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3/31 09:55:43瀏覽953|回應0|推薦13 | |
父親是農家子弟出身,二戰結束後,當時十九歲的他便離鄉背井到沖繩島,後來輾轉到台灣,又被派駐越南八年。越戰結束前他與最後一批撤退的美軍倉促搭上最後一班逃離西貢的班機。流離顛沛的前半生跨越三個戰爭,也分別在三個國家奮鬥掙扎。退休後他享受在青草地上揮桿,燈下搖筆桿的日子。 駐越期間,他目睹那個國家一步步淪亡的傷痛,以及最後驚心動魄的逃亡歷程,不僅成了他畢生難忘的回憶,也是他與兒孫們每每講故事時必定重覆的話題。 「很多事情,我不說出來,你們不知道啊。」 近日重溫美國作家瑪莉蓮羅賓遜的《遺愛基列》一書,故事為76 歲老牧師寫給6 歲兒子的一封告別長信,信中透露的急迫感與我老父的心情如出一徹:希望在有限的歲月裡,把這輩子最珍視、寶貴的人生經驗點點滴滴地傳承給後代子孫。 父親急於分享的每一段經歷夾帶著他的人生哲學; 而《遺愛基列》的故事背後也隱藏著另一個故事。這樣的人生哲學與故事背後的故事,不外乎就是我們俗稱的「世界觀」。
《遺愛基列》故事簡介 這封信以寫給兒子的回憶錄形式展開,約翰艾姆斯牧師回顧檢視自己的一生。家裡四代從曾祖父、祖父、父親到他自己都是牧師。年輕時結過婚,但是妻子難產死去,也一併帶走了剛出生的女兒。他孤身一直到67 歲,遇見了第二任年輕的妻子萊拉,晚年結婚後有一個6 歲的兒子。 成長於愛荷華的基列鎮,艾姆斯四代牧師家族經歷南北戰爭、廢奴運動、乾旱、瘟疫、經濟大蕭條及三次戰爭,一直到1956 年,歷經一百年的歷史變遷。 故事中的兩個主要衝突,一個存在於艾姆斯家族內部的信仰之爭:贊成解放黑奴的祖父在南北戰爭前涉入堪薩斯州多場暴亂,並積極投入戰爭,因此和反戰的兒子(艾姆斯牧師的父親)產生嫌隙,兩人為此爭吵不斷。祖父極力鼓吹教友上戰場,說有奴隸的地方不可能有和平。他說只有戰爭結束時和平才會降臨。 此外,長久隱藏於艾姆斯牧師內心深處的一個痛,是當年被摯友柏頓邀請為他的新生兒施行洗禮時,由於自己剛剛失去妻女,面對一個有著與他同名(傑克)的小嬰兒,無法感覺這個名字是被祝福的,因此只是走了一次形式,而沒有打從心底給予這個孩子真正的祝福。日後看到傑克不成材,到處惹是生非,浪蕩不羈,艾姆斯總是心虛:如果不是當初那個不踏實的祝福,傑克或許會走上不同的人生風景。 這封深情款款的告別信,雖然筆調帶著淡淡的無奈與憂傷,卻充滿了對造物主創造大自然神奇的讚嘆與禮敬,以及艾姆斯希望兒子能夠懷抱主愛,盡情享受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期盼。
書中象徵和隱喻 有心者不難發現這封信反覆出現光的意象:比如艾姆斯牧師回溯12 歲時陪著父親到堪薩斯州尋找祖父的墳墓,父子兩冒著在荒野中饑渴而死的危險,千辛萬苦搭火車、馬車加上步行千里,好不容易找到祖父的墓園。他寫道父親後來站在祖父墳前禱告,祈求主和祖父寬恕時,他形容當時一邊落日,一邊是剛升的月亮,在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就像是一個奇蹟。 「過了一會兒,我才發現那不是太陽而是滿月,夕陽西下之際,滿月正好緩緩升起,夕陽與明月各據地平線的一端,期間是一抹最絢麗、最奇異的光芒,而且似乎是一伸手就碰觸的到; 光芒彷彿是兩道平行的光線,往來於地平線的兩端,也宛若一條長長綁得整整齊齊的繩索,懸掛在地平線之間….太陽和明月在地平線兩端漂浮了一會兒,兩者都非常耀眼,讓人看不清楚。祖父的墳、父親和我端立於兩者之間,我當時年紀還小,不曉得地平線是什麼,只覺得這一切相當不可思議。」(p33) 另外幾處提到光線和兒子: 「那天下午的光線令我相當驚訝,我向來非常注重光線,但沒有人能夠充分領會光線之美。光線似乎帶有重量.....光線駐足你的肩頭,恍若小貓窩在你的大腿上,感覺親切而熟悉。」(p72) 「孩童的頭髮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恍若有時在朝露中看見的微小七彩光束,花朵的瓣片和孩童的皮膚上也泛著同樣的光芒。」(p73) 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離世,老牧師告訴兒子:「只因你活在世上,我就鍾愛著你。對目前的我而言,活著似乎是最不可思議之事,我即將邁向永生,可能就在煞那之間、眨眼之際。」(p.73) 面對生命起源與誕生的奇蹟,艾姆斯只有驚嘆!猶太裔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說:由於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不論何時,每一個嬰孩的誕生,都宛如另一個『第一人』來到世間。我們活著,每個人都像孩子般摸索,企圖回到原始的自我,而我們可能會體驗到生命真著有個源頭—在那裡,我們被創造的這個事實。」每一個生命的奧秘,都充滿了美好的祝福; 每一個光明的奧秘,也都強而有力的將我們召回生命的源頭:我們的源頭不是自己,而是來自至高者之處。
「眼有光使心喜樂。」死亡對老牧師而言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永生的開端; 他為即將脱去腐朽的身軀,換上年輕活力的不朽之軀而雀躍歡欣。
《遺愛基列》世界觀剖析
在基督教的世界觀中,對宇宙的創造、墮落、救贖與復原四環節裡重要的關鍵問題之一--人死後要去哪裡,也是一個六歲的孩子面對即將離去的父親,心中自然會產生的疑問。
艾姆斯有天晚上告訴兒子有朝一日一日他可能會離去時,兒子問:「去哪裡?」他說:「去良善的主所在的國度。」
身為牧師,艾姆斯曾經被許多人問及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他說,死亡就像回家。但是他也說,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是暫居的客旅,世上的家是暫時的,人最終要回到天家。
儘管對永生的觀念深信不疑,他仍不免有屬世的想法; 跟所有父母一樣,即使知道這世界充滿苦難,仍然期盼年幼的兒子在地上的日子長久平安。
「我知道相較於永生,世間一切不過是幻象,但世間卻因此變得更可愛。世間存有凡人之美,我真不敢相信人們踏入永生之後,竟會忘了肉體的奇妙; 肉體雖非永恆,但延續生命、年華老去,卻是最奇妙、最有意義的過程。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我相信每個人在凡間的旅程都是一篇有如《特洛伊》般的史詩,值得後人在街上傳頌。」(p77)
艾姆斯信仰的神,是一位不願見人受苦受難的神。在信中他回憶1918爆發的全球性大流感(西班牙流感事件)。當時美國剛介入戰爭,數千名士兵死於流感,而且這些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愛荷華州當地人)。信裡提到:這些死於流感的年輕人的父母跑來找艾姆斯牧師,問他主為什麼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真想反問他們,主該怎麼做,我們才會相信祂並不容許發生這種事?」艾姆斯安慰他們說,「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年輕人逃過了那些劫難,」大部分父母以為他的意思是,這樣孩子們就不必承受戰壕、毒氣瓦斯之苦,但他真正想說的是:「這樣他們就不必背負殺戮的罪孽。那真像是聖經中的劫難。完完全全如出一徹。」
100年後的今天,當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奪走近三千條人命,重創世界政治經濟體,人人自危之際,人們不免發出同樣的大哉問:愛人的主,為什麼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一位身處中國武漢重災區的牧師和我分享,疫情期間教會雖然因封城之故停止網下聚會,但是卻凝聚了弟兄姊妹們的感情與愛主之心:原本每週一小時的禱告會如今改為每天早上兩小時,參與人數有增無減; 而一週一次的主日崇拜如今改為一週七天,天天都有牧師透過視訊分享信息。封城之月,月下有光。因著這光,使得身陷苦難中的人,心中滿有平安; 因著這光,使得他們充滿了「即或不然」的信心,因著這光,他們更願意抓緊有限的年歲,與周遭人分享基督信仰的寶貴與真實。
屬靈生命的豐富並不代表屬世生活可以所向無敵。《遺愛基列》一書中清心愛主的艾姆斯牧師雖然有著寬容與悲憫的個性,但是他終究是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這封給未來的兒子的信裡,他坦承自己老少配的婚姻關係,雖然帶給他極大的喜樂,但是同時也讓他經歷真實的屬世掙扎。信上有幾處提及,看到43 歲的義子傑克和他6歲的兒子在院子裡傳球,或者當妻子萊拉與傑克互動時,內心湧出的嫉妒。 「我直覺地想警告你和你母親離傑克柏頓遠一點,你到現在或許已經知道我有些偏見,最好不要相信我對這件事的直覺,但你也知道我無法預見未來,我不曉得我該請你原諒我警告了你或是沒有警告你,或許警告不警告都不重要。對我而言,這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只能對你母親這麼說:他的操守不是很好,請小心一點。」(p149)
「今天我以夏甲和以實瑪利為題講道……傑克柏頓也參加了講道,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你看到他就揮手、拍拍你旁邊的板凳,他走過來跟你坐在一起,你母親看著他、跟她說早安,然後再也沒有看他,一次都沒有。」
他坦承面臨死亡,自己最害怕之事,莫過於他的妻小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受制於一個操守及不可靠的男人。
「老實說,當我站在講台上看著台下的你們三人,你們真像個和樂的小家庭,我這個邪惡的老頭子興起一股先前提到的嫉妒,那種感覺就像以前我看不得別人快樂一班 ; 看到別人幸福美滿,我就滿心不悅。唉,我覺得自己好像從墳墓裡探頭回顧一生。」(p165)
檢視與懺悔自己的過往一生,當初沒有真心為小傑克祝福而始終有罪惡感的老牧師,決定「為了自己好」,希望再度為傑克施洗以彌補這個遺憾。他引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一段話:「任何人身上都流露出主的身影,就因如此,我們就得尊崇對方。」
結語 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艾姆斯,竭盡全力活出他信服的真理,也就是他的世界觀,包括毫無保留地寬恕、諒解義子傑克過去的浪蕩行為,以及用主愛來真切地祝福這個孩子。「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p273) 艾姆斯用這段優美的祝禱詞為傑克祈福,再一次地,我們看到光、恩惠與平安的連結。
我父親即將邁向人生最後一段里程,卻顧所來徑,縱使有令人惆悵感傷的時刻,但更多時候他俯首感恩,衷心感謝賜給他生命的造物主,透過永恆之光帶他出生入死、經過流淚谷,再一路進入迦南美地。
眼有光,心便喜樂!
基列系列I:《遺愛基列》,瑪莉蓮. 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著, 施清真譯,台灣漫步文化出版,初版:2014 年04 月
原文首載於《莫非可以如此寫》《莫非不朽的傳說》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