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的成與不成都在事後,而不是在事前
2007/04/20 09:59:56瀏覽1552|回應1|推薦17

引用文章法學教改主張,應從長計議(了解美國高等教育設計和台灣的重大不同) 

時季常(受氣包)這篇文章,突然讓我憶起我念大學的過程。透過 Google AdSense 使您的網站產生收益

昨天,去台北開會,在台中高鐵站遇到之前大學的老師(非本系),十幾年來還叫得出我的名字,看起來過去的問題學生(問笨問題的學生),果然讓人印象深刻。

我念的是經濟,在我的即將發表的另外一本新書裡一開始就說了,我念經濟其實只是因為我的英文成績很爛而已,而大學四年裡,台灣的大學要轉系真的很難,代價也很高,這個我試過,最後不了了之,還是把經濟系唸完。

美國這種學制很好,至少慢慢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但就是太自由了,有可能最後一無所獲。

我的學習方式是這樣,基本上把系上所有必修學分修完,這一方面保證可以畢業,另外一方面可以彈性的選修其他課程,補無法彈性的缺憾,至於輔系和雙學位,我認為只有極少數知道自己要學啥的人才會這麼做,但是很難保證他真的知道自己的興趣?

大學畢業N年後,我幾乎是拿「經濟」當飯吃的人,沒想到當初英文的爛,讓我學出興趣,所以說啦,不管是先選系還是不分系,結果都很難說,學的成與不成都在事後,而不是在事前

所以,看起來,台灣這種限制主張,真是多此一舉!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gcrab&aid=907286

 回應文章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要免子等烏龜
2007/04/20 22:54

近十多年的教改當中,有一部份被學界批評,有如強迫免子等烏龜。看看這種規定說要研究所畢業才能考律師的作法,何嘗不是如此。事先就假設好,沒有研究所畢業的人一定不行。

美國大學不分糸的作法,並非是刻意的安排,而是一種自然形成,缺乏規劃的結果。美國最初剛有大學的時候,只不過是一些私立的學院,包括哈佛在內,規模和課程甚至還比不上現在台灣的一些私人補習班。這些叫做大學的私人補習班,並沒有現代大學研究所裡分系的觀念,而是像補習班一樣,由學生自己去選課(即今日的選學分)登記。

美國大學本來沒有研究所的設置,研究所分系的作法和設置,還是在十九世紀向德國大學取經的結果。十九世紀時,日本向德國取經,建立了他們的國民教育體系,這套體系,到目前為止,還是世界上最經濟,功能最大容易調整,教育效果最好,效率最佳的教育系統和模式。大部份東亞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小學教育系統和模式(如教科書的採用,學生管理模式等等)就是承襲日本而來。

約略同時,美國向德國取經,建立了他們學士後,即研究所和專業學院的高等教育系統,這套系統,到目前為止,還是世界上最 productive (多產?)的高等教育系統。

在中小學校教育方面,德,法,英,各發展出了不同的系統和模式,德國系統和模式影響了大半的歐陸,又借由日本的改良,銷到了東亞;而英法系統主要流行於它們的殖民地。其中採用英式系統的,幾乎都面臨了低效率,低效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