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已在理論上失去台灣?但政治結果從來不是理論決定?
2016/06/18 11:18:23瀏覽775|回應0|推薦10
​中評社報導上海台灣研究所張笑天表示「統一論述似乎已經耗盡了思想資源,故理論交鋒勝負底定,我們很快將會在理論上失去台灣」,我覺得講的還客氣了,應該是「已」而非「將」,這也是我所見腦筋最清醒的研究者。當然,至於會不會因此導致台灣獨立及兩岸永遠無法統一,張笑天沒說,他只說“當然,這絕不是說國家統一目標會失敗。輸掉理論戰並不可怕,因為政治結果從來不是理論決定的。” “功夫在詩外”

他認為兩岸觀念無法調和,只有「掌握在地政權、建構共同三觀」才能改變台灣人的看法。至於怎麼掌握在地政權,他沒有說。

馬英九執政這八年來,大陸也沒辦法在台灣「掌握在地政權」,往後,不就更難?

我對兩岸統一的看法是,若排除武統,我目前不知道還有什麼方式,但我知道什麼方式絕對無益於兩岸和平及統一或獨立,那就是「讓利」。

如果大陸政府稍微關心一丁點台灣輿情,大部份人認為所謂「地動山搖」純屬虛構,一方面的人認為大陸在嚇唬台灣,另一方面的人認為根本沒影響,很多人還對大陸為什麼不「實踐諾言」減少陸客來台而譏笑大陸呢。

從敵意轉為輕視,就代表邁入了更不堪的境地,兩岸關係大約就是如此吧。

Blackjack 2016/6/18   

張笑天:為什麼我們即將在理論上失去台灣?       2016-06-18 00:23:03

中評社湖州6月18日電(記者 臧涵)上海台灣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張笑天近日對中評社表示,統一論述似乎已經耗盡了思想資源,故理論交鋒勝負底定,我們很快將會在理論上失去台灣。如果不考慮實力消漲而僅從台灣民眾的認同看,時間不在我們一邊:“沒有分裂”與“尚未統一”之間的“特殊情況”長達近70年,在台灣民眾看來可能早已假戲真做,時間將“反常”沉澱為“正常”。 

有深綠學者認為,台灣社會的綠化不是大陸的失敗,因為大陸“既不曾擁有(台灣),哪來失去?”張笑天表示,不同意這樣的判斷。拒統共識的形成,的確反映了大陸在統一論述的建構上已經失敗,觸目所及也難以找到可堪一用的替代性思想資源。 

理論的失敗不一定反映了現實的失敗,但至少反映了現實的貧困。張笑天說,這表現為:兩岸民眾的“三觀”(社會觀、政治觀、國家觀)已漸行漸遠。大陸民眾將國家視為“神在地面行進”(黑格爾語),而台灣民眾則對國家作工具性理解,視之為實現個體價值信念的制度工具,不幸的是民眾的價值信念已經被捆綁到台獨戰車上。(所以大陸網民嘲笑台灣青年“想獨又不願做炮灰”。) 

張笑天說,大陸民眾將國家統一視為最高價值,而台灣民眾則視為遙遠的“選項”之一:我可以選擇統一,但只有依托某種更高的價值才能說服我。(所以有大中華意識的馬英九以大陸民主化作為統一的前提;龍應台則寫道:“當“家國認同”的情感線和“價值認同”的理性線相互衝突時,我如何取舍?毫無猶豫,我選擇後者。”也有本省青年因服膺中華傳統道德而成為統派。) 

張笑天表示,當大陸民眾把統一與“星辰大海”的國際榮耀聯繫起來時,台灣青年的想法則可能是:你做你的強國人,我只要我的小確信。反過來,當台灣民眾抱怨經濟壓力時,大陸民眾則批評其“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既無歐美的經濟實力、卻染上西方的“福利病”。當台灣民眾說未從兩岸交流中獲利時,大陸民眾認為其予取予求欲壑難填。 

張笑天還說,當台灣社會討論廢死問題時,大陸不少人認為唯死刑能遏制犯罪,從腐敗到拐賣人口、從性犯罪到校園暴力,一概殺無赦斬立決……冒著以詞害義的風險,可概括為國家主義者與個人主義者之別。不妨借用吳乃德的比喻 :“三觀不合”,可以分享“面包”,但無法擦出“愛情”。在此情況下,統一論述面臨兩難:如果適應台灣民情,就可能在大陸內部引發很多不確定性(“招來女婿氣走兒”);如果適應大陸的現實國情,就難以針對台灣民眾因材施教。解決此悖論的(唯一)方法,也許是掌握在地政權、建構共同三觀——這要求統一行動要走在統一論述之前,而不是相反。 
  
近年來,台灣民意發生了深刻的甚至不可逆的變化,拒統成為共識。張笑天認為,這反映了兩岸統派現有的統一論述已經(或即將)失敗。統一論述因循社會理論中的“舊話語”,最終淪為過去的挽歌,無法給台灣民眾提供未來的承諾。 

張笑天表示,台灣社會統獨觀的重大變化反映了統一論述的失敗。現有論述依賴於歷史、民族、文化三大“過去式”敘事,一言以蔽之,充斥著“歷史的挽歌”,無法給台灣民眾提供“未來的承諾”。 

具體而言,張笑天解釋說,現有論述在舊話語內部存在三個明顯缺陷:一是對台獨論述中的舊話語對衝沒有做到一擊制勝,如“自古屬於論”的歷史細節過於含混、“血脈同胞論”面對原住民時處境尷尬。

張笑天認為,二是統一論述存在邏輯不一致,如“天然紐帶論”和“國族認同錯亂”難以並立,“天然紐帶論”無法解釋“純天然”為何突變為“轉基因”,而“李扁不如兩蔣”實際上否證(至少削弱)了“天然紐帶論”,反襯出歷史紐帶並不那麼“天然”。 

三是聯繫過去與未來的邏輯鏈條沾染了決定論、宿命論、功利論,無法在感情上喚起普通民眾,拱手讓出“道德高地”。張笑天表示,更重要的是,現有的統獨論戰更像新舊話語對決,我們在四方面處境不利:一是“範式革命”意味著舊話語先天處於劣勢,輸在起跑線上。二是拘泥於所謂的“天然”、“必然”,忽視了國族認同的可變性、易變性,低估了問題的嚴峻性。三是在論戰中缺少價值同盟,“為統一而統一”,沒有為統一樹立起頂層引領的(至少是平行兼容的)價值依托。四是在無法解釋“認同錯亂”時以道德代政治,似是而非的道德批判疏遠了普通民眾。   
 
出於各種考慮,建構主義新話語與馬克思主義正統話語都難以直接服務於統一目標。張笑天稱,統一論述似乎已經耗盡了思想資源,故理論交鋒勝負底定,我們很快將會在理論上失去台灣。如果不考慮實力消漲而僅從台灣民眾的認同看,時間不在我們一邊:“沒有分裂”與“尚未統一”之間的“特殊情況”長達近70年,在台灣民眾看來可能早已假戲真做,時間將“反常”沉澱為“正常”。 

“當然,這絕不是說國家統一目標會失敗。輸掉理論戰並不可怕,因為政治結果從來不是理論決定的。” 張笑天說,“功夫在詩外”,唯有採取實際措施,才能避免在現實中失去台灣。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