,是高高在上的天帝,而洋人(外來的人)都屬於“下界”,孝明天皇對洋人的極度厭惡,多少與他與生俱來的清高性格有關。 自德川家康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出台以來,規定天皇的主要任務就是看看書、做做學問,其他方面比如政治的事情有幕府打理,天皇和朝廷就不必費心了。所以一直以來都是朝廷看著幕府的臉色過日子,但到了幕末,幕府在經過了“櫻田門外之變”後權威失墜,朝廷勢力抬頭。風水輪流轉,這回換成幕府小心翼翼地揣摩朝廷的臉色了。而孝明更是積極介入政治,在位期間下達了攘夷敕命,並以鎖國攘夷為條件將自己的異母妹和宮嫁給了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期望藉由“公武合體”與幕府齊心合力展開攘夷運動。然而在經過了“薩英戰爭”、“下關戰爭”之後,薩摩、長州、土佐等藩深切地認識到,鎖國已經是行不通了,不開國,不吸取外國列強的先進思想和技術,日本永遠也擺脫不了現狀,甚至最壞的情況還有可能淪為外國的殖民地。 但是孝明的態度十分強硬,他自始至終都斷然拒絕開國,而且從未考慮過“倒幕”這種荒謬絕倫的事情,當然,也不允許別人去進行倒幕。可以說,有孝明在就絕不會出現明治維新。可是這對於希望開國的外國勢力、薩、長這些迫切想要推翻德川幕府的人來說,孝明簡直就太礙事了。他們認為:孝明既不開國也不倒幕,還放逐、幽禁了尊皇倒幕重臣,跟著他什麼都得不到。於是通向維新之路的最後一道障礙,竟然就變成了天皇本身。 元治元年(1864),家茂雖是堅定開國派,但在經過孝明多次催促之下也終於決定暫時服軟,於一月再次上洛面聖,提交了橫濱鎖港的嘆願書。橫濱、箱館、長崎三港齊鎖是非現實的,因此家茂做出了最大讓步,以暫時封鎖橫濱港的決定向孝明交了一張還算讓他滿意的考卷,並向當地派遣了使節通知在駐外國大使。 家茂的這個舉動就激怒了英國人,也激怒了薩摩人。於是在慶應二年一月的“薩長同盟”正式締結後,針對家茂、孝明的暗殺行動便正式開始實行了。
↑孝明天皇 薩長同盟的真相 “薩長同盟”的締結直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滅亡。而促成這具有重大意義的同盟的人,按照通說是土佐的坂本龍馬。 在當時,薩摩藩和長州藩都是各自擁有強大勢力的雄藩,薩摩推行公武合體、勤皇佐幕,長州信奉的則是南朝理論松陰思想,立場上兩藩處於對立狀態。再加上“八月十八日的政變”之時,薩摩藩和會津藩在御門前聯手逼退長州,元治元年(1864)七月十九日,燒掉京都市內2/3的“禁門之變”中,還是薩摩的西鄉隆盛與擔任京都守護職的會津藩主鬆平容保及諸藩聯成一線,將舉兵造反的長州反動派一舉殲滅。經過這兩個大事件後,長州與薩摩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他們將薩摩和會津並稱為“薩賊會姦”,把這四個字寫在鞋底上天天踩來踩去。 “薩”在前,“會”在後,這說明薩摩比會津更加可惡。這樣的兩個大仇家,他們之間的矛盾要如何化解?當時連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這樣的英傑都想不出解決的辦法,坂本龍馬一個脫藩的浪人竟然想出來了。 一連串事件過後幕府權威雖由天上墜到地下,但將軍手中仍然緊握著日本1/4的領土,統治著全國260多個大名,幕府仍然是日本實質上的支配者。長州藩初代藩主毛利輝元在關原合戰之後被德川家康陰了一道,被命令減封、蜇居,因此長州人跟德川幕府又是宿敵,他們打的是個羅圈架。但光憑一個失勢的長州藩想要推翻幕府比登天還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其跟薩摩這種雄藩強強聯手,再加上外國勢力(共濟會)的暗躍,才能將這種不可能完成的大業變為可能。 但是這個構想真的是坂本龍馬想出來的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格洛佛曾說過的話: “我為日本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摧毀了擋在薩、長和帕庫斯(英國公使)中間的障礙。這是我最大的功績。” 日本人眼中的“不可能”,外國人看來卻沒什麼不可能,也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清。在格洛佛眼中日本諸藩的恩怨都是日本人自己的問題,他沒有興趣介入這種紛爭,只知道為達目的應該互相利用,這做為一個在日本靠賣武器狠賺了幾百萬美刀的格洛佛來說,是再合理不過的商業理念。 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薩長同盟”基於格洛佛的建言,龍馬只不過是負責跑腿,將格洛佛的指令忠實傳達下去而已。 雖然站在格洛佛背後的是Rothschild家族,但他說“你們合體吧!”薩、長就會乖乖聽話說道“好吧我同意”嗎?僅僅因為長州需要武器、薩摩需要大米,雙方擁有對方沒有的東西,他們就能夠摒棄前嫌嗎?這也是正史中一個很不自然的地方。這件事上我們需要深挖歷史,如果沒有讓雙方都認可、接受的共同利益,跟仇敵合作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前面提到薩摩推行的是公武合體、勤皇佐幕,長州信奉的則是南朝理論、松陰思想,看起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二者之間的思想卻有共通的地方— —“勤皇、南朝”。 薩摩藩的西鄉隆盛,其實是南朝後醍醐天皇的大忠臣——熊本菊池一族的後人。西鄉的家族是菊池氏的支族,代代以“隆”字為名。他本人在流放奄美大島時的變名便是“菊池源吾”,這說明他本人清楚自己的祖上是出自哪裡。因此對於西鄉來說,“勤皇”勤的是南皇,日本皇族的正統應該是南朝。這一點就與企圖光復南朝江山的長州人不謀而合,也是促成同盟的根本原因。而明治天皇在後期與西鄉隆盛的親暱也說明他知道西鄉是南朝忠臣後裔,菊池家效忠南朝直至最後一刻,西鄉作為其子孫而得到明治天皇的特別關注也是情理中事。 然後在同盟締結後的慶應二年七月,也就是第二次長州征討——四境戰爭爆發的緊要關頭,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在大阪城“病逝”了。 歷史上關於孝明天皇的暗殺事件基本已是公開的秘密,但是對於家茂的死卻是口徑一致:病逝。 讓我們先來看看家茂的死亡時間。此時正值四境戰爭中的最後一役,也是最為激烈、硝煙瀰漫的小倉口戰役。守護小倉口的是對幕府忠誠度極高的小倉藩,並以肥後、柳河、久留米等九州聯合藩軍為後方支援進行了布陣;長州方面則是由高杉晉作親自領兵,並安排了參謀三好軍太郎、軍監山縣狂介(有朋)等軍事奇才。 雖然在四境戰爭的前三場戰役中幕軍敗得慘不忍睹,但是雙方都清楚地認識到這最後一戰至關重要,孝明天皇在這最後的戰役中給前往征討的一橋慶喜下達了賊軍征討元帥的最高禮節——節刀,這授節刀的儀式代表了孝明天皇聲援幕府、剷除長州反賊的堅定決心,也相當於給士氣殘存無幾的幕府軍打了一針興奮劑。 長州軍迫切想要攻下小倉城,可守在小倉城3公里外的小山後方布陣的,是被稱為“九州最強”的肥後藩的精兵強將。肥後藩擁有的8門大砲中,有4門是被譽為最強武器的阿姆斯特朗連髮型大砲,而且步兵手中的武器也與長州一樣,都是當時最新式的步槍。 在肥後藩軍驚人的戰鬥力下,長州軍寸步難行,倒下一批又一批的衝鋒隊員。長州部隊投入小倉口的藩軍總數才八百,可在這場戰鬥中就死了114名,超過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但肥後軍也陷入苦戰狀態,預備的2500發砲彈全部發射殆盡,陷入了不得不派人回國填補彈藥的窘境。 然而正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七月二十日前線傳來了對長州而言天大的喜訊:將軍家茂崩逝了。 對幕軍而言,家茂的訃報實在是傳得太不是時候了,本來就士氣低下的幕軍立刻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樣蔫得不像樣子,總帥小笠原長行一聽到這個消息心想大事不妙,趕忙乘坐軍艦富士山丸脫離陣營偷偷逃回大阪去了。 便都以將軍駕崩為由,以九州各藩為首紛紛撤兵,各自返回本領地去了。此次幕府為掃平長州共集結了36藩15萬大軍,現只剩下部分藩領被長州攻占的小倉藩,仍然沖在前線與長州軍進行著頑強對峙。 但孤軍奮戰的小倉藩哪裡是凶悍的長州藩的對手,八月一日,小倉年輕的藩主深感已無力繼續戰鬥對抗長州,便將藩府移至香春,並在小倉城放火,自己逃到肥後藩領地,為長州征討戰畫下了不完美的休止符。 “倒幕最大功臣” 在“薩長同盟”締結前四個月,西鄉與另外一個人進行了秘密會談。 勝海舟。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張照片,如果照片上的“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桂小五郎、伊藤博文”都是本人,那麼他們在慶應元年(1865)雙方達成基本共識的情況下,就極有可能站在同一個場所拍攝照片留作紀念,表明雙方的決心。 有的人也許會發出疑問:這照片中唯一一個幕臣——勝海舟是怎麼回事?他身為幕臣和這麼多志士站在一起拍照不突兀嗎?他在這場大戲中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其實這勝老師可以說是“打入幕府內部的特務”。 有的人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勝海舟不是幕臣嗎?他不是佐幕派嗎?他不是為了幕府盡心盡力做出很多貢獻嗎?樓主想說的是我們永遠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束縛,有些事情我們可以忽略經過,直接去看結果。讓我們追逐勝老師的足跡,看看他這一生都為幕府做了些什麼。 元治元年,勝海舟任塾長的神戶海軍操練所由於聚集大量倒幕志士而被幕府盯上,成立不到一年便被下令關閉,他本人被命令免職蜇居;第一次長州征討的前二個月,勝海舟密會西鄉隆盛,而西鄉在與勝海舟密談後徹底改變了薩摩藩的公武合體路線,改為尊皇倒幕路線,並在第一次長州征討時力保長州不遭滅頂之災,跑前跑後做了不少和解工作;“江戶無血開城”前,明治新政府發出了讓海軍副總裁榎本武揚上繳艦隊、武器、士兵的命令,但此時針對德川家和舊幕府軍的處分還是個未知數,一言不和便將開戰,怎可輕易上繳兵器?榎本率艦隊逃離江戶,是勝海舟一路追到房州館山,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榎本武揚,將富士山丸、朝陽丸、觀光丸、翔鶴丸、飛龍丸及艦上全部士官上繳新政府,成功在東北戰爭開戰前便削弱了舊幕府軍的軍事力量。 轉戰奧羽越列藩同盟戰場之際,仙台、米澤、會津派出的使者密訪榎本武揚,向他提出了支援請求。然而這時勝海舟搶先一步,不斷向榎本灌輸“會津看似忠臣但實則誤國誤民,幕府落到如此地步都是會津所害。東北諸藩毫無勝算,一味反抗只能加重'朝敵'的罪名,給續存德川家名一事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之類的觀念。榎本聽信了勝海舟的近乎於“饞言”的勸告,便放棄了與東北諸藩聯手禦敵的想法,對於諸藩密使的救援請求也是諸多推搪。秋季,正值奧羽越陣地的戰事進行到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此時正是爭分奪秒、急需外援出手相助的緊要關頭,東北諸藩密使七月便已向榎本求助,而榎本八月二十日才率艦隊北上支援,九月中旬才抵達仙台灣。但這時會津近乎落城、盟主米澤藩、仙台藩先後降伏,奧羽越列藩同盟已呈崩壞狀態。榎本艦隊雖最終前往東北進行支援,但卻因錯過了最佳營救時機,失去了登場的機會。而這一切都是有勝老師在背後諸多阻撓,才使擁有製海權的榎本艦隊未能及時趕往戰場,結果提前招致了東北諸藩的慘敗。 勝老師這一連串的重拳出擊打得人頭昏眼花,他打的是佐幕的旗號,幹的卻是倒幕的勾當。與其說他是“幕臣”,不如說他是倒“幕”最大功“臣”。有人說勝老師先知先覺,早已預料到幕府氣數已盡,因此提前做好了兩手準備。可是勝老師真有這麼神嗎?如果他是陰謀的參與者之一呢?正因為他提前知道整個計劃,所以可以準確把握事態發展,這樣的推測說不通嗎?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那勝老師和南朝有關係嗎?答案是有的。 幕府在第二次長州征討中大敗後,勝海舟結束了近兩年的閉門蜇居,為進行停戰交涉而被幕府派至長州議和。這“和”是怎麼議的呢?勝海舟在他的《冰川清話》裡是這樣敘述的: “事情進展順利,我也終於能夠卸下肩上重擔。作為此行的紀念,我將隨身攜帶的短刀供奉在了嚴島神社之內。這短刀乃是護良親王曾使用過的御刀,日後為防我有不測,還是將此寶刀供奉在安全的場所才可放心。” 勝老師以上的發言便可看出此人有南朝崇拜傾向。這護良親王是南朝後醍醐天皇的後人,他隨身攜帶南朝親王的短刀就已經是嚴重問題,而且還將它供奉在廣島的嚴島神社,這不像是為議和而採取的行動,反倒像是證明自己與長州派之間友好像徵的宣誓儀式。 更有問題的還在後面。 慶應二年(1866)七月十五日前後,也就是四境戰爭的白熱化階段,大阪城中的將軍家茂因感冒臥床休息,身邊只有一個擔任禦小姓番頭的蜷川相模守伺候。這時來了個醫生,說自己是由宮中派來給將軍診治病情。孝明天皇是家茂的大舅子,主張公武合體、幕府治國,兩人可說是一蓮託生、互相信賴的關係,因此家茂以為派醫生前來是孝明天皇對自己的關懷,便絲毫未曾懷疑此人的來歷,經診脈後喝下了此人調合的藥劑,結果三、四日後便不治身亡。 家茂是在極度痛苦中去世的,臨死前差點抓斷了蜷川相模守的手腕。離奇的是家茂胸口、面部出現數處紫斑,顯然不是正史中所說的因腳氣病、糖尿病或是風濕病而死的症狀,倒更像是毒發而亡。而這“宮中派來的醫師”,竟然連名字都沒能弄清楚。 ——《日本人與明治百年》月刊四三/一一收錄 關於這一點,大阪城定番(城代家老次席)渡邊丹後守的嫡子——宮崎鐵雄的證言是: “宮中派來的醫師”是長州藩士品川彌二郎帶來的。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便可推定家茂是在薩長同盟後的第一個犧牲品。而且將家茂的遺體運回江戶時,老中不讓和宮見家茂的遺容(史料中沒有提到是哪位老中,因此不能斷定老中是否也參與將軍暗殺),據說就是因為怕和宮發現家茂死亡的真相。 而指揮搬送家茂遺體的,便是勝海舟勝老師。勝老師難道沒看到家茂的遺容麼?他不知道家茂是怎麼死的嗎? 勝老師結束閉門蜇居、做回幕臣身份的第二個月將軍暴亡,這還不算完,勝老師重返幕閣的第七個月,孝明天皇也駕崩了。這不禁讓人疑慮重重:勝老師您到底是回來做什麼的? 孝明天皇暗殺事件 除掉了家茂,這回就該收拾孝明了。 孝明天皇的死在正史上當然是以“病死”作為結論。樓主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到底是以什麼為根據,至今仍然一口咬定孝明是“病死”呢?難道就憑那宮內省編造的不靠譜的《孝明天皇紀》?關於這一點一些老濕指出,第一,孝明天皇並無多少實權,殺不殺他起不到決定作用;第二,孝明的死對幕府也有好處,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說幕府沒有動機;第三,岩倉具視在聽說孝明駕崩後曾給他人寫信,說自己對此事的看法是“仰天驚愕”,並悲嘆“天要亡我皇國!”這樣一個早年跟隨在孝明身邊的忠臣,怎麼可能會是暗殺主君的陰謀策劃人? 樓主真心對這種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的說法感到憤怒和悲哀。這些老濕到底還有沒有良知?到底是不是幕後有人主使,才會發出以上混淆是非的言論的?樓主必須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將這些不負責任的言論一一駁倒。第一,明治天皇體制之前,天皇確實沒有實權,即便是積極介入政治的孝明天皇,也不得不接二連三地面臨著接受群臣批鬥的窘境。但是日本的象徵是天皇,天皇=神,想要向全國260多個諸侯發號施令,必須要有天皇的支持。也就是說,天皇雖是擺設,但卻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正因為孝明天皇親下禦斷,長州才成為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國敵”,幕府才能兩次集結三十六藩十五萬大軍前往征討;戌辰戰爭中也是如此,正因為新政府軍中出現了代表天皇的御錦旗,所以新政府軍是“官軍”,舊幕府軍變成了“賊軍”。 第二,孝明天皇的駕崩,幕府絕對得不到任何好處。恰恰相反,幕府在第二次徵長中大敗後,幕威墜落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全國各地狂掀倒幕風潮。在這家茂離奇去世的非常時期,公武合體已經被砍掉了一條大腿,若是再失去了堅決支持幕府管理的孝明天皇,公武合體完全崩壞、幕府統治時代基本可以宣告終結。事實上孝明駕崩之後不到半月,不到十五歲的睦仁親王繼位,三個月後岩倉具視返朝、七個月後“大政奉還”、“王政復古”,戌辰戰爭勃發,然後在毫無干勁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領導下,德川幕府順利被推翻,而後成立了明治新政府政權。 第三,岩倉具視與吉田松陰雖同為本場大戲的劇本編撰人,但松陰英年早逝,只留下了一部完整的劇本供自己的門生參考研究。岩倉與松陰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既能自導、也能自演。岩倉雖留下“仰天驚愕”、“天要亡我皇國”之類的書信,但不能排除他為了洗清自己嫌疑而故意留下虛假史料的可能。而且孝明雖崩逝,其子睦仁卻可以子承父業,何來“天要亡我皇國”之說?依樓主看這反倒暴露了岩倉親自策劃陰謀的事實,因為他知道北朝江山到此即將終結,接下來便是南朝的天下了,所以是“亡我皇國”。既然岩倉的信可以算是證據,那我們同樣也可以拿出其他的證據來進行反駁。曾任幕府小姓番頭的蜷川相模守的子孫蜷川新氏,留下了以下的證言: “原本是實業家、後擔任維新史料編纂委員的植村澄三郎曾經對我說過:'孝明天皇被暗殺那件事是真的,是岩倉(具視)做的,而且先後嘗試了二次。”(鹿島升《日本侵略與興亡史》新民國社) 岩倉在聽聞孝明的死訊後表現出的震驚、痛苦賺足了台下觀眾的眼淚,不禁讓人為其忠誠感動萬分。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忠臣,卻曾經二次嘗試暗殺孝明,事後還裝得若無其事,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演技之高超,幕末影帝非岩倉具視莫屬。 綜上所述,雖非孝明的本意,但正因為他的死才促成了大政奉還及以後的一系列政變,他的大忠臣鬆平容保才會被陷害為“國賊”而被諸藩追討,德川幕府也正式結束了265年的封建武家統治。 關於孝明的死,目前流傳著兩種版本。第一種也是最有力的一種,便是“毒殺說”。 昭和十五年(1940)7月,日本醫史學會關西支部京都婦產科醫、醫史學者佐伯理一郎曾以“岩倉具視唆使其妹崛河紀子將孝明毒殺”為題發表了論文。因此時關於孝明的一切仍然屬於禁忌,論文一出立刻便被軍部封殺。戰敗後,軍部失去了言論管制的權利,被封印的孝明天皇也再次被搬上檯面,以祢津正志為首的學者針對其死因再次展開了詳細的論證。 戰後率先提出孝明天皇毒殺說的祢津氏,其考證的靈感來源於我國古典文學巨著《金瓶梅》。 (潘金蓮毒殺武大郎?)當看到書中某人因砒霜毒發身亡的描寫後,祢津氏靈光一閃,覺得此人與孝明天皇的死狀別無二致(到底是不是武大郎??)。 正史上,孝明天皇是死於“天花”。這個說法被宮內省、文部省一直沿用至今,公然將它當作“事實”來給民眾洗腦,日本沒有任何一部文獻上有關於毒殺、刺殺之類的記載。歷史上孝明天皇就是“病逝”。 但樓主一直不厭其煩地給大家灌輸一個觀念:日本政府公然拿到檯面上的說法=撒謊。孝明天皇的死因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孝明從病發到駕崩期間的詳情。 慶應二年(1866)十二月十~十三日,因外出觀看歌舞而受風寒,夜沐浴後出現感冒、厭食症狀;十四日太醫集體會診後確診為天花;十五、十六日兩天是危險期;十七日開始出現好轉、恢復食慾;十八~二十二日進入水痘期,病情出現明顯好轉,食慾大振、排便正常;二十三~二十四日下午進入膿胞期,病情出現極為明顯的好轉。但當日夜竟然急轉直下,高燒、嘔吐、下痢,二十五日崩逝,死前痛苦難忍,面部出現數塊紫斑”。(與家茂症狀相同) 而宮內省編的《孝明天皇紀》在昭和四十二年(1967)初次公刊時,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十二日~十五日之間的記載全部被抹去,直接跳到了十六日,而且最關鍵的二十四日當夜,關於孝明病情急轉直下的御醫報告竟然被如數刪去。銷毀證據的味道十分濃厚。 將孝明之死定義為毒殺的決定性證據,是幾個證人所留下的日記裡的證言。而戰前唯一一份證實孝明是死於毒殺的文獻,竟然就是英外交官薩道義的《一外交官眼中的明治維新》。書中是這樣說的: “他們(日本商人)向我告知了天皇駕崩的重大新聞,但那隻不過是日本政府面向公眾發表的內容而已。根據傳聞,天皇陛下駕崩的原因是天花。但數年後,一深知內幕的日本人向我說明了詳情,天皇陛下真正的死因是毒殺。 因為天皇陛下過於固執,面對外國人一步也不肯退讓,因此才加速了幕府的滅亡。對於一些急於將宮廷與西洋勢力相結合的人來說,這樣一個反對開國的保守天皇除了障礙以外什麼都不是,因此他才會慘遭那些人的毒手。 為了避免內戰,將貴人毒殺是東洋諸國的一種常見手段。比如說前將軍(家茂)就是被一橋(慶喜)所毒殺。 (※注:這一段也有文獻翻譯成“為了一橋而將其毒殺”)這件事在當時流傳得比較廣泛。 ” 薩道義在自己的書中將自己和英國勢力洗得清清白白、摘得乾乾淨淨。意思就是說,這兩個暗殺事件是你們日本人自己搞出的內亂,和我們大英帝國毫無關係。 第二份,也是最有力的一份證據是孝明天皇的主治醫——伊良子光順的日記。伊良子氏在日記中明確指出:“孝明天皇的死因是急性毒素引起的中毒。”其曾孫伊良子光孝在昭和五十年(1975)間,將伊良子光順日記中的一部分公開發表在《滋賀縣醫師會報》中,並改名為《天脈拝診日記》,歷時兩年在會報中進行了刊登、解讀。伊良子光孝氏分析道:我站在一名醫生的角度來看,這篇手記裡面記載的病情明顯是砒霜系急性中毒症狀。 (亞砒酸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就算是因天花而死,也不會發生在基本全癒階段突然出現病情惡化的異常情況。 光孝氏還指出,當時的京都並未流行天花,而宮內更是與外界隔離,基本不可能從外部帶進病毒。而且,御所內人員眾多,為什麼只有孝明一人染上天花?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有人故意將病毒帶進宮內傳染孝明。 然而也有學者對此提出反對意見,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日本近代史研究學者、名城大學名譽教授原口清。 原口氏本是早期提出孝明毒殺論的學者之一,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突然改口推翻自己的原學說,提出了孝明是死於天花引起的“惡性紫斑出血性狼瘡”。而在這之後多數曾主張毒殺論的學者紛紛改口,力挺原口的“狼瘡說”,不禁讓人浮想聯翻: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惡性紫斑出血性狼瘡”之說真的靠譜嗎?前面已經提到,公開的《孝明天皇紀》中被刪去了四天的發病記錄,尤其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夜,孝明駕崩前的病情惡化過程也被刪去。現在讓我們結合其他資料裡孝明天皇的症狀,再根據醫學書上關於砒霜中毒症狀的記載,進行一次綜合的對比。 以下引自石井孝氏《幕末苦命的人們》。 醫書記載的砒霜中毒症狀:霍亂般激烈的嘔吐、下痢; 孝明天皇的症狀:入夜嘔吐、下痢頻繁、厭食,情況不容樂觀;(『中山忠能日記』) 醫書記載的砒霜中毒症狀:胃腸激痛,腹部灼痛、抽搐; 孝明天皇的症狀:胸痛、輾轉翻滾、痛苦不堪;(『湛海日記』)、(『天脈拝診日記』) 醫書記載的砒霜中毒症狀:胃腸及其他粘膜出血; 孝明天皇的症狀:七竅流血;(『中山忠能日記』) 醫書記載的砒霜中毒症狀:口內乾燥、乾渴、咽喉痛; 孝明天皇的症狀:多痰;(『伊良子光順日記』)、(『野宮定功日記』) 醫書記載的砒霜中毒症狀:血壓、體溫下降、脈搏微弱不整、頻率快;孝明天皇的症狀:脈搏微弱、四肢冰冷;(『野宮定功日記』)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出,孝明的症狀與砒霜中毒症狀完全相同。原口氏雖然在自己的書中力證孝明的死因是“惡性紫斑出血性狼瘡”,並指出這種疾患有時會與砒霜中毒出現相同的症狀,因此孝明是死於疾病。這個說法是真的嗎?的確是真的,不過發生的概率是多少呢?現代醫學已經證實,它與中毒症狀相同的概率只有1%,也就是說,孝明天皇1%的可能性是死於惡性狼瘡,99%的可能性是死於砒霜中毒。原口氏再一次自己推翻了自己的學說。 孝明天皇的死已是勿庸置疑的謀殺事件,問題就在於如何殺的、兇手是誰。 因當時宮廷制度,進入孝明口中的任何食物、飲料都要經過宮中女官(嬪妃)的手送去,因此只要孝明是中毒,其犯罪嫌疑人便可鎖定為御所的女官。那麼可能實施犯罪的女官都有誰呢? 女官典侍堀河紀子:岩倉具視的妹妹,曾為孝明天皇生育過兩女但均夭折。堀河在宮中勢力、影響力強大,與另一名女官典侍高野房子接觸甚密。文久二年與哥哥岩倉具視一起被趕出御所,前往京都下京區的新邸居住。 女官典侍高野房子:后宮內出名的過激尊攘派女官,在禁門之變事件被流放出御所,雖已辭官隱居,但仍在宮中留有龐大勢力。 女官典侍中禦門良子:岩倉具視的侄女,其父是參與了“二十二公卿列參事件”的過激尊攘派中禦門經之。 女官名古屋局:長州藩士之女,事發後行踪不明。 以上四名女官之中有兩名是岩倉具視的親戚,兩名處於蜇居狀態,兩名可以自由行動,中禦門良子是事發當時行踪不明,最後一位也是最可疑的名古屋局,則是事發之後行踪不明。 除了女官之外還有一個人有下手機會,那就是孝明天皇的近侍岩倉具定——岩倉具視16歲的兒子。
上為弗洛貝奇照片中的岩倉具定,已確認為本人無疑。 這些犯罪嫌疑人基本都與岩倉具視有直接關係,而岩倉本人也是孝明駕崩後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因此案發當時岩倉雖不在現場,但絕不可以將其從嫌疑人名單中排除。 孝明天皇是死於毒殺,這一點是通過醫學檢證得出的結果,但是至今仍有多數歷史學者無視相關史料、仍然固執地堅持孝明病逝論不肯改口,許多歷史文獻、教材等也都理所當然地將孝明之死歸結於“天花”,相比之下像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在孝明死因的項目中委婉地提出毒殺之謎的說法,已經算是很有良心的了。 然而關於孝明的死因還流傳著另外一種版本,而且同樣有大量證據支持,那就是刺殺論。 法制史學的權威瀧川政次郎在書中是這樣介紹的: “孝明天皇是日本皇室史上的悲劇主人公。我從少年時代起便從數名京都華族(公卿)那裡聽說過毒殺的說法。從當時的情勢上來說,孝明天皇完全有可能是被謀殺的。 從文久年間便擔任閒院宮家侍醫的菅修次郎(原名菅之修的中國人),在慶應二年(1866)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半,突然被人從睡夢中叫醒,用一頂密封的轎子將他抬到了一間大宅之中。菅修次郎在黑暗中穿過了那長得驚人的走廊,也不知走了多久終於走到了客室。在房間中竟然躺著一位不到四十歲、總發(未剃髮)的貴人,側下腹部被利刃刺穿,已經是回天乏術的狀態。菅之修將此事寫成書信,並寄給了他的外甥李軍光(中國人)。 ” ——《新潮》二六/一〇收錄 著名歷史作家南原範夫的外祖父——土肥十一郎(春耕)曾經擔任過閒宮院侍醫醫一職,除了閒宮院家以外,公卿也是春耕需要服務的對象。孝明死亡的當晚,土肥氏被激烈的拍門聲驚醒,出門一看,是閒院宮家派來的急使,二話不說便要求自己坐上轎子,並被告知“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問”。落轎后土肥氏在長長的走廊中七轉八轉的竟然轉到了御所內的一間小屋,屋內躺著一位不到四十歲、總發的貴人,周圍坐了五、六個相熟的同行,還有一位相熟的公卿,大家皆是一臉蒼白。而躺著的那位貴人身上所穿的寢衣、蓋的被子都已被鮮血浸透,連呻吟都是有氣無力,不久便斷了氣。之後,春耕被告之“此事絕對不可外洩”,就被放了回來。 根據他手記裡的說法,“慶應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於御所給一位'貴人'進行屍體檢驗。下腹部被尖銳刃物刺穿,初判斷凶器應為槍,由斜下方向上刺入。” 土肥十一郎極其肯定地判斷這位“貴人”就是孝明天皇。而他的子孫在發現他的手記之後,留有這樣一段訪談記錄: “我不清楚為什麼關於孝明天皇的死,會有那麼廣泛的毒殺之說流傳至今,我不知道他們是基於哪些證據之上所得出的結論。但是由於一次偶然事件,使我覺得天皇並不是死於毒殺,而是刺殺。 (中略) 我中學時代的時候,曾經在老家找出外祖父留下的手記殘頁,由於全文用古語寫成,便請父親為我進行解讀。但是讀到孝明天皇的死因之時,父親臉色大變,對我說'這是驚天的大事,切記萬萬不可向他人提起! ’說完拿著殘頁便走了。之後不久,還沒等父親給我再次解讀,這篇手記便隨著一場大火被燒失,成為了灰燼。 ”—— 《孝明天皇暗殺的傍證》人物往來三三/七收錄 作家村雨退二郎,也曾對孝明離奇死亡一事發表過評論,據說他從曾經擔任御醫的山本正文的孫子那裡聽來了這樣一段秘話。 “其實毒殺是誤傳,真相是天皇在如廁之後洗手的時候,被人從下方用槍刺中,天皇被刺後倒在原地,但當時並未斷氣,而是沿著緣側一直爬到居室,所以緣側血跡斑斑。而山本正文趕到的時候,發現其他房間裡有一位二十五、六的女官隔著拉門偷偷觀察孝明天皇的樣子,發覺被人看到之後詭異地笑了笑,便離開此地不知行踪了。” 從以上三段描述可以看出,孝明天皇的死因是銳利刃物所致的失血過多。前兩位的證言驚人的一致,兩人都有提到的關鍵詞是“轎子、長長的走廊、不到四十歲的總發貴人、下腹部的刺傷”。而根據土肥氏的說法,當時屋內除了幾位同行(侍醫)以外,竟然還有幾名公卿。也就是說,朝廷中也有人秘密參與了行刺天皇的陰謀。 暗殺天皇,是個高難度技術活兒,這件事只能做一次,一旦失敗便沒有第二次的機會,行動必須要謹慎。在鹿島升的《明治維新的活祭品》中,將孝明天皇的死亡地點推定為岩倉具視的妹妹——堀河紀子的府邸中。但是因缺乏直接證據,行刺的地點究竟是堀河邸還是御所至今還是個謎,因此在這裡要打一個問號。 那麼膽大包天動手行刺孝明的殺手是誰呢? 如果凶器鎖定為槍(冷兵器的槍)的話,當時長州藩士廣澤真臣、山縣有朋是使槍高手,不過潛伏在京都一帶的桂小五郎也不能排除犯罪可能;而更為可疑的是當時稱病閉門不出的下級武士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長州出了名的暗殺高手,國學者塙次郎就是在文久二年(1862)十二月二十一日死在伊藤的刀下的。其終生愛好便是收藏各類名刀,其中最有名的一把是他死後家人整理遺物時在箱底發現的。經文化廳鑑定人鑑定,這把刀是伊藤專用殺人刀,通體沾滿人的脂肪,刀身已被脂肪中的鹽份染得烏黑。 就是這樣一個恐怖分子,在孝明天皇死亡前後的一段時間裡竟然因感冒臥病在床,而且一臥就臥了整整三個月。 (H7N9?)在醫療技術、防患意識極其落後的江戶時代,要是能因感冒大病三個月,那麼基本上這個人後來也不會被救活。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在裝病,利用“臥病在床”來製造自己的不在場證明。 一切準備就緒,終於要到下手的時候了。 在孝明暗殺事件中的“刺殺論”中也流傳著數個版本。但根據三位醫生的證言,最靠譜的還是“如廁行刺論”。 天皇原則上不可以親自動手做任何事。洗澡的時候要有女官伺候,上廁所的時候還是得有女官幫忙,而且最少需要三個。可以說天皇就是個透明人,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就在這一間長一米、寬半米左右的小廁所裡,一個負責脫兜襠布、一個負責手捧廁紙站在一邊、一個負責撩起衣服下擺;等到天皇方便過後,連擦拭工作都得由女官來做。如果趕上拉肚子,天皇還得被拉到隔壁的浴室去清洗乾淨,再被穿上兜襠布、重新整理好衣裝。而在這一切結束之前,天皇只能老老實實地呆在那裡,一動都不能動。 所以這就是行刺天皇的絕佳時機。 明治天皇鬧雙胞 孝明刺殺案中不僅有日本人、中國人的證言,甚至連韓國人都摻了一腳。朝鮮民族主義運動家安重根。 明治四十二年(1909)十月二十六日,在中國吉林省哈爾濱市,伊藤博文被不明人士襲擊,身中三彈死亡。伊藤當了半輩子殺手,自己最後竟也是死於暗殺,不禁讓人深感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這個實施暗殺的恐怖分子正是安重根。安重根在旅順關東督都府地方法院接受審判的時候,竟然當庭宣讀“斬姦狀”,並列舉了伊藤博文十五條罪狀,其中二條是謀害閔妃、謀害現任天皇的父君孝明天皇。 安重根的這份證言雖有為自己開脫之嫌,不可盡信,但也不能完全無視,因此是否完全屬實不能確定,在這裡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伊藤是如何下手殺孝明的呢? 天皇使用的廁所是兩層式的。跟中國舊式的旱廁差不多,下面是空的。上面一層是普通的蹲式廁所,正前方設有扶手可以使人保持平衡,正中央有個大洞,排出的污穢物都順著這個洞落到放在下層的大箱子裡,然後有專人將大箱子中的污穢物倒掉、洗淨。負責這項工作的是“非人”,也就是從事低賤、骯髒行業的百姓,也叫“賤民”。岩倉具視買通了這個非人,讓伊藤博文藏了進去。 要問為什麼非要在孝明天皇如廁的時候下手,其實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第一,廁所裡下手可以事先藏身並避人耳目;第二,只有如廁時才能露出某個部位。 毫不知情的孝明就在女官的陪同下來到了廁所。伊藤博文藏在下層看準時機,趁孝明方便完畢還未起身的時候一刀從肛門處貫穿至內臟,再反轉刀柄狠狠地剜了一通。這是一種十分殘忍的殺人方式,比直接將刃物從外部捅入身體要痛苦十倍。肛門處是人體中極為柔軟、脆弱的部位,被害者要承受徹心徹骨的疼痛,而且還不一定能夠即時斃命。但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只要不脫下孝明的兜襠布仔細查驗,光從外部是看不出傷口的。雖然真正實施起來難度極大,但對於出手快、狠、準的專業殺手伊藤博文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 守在門外的女官們將孝明抱到隔壁的浴室中仔細地清洗乾淨,重新為他穿戴整齊之後搬回了寢殿。 過了不久,孝明天皇因天花駕崩的消息傳遍宮中,睦仁親王在淚別父皇遺體後,由於當時並未看出異樣,便也接受了因病崩逝這個說法。 然而孝明天皇駕崩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可是朝廷在四天后,也就是二十九日才將此事昭告天下,這四天的緩衝時間耐人尋味。慶應三年(1867)一月九日,睦仁親王在未經過立太子禮的情況下直接登基,也就成了後來的明治天皇。 睦仁登基,大室寅之佑怎麼辦? 實際上這時大室寅之佑已秘密被接到京都長州藩邸待命。但是現階段睦仁還不能殺,他對寅之佑、對薩長岩倉等謀反勢力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登基大典上,新帝需要接受群臣的朝拜。見過睦仁的大有人在,新帝若與平時不同立刻就會露餡。
登基大典上的睦仁(正中央),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睦仁與寅之佑並不相似,氣場也完全不同。 至於為什麼不給睦仁立太子禮的機會,那是因為這個“明治天皇”遲早是要被換下來的,沒有必要再特意舉行個儀式多此一舉。 ,宮中竟開始不斷發生靈異事件,新帝睦仁更是升級成為了事件的直接受害人,連續數個晚上看見孝明滿身鮮血地出現在自己面前。雖是自己父皇,但鬼魂畢竟是鬼魂,睦仁被嚇得整夜整夜的睡不著覺,最後實在是沒有辦法,便請人在宮裡做了場法事。是否有效無從判明,不過從那之後睦仁可以正常就寢了。 家茂、孝明先後暴亡,公武合體至此已正式宣告解體。此時雖是倒幕的大好時機,不過對薩長岩倉勢力來說,最頭疼的是這個剛剛登基的睦仁明治天皇。 睦仁繼承了先皇那極度排外的攘夷思想,以閉關鎖國為己任,堅守驅逐外國人出境、保護日本神聖清靜的國土不受外來番邦蠻夷玷污的原則。造反派心急如焚地想要除掉睦仁、讓寅之佑登堂入室,但此時孝明剛剛駕崩,那詭異的死狀在他死去的三天后便在宮中被議論得沸沸揚揚,一時間毒殺說、刺殺說等傳言層出不窮,再加上孝明的鬼魂作祟讓宮中人人自危,孝明這一死,竟使得大內禁裡前所未有的熱鬧。正在這風口浪尖上,岩倉等人為了前次的暗殺事件和即將實施的暗殺事件而進行的封口工作也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機。對於一些貪財的公家,只需給他一筆銀子,再適當撂下幾句狠話便可輕輕鬆松讓他們閉緊嘴巴;而其他公家多以朝鮮人、中國人的後代為主,他們對天皇的忠誠和執著本來就不如真正的日本人,更何況這幫喪心病狂的恐怖份子連天皇都敢謀害,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是他們不敢做的?所以很多略知內情的公家紛紛保持沉默,選擇了明哲保身。 公武合體的崩壞一口氣加速了倒幕運動的進程。一些史學家在早年提出的"睦仁在登基前後便被謀害、調包"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實際上真正的睦仁在登基後至少存活了半年左右,他在這段時間裡降下的針對幕府處分的密旨,後來在三條家被發現了。孝明禦崩後至調換成功的這段時間裡,京都是存在著兩個"明治天皇"。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