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09 03:09:07瀏覽954|回應1|推薦4 | |
楊振寧博士之所以出名,乃在於他對科學上的貢獻,並受過諾貝爾獎的肯定.也因此,楊博士此行來台,記者們可以問的問題太多了.一般民眾或許不知楊為何人,但是經由記者們”稍具深度”的報導後,總可以令大眾多多了解此人在學術上的成就與貢獻. 楊博士既因科學成就而成名,那麼最令人感興趣的當是他在學術上的點滴,而人家的私生活,只是花絮,也是旁枝末節,又干卿底事?值得記者們猛力追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只可惜,我們的記者先生小姐們,總對八卦題材比較感興趣,彷彿楊博士只是打油詩(註)中的重要主角,至於他在生命中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他是如何在他的學術生命中發光發熱? 哪個記者有興趣花那個精神去做好功課向楊博士發問呢?記者問不出好問題,是記者們不用功,卻不是楊本人”還有什麼可報導?”的問題.街頭巷尾八卦之議,本是閒來無事的婆婆媽媽們最喜愛的話題,沒想到在台灣,這類問題已堂而皇之上了各大媒體版面,更有”深入追蹤報導”,挖個沒完.請恕我直言,這是狗仔,不是報導. 所以我們看到,楊博士臨行前的一句話:台灣記者太厲害了.此話是褒?是貶?就留待看倌們自行評斷了. 但見記者們發問題目的八卦精神,失禮失節事小,更代表了我們社會鑑賞力的逐漸淺盤化.見到此情此景,能不令人氣結? 我的質疑並不是在於這類問題不可以報導,而是關注的焦點不對. 請問,當我們聽完人家的私事,滿足了我們的八卦慾望,這些東西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就像肥皂劇一般,獲得感官上一時的滿足後,看過就算了,觀者得到的東西並不多. 相信我,我們已經有一週刊了,喜歡八卦的人可以從那裏面得到滿足.但是我們的新聞媒體不是八卦中心,像這類報導的比例應該降到最低,甚至一兩句話帶過足矣.可我們看到的是,因為有市場,所以聳動,血腥,誇大...等等”新聞”就成了新聞台必需滿足觀眾的重要報導.這好比吸毒,新聞台一吸上便不能自拔(蓋因觀眾胃口給養壞了,為了收視率),搞得大家都好像一週刊一般. 如果整個社會每天都在追求名人的八卦,這是整個社會的淺盤化,也會影響大眾對於事件重要性上的重點失焦.換言之,慢慢的這樣下來,人們的價值判斷水準就會下降,而我們的社會鑑賞力就會愈來愈淺盤. 把不重要的,爛的東西當成焦點在關注著,當民眾習於新聞八卦化這樣的報導模式後,這豈不是我們社會最大的沉淪嗎? 註: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