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仁健對本省人年夜飯吃餃子抓狂: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看詹宏志「美援麵粉後,台灣才流行麵食!」
2023/03/12 00:54:35瀏覽1595|回應1|推薦9

詹宏志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新書《國宴與家宴》,大談「台菜」融合了本省、外省、原住民和許多外國口味與食材。他提到童年媽媽家常菜、妻子拿手江浙菜,及美援送來大量麵粉後,原本只有米的台灣才開始流行麵食云云,對照管仁健看到侯友宜吃水餃就抓狂憤恨「本省人年夜飯不吃水餃」,難道管仁健高級外省人思維中,他家才有權吃水餃嗎?

我之前也提過,魚夫在民視也提過美援麵粉後,台灣民間才開始有大量的麵食出現,現在我們要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科學問題來思考:

台灣有麵食水餃之類的食品,是因為外省人來台的關係,還是因為有麵粉的關係?

詹宏志的說法如下:

“詹宏志還回憶起外省菜在地化的奇妙過程:「本省人種田不吃牛,外省籍姨丈讓我第一次吃到蔥爆牛肉,」而美援送來大量麵粉後,原本只有米的台灣才開始流行麵食。這些外省元素和特定時代背景,融合出了專屬台灣的味道:「高中去麵攤看到的『外省麵』上面放一撮肉臊,那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兒所謂真正的『四川牛肉麵』肉其實是切碎的!」詹宏志說,整碗「大塊牛肉」的台式牛肉麵,源自台灣人對富裕的嚮往,當年牛肉麵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崇高,是「如果我中了愛國獎券,就去吃一碗」的奢侈品。”

按照詹宏志的記憶,難道過去台灣很少或沒有麵食?

若對照日本經驗,有意見指出日本水餃或餃子的由來早在1689年,”在江戶時代1707年發行的《朱舜水氏談綺》中,提到1689年時,明朝的儒學者朱舜水來到了水戶藩,並將內餡為鴨肉,稱之為「福包」(ふくつつみ)的餃子獻給水戶光圀。而水戶光圀也因此被稱為「第一個吃餃子的日本人」。

此外,在1778年發行的《卓子調烹方》,以及1784年發行的《卓子式》等中國料理書中,也都有著餃子的記載。而長崎奉行中川忠英也在其於1799年所著之《清俗紀聞》一書中介紹了餃子。”(見 日本人為何不吃水餃,卻把煎餃當成配飯小菜?)

若根據BBC美食與文化:全球餃子大薈萃的說法則是:

“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稱,二戰期間許多駐扎在中國的日本兵開始熟悉這種中式美食,回國後把中國餃子的製作方法帶到日本,並讓這種美食在日本流行開來。但其實,日本在這之前就有餃子。日本對餃子的最早記載是在17世紀的長崎,那裏有中國人的定居點。”

可知,日本的餃子傳自中國。

而餃子由來的說法有始自東漢之說,之後傳至中國全境,至於何時吃餃子,若以管仁健為例,管恩然都可以信仰基督教而不拿香拜祖先了,所謂的年夜飯吃不吃甚麼,有那麼嚴重嗎?假設基督教到中國時,管仁健管恩然祖先立即改信基督教,既然連更早祖先留下來的信仰傳統都可以改變,飲食文化的改變算甚麼?

不過,說「本省人吃水餃」係「外省人帶來台灣」,那也未必,因為移民來台灣的福建廣東先民,對麵食也未必完全陌生。

真正的關鍵是台灣未曾建立足以提供大量麵食基礎的小麥農業,在美援麵粉USAID之前,一般人乃至外省人要吃得到水餃,就算只有在年夜飯吃,其實也非常困難,因為台灣沒有這麼多麵粉。

1950~1965 年間的美援麵粉、奶粉主要從教會、眷村發放,甚至當時基督教和天主教會被戲稱為「麵粉教」劉仁海牧師則解釋「當時發放物資並沒有要求一定要信耶穌,過往受到幫助的人非常多」。使用完的美援麵粉袋被製作成內褲衣物,也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圖片說明:1950 年代美國曾捐贈大批麵粉給臺灣,農民領取美援麵食時充滿著喜悅,引自農委會 麵粉袋穿上身(農委會)

總而言之,與其說因為外省人來台灣後,台灣才普遍有麵食文化,不如說因為有美援麵粉,之後才有麵食乃至水餃的出現。

若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概念來思考「外省人與水餃」,應該是先有麵粉來台,之後會做麵食的外省人有麵粉原料後,才有水餃、麵條等食品的出現。

不過,南方漢人或移民來台的客家人、河洛人,其祖先早自南宋就有水餃與麵食傳入,而且日本人也有吃麵食,把台灣麵食的「起源」說成是外省人或美援麵粉,其實也未必。

然而,有誰因為年夜飯吃了水餃就被痛恨,也反映出其心態的扭曲恐怖吧!

Blackjack 2023/2/5

2023台北國際書展/回首台菜60年 詹宏志:媽媽的味道與台灣人的創意

2023/02/05 聯合新聞網/ 台北國際書展

台北國際書展第5天(2月4日),詹宏志在主題廣場發表新書《國宴與家宴》。本書內容講述自己嘗試重做童年的媽媽家常菜、妻子拿手的江浙菜;他也從成長記憶中,總結台灣人獨有的料理文化。詹宏志說,「台菜」融合了本省、外省、原住民和許多外國口味與食材,是一個模糊、多元的飲食基因庫。

詹宏志出生於基隆農村。他回憶,即便自幼家貧,但媽媽總能從路邊和田裡就地取材,變出韭菜炒豆乾、清炒空心菜⋯⋯等各式的美食。而媽媽的廚房裡,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薑絲赤肉湯。

詹宏志說,薑絲赤肉湯是「媽媽的藥方」。只要孩子生病感冒,媽媽就會到市場和豬肉攤販討價還價,買來100公克里肌肉,加入辛辣的薑,喝完後擦擦一身汗,睡一覺病就好了。詹宏志指出,大學到台北讀書,才在夜市再次遇到薑絲赤肉湯,但都是熬過的高湯,兒時農村的那味薑已被蓋掉了:「濕冷的基隆,每個家庭都曾有這碗去寒的薑味。」

從媽媽的「經濟菜系」到台灣人創意無限的菜色發明,詹宏志總結:台菜無法等於閩菜或浙菜、粵菜,而是「移民、殖民、難民、原住民和新住民」攜手開發出的豐富食譜基因庫。(圖/台北書展基金會 提供)

詹宏志還回憶起外省菜在地化的奇妙過程:「本省人種田不吃牛,外省籍姨丈讓我第一次吃到蔥爆牛肉,」而美援送來大量麵粉後,原本只有米的台灣才開始流行麵食。這些外省元素和特定時代背景,融合出了專屬台灣的味道:「高中去麵攤看到的『外省麵』上面放一撮肉臊,那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兒所謂真正的『四川牛肉麵』肉其實是切碎的!」詹宏志說,整碗「大塊牛肉」的台式牛肉麵,源自台灣人對富裕的嚮往,當年牛肉麵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崇高,是「如果我中了愛國獎券,就去吃一碗」的奢侈品。

從媽媽的「經濟菜系」到台灣人創意無限的菜色發明,詹宏志總結:台菜無法等於閩菜或浙菜、粵菜,而是「移民、殖民、難民、原住民和新住民」攜手開發出的豐富食譜基因庫。「它是一整套語言,有基本工法、有特定食材架構。但它可以任意搭配扭曲,創作出千變萬化的佳餚!」

麵粉袋穿上身,劉志偉,轉引自農委會網站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1254

麵粉袋穿上身

劉志偉 [1]

  在網路留言版上,曾有鄉民詢問:「白種人長的比較高大是因為吃麵食?」出現這種怪問題,不用太驚訝。臺灣確實有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多吃麵食就可以讓身材變得高又壯。會冒出這種錯誤的觀念,當然有它的原因。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生產國,但也為過剩的小麥所苦。 1950 年代起,美國就透過援助的方式,將小麥與麵粉捐贈給許多開發中國家,臺灣也是其中一員。當時臺灣的經濟狀況不佳,物資缺乏,許多小男生還穿著用美援麵粉袋作的內褲。

  至 1960 年代,美國政府為了向海外促銷自己生產的小麥,更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發起「麵食推廣運動」,希望其他國家人民都能多吃麵食,以增加對小麥的需求量,多進口美國小麥。但為了鼓勵大家多吃麵食,當時不免出現許多誇大不實的行銷宣傳。當時臺灣的報刊上就出現文章告訴讀者,歐美人長得比我們亞洲人還要高壯,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吃麵包長大;女人如果多吃麵食,就能吃出白波波、水噹噹的肌膚;而日本麥當勞的創辦人藤田先生甚至曾宣稱,如果日本人從此每天都吃漢堡,一千年後就會和美國人一樣高大,頭頂還會冒出金髮!不過,這些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卻延續至今。其實,均衡的營養和正常的作息,再加上充足的運動,才是讓我們身體強健、肌膚光澤亮麗的秘方。

  此外,米食的營養並不會輸給麵食。米的營養價值相當完整且均衡,包括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 B 群及纖維。更重要的是,米本身並不含有麩質蛋白,反而更適合有過敏體質的人食用。簡單來說,米食一樣會讓你長得又高又壯,讓你擁有嬰兒般觸感的肌膚。記住,有氧健康的米食生活才是王道!

本文轉載自《農業超有梗》

01 1950 年代美國曾捐贈大批麵粉給臺灣,農民領取美援麵食時充滿著喜悅

02 1963 年麵食推廣運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邀請運動健將楊傳廣前來參觀,試吃甜甜圈(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提供)

註:農委會網站說明:本網站刊載之「農政與農情」其所有內容,包含文字、圖像等皆可轉載使用,惟須註明出處。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3/03/12 12:10
雞和雞蛋哪個先我不知道,但先有王八才有王八蛋可以肯定,現在雞但缺乏,台上的大官王八何不推廣吃王八蛋?
blackjack(blackjack) 於 2023-03-12 21:33 回覆:

沒錯,台灣人喜歡吃的是鱉,號稱台灣人愛吃鱉,台灣吃鱉世界第一

鱉蛋,應該不缺哦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