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子錢 有交易成本嗎?
2006/01/27 23:11:21瀏覽920|回應1|推薦1
電子錢 有交易成本嗎?
■ 鍾文榮

據媒體報導,電子現金儲值卡(簡稱儲值卡)發行近五年來,市場使用度不高,可能會逐漸退出市場。主因出於特約商店接受程度不高,數量也不多,導致使用者使用意願過低;另一層原因為信用卡綁儲值卡所致。

當初發行儲值卡的市場考量,是以儲值卡所儲值的電子錢進行付款,降低小額現金付款的處理成本,並提高消費者付款便利性。若儲值卡退出市場,莫非是電子錢機制有問題?否則為何消費者不願意接受。

電子錢的未來,必須由理論面來檢視。人類社會上任何一種交易機制的出現,主要訴諸的都是便利性,但是這種交易機制若是使用於「付款」交易的話,便利性便不是主要條件,而僅僅是「充分條件」而已。

何者是滿足交易行為的必要條件?貨幣學理論提到,人類社會從以物易物到貨幣交易的演進歷史中,逐漸發現在交易行為的付款方式上,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種交易媒介,而這種交易媒介可以普遍為大眾接受,這樣交易時雙方都很便利,也各取所需。

如果沒有交易媒介的話,交易雙方想進行交易時,就得一直以物物交易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很多人為了完成一次交易非得焦頭爛額,雞飛狗跳不成。於是乎某甲想以一斤白米交換半斤白菜的話,就必須找到願意和他以半斤白菜交換一斤白米的某乙才行,萬一某乙不存在,就必須找到另外一種換法,可能是一斤白米換一條魚,一條魚再換半斤白菜,一直如此循環,直到某甲真正換到半斤白菜為止,這種物物交易的方法不夠聰明,當然也不夠效率。

原始的物物交易也許大家覺得很笨,直到人類發現以貝殼、黃金、白銀或紙幣作為交易媒介後,才普遍降低交易雙方的不便性,這也代表人類交易學習的歷程。而交易媒介的存在,經濟學家認為必須滿足「普遍性」的功能,取得交易媒介不是用於消費及生產,而是為了未來可以進行交換、生產或者是消費。

因此,付款交易的必要條件是,找到一種交易媒介,而這種交易媒介可以滿足降低交易過程之間的「交易成本」。但是,即使是現金交易也是會發生交易成本的問題,也為了解決現金交易成本問題,才有信用卡、支票等付款工具的發明,並且快速擴散,成為我們日常使用的交易付款工具。

交易成本的概念由Coase (1937)在《廠商的本質》一書中提出,除了生產需要成本,交易也會產生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乃為了進行一項市場交易,必須尋找願意與其進行交易的對象,告知交易對象其交易意願及交易條件,進行協商及與之議價,簽訂契約,並進行必要的驗證以確定對方是否遵守契約上的規定等等,所產生的諸多成本。」

全世界最好的交易工具還是現金,因為除了偽鈔之外,不會有人拒絕交易。從交易成本來衡量付款工具,很顯然像信用卡就符合部分交易媒介的必要條件:普遍性。也就是消費者持有信用卡要進行消費,除非是特約商店沒有提供刷卡機之外,否則要滿足消費付款其實是相當簡易的:某甲持有A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並不需要找到僅提供A銀行信用卡的特約商店進行消費,透過發卡行、收單行及發卡組織所組成的全球性信用卡網絡,某甲即可以輕鬆的消費付款。但是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卡並非最終的付款工具,最終付款的方式依然還是現金。

回到這個題目的重點:電子錢有交易成本嗎?筆者認為得把交易成本的概念與處理成本釐清楚。

處理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環,或者是一部份,絕對不是全部,這樣才能夠清楚知道電子錢如何在市場擴散的重點。

從儲值卡發行狀況看來,絕大多數是以綁信用卡的方式發行,很顯然地發卡基礎是以信用卡發行,持有條件也是以信用卡來衡量。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儲值卡成為信用卡的搭便車者(free rider),但也放棄無法持有信用卡的使用者,然這些人均是以「現金」為交易方式的消費者。於是乎習慣信用卡消費的人不習慣使用儲值卡的電子錢交易,而習慣使用現金交易的消費者,找不到更好的付款工具(譬如:電子錢)。

要讓市場接受一種新付款工具,考量重點是「方便性」、「普及性」,或者更嚴格來說是「最終付款」的工具,並可以成為交易媒介,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這些可能需要以儲值卡的電子錢交易的消費者,交易成本極高(因為無法取得),既然重度使用者不存在,當然特約商店也很難接受電子錢的交易,於是乎電子錢的端末機,就像報紙所報導的純粹「擺著看」的。

如果消費者已經持有電子錢,難道就沒有交易成本了嗎?現有的儲值卡的電子錢均由銀行發行,因此所有人都必須成為銀行的客戶(不是開戶存款就是成為信用卡客戶),由於銀行僅接受她「願意」接受的客戶,消費者可能會被「拒絕」,持有的門檻也是一種交易成本。

難道不能直接以現金儲值嗎?或者可以在不同的端末機上儲值,要點是只要以新台幣儲值就可以取得相同的對價。取得之後需要儲值,找到儲值的地方,也是一種交易成本。
觀察消費者消費付款的時候,只會有一個動作:打開錢包「掏錢」!要是沒錢就去「領錢」,這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錢包裡頭只要有新台幣就可以消費付款,這幾乎是可以不假思索的。

但是,若消費者出門還要帶對了錢包、放對了錢(難道新台幣會區分交易對象?),這種限制的交易成本(包含已經儲值電子錢的貨幣機會成本)恐怕會高於其他成本。
就好像出門要帶一把鑰匙,每把鑰匙只能開一個門,而不能只帶一把萬能鑰匙開所有的門一樣的麻煩。

電子錢的發行不是賴以經濟學上「供給自創需求」的推論,而是在於儲值卡上的電子錢是否為交易媒介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只要是電子錢本身滿足交易媒介的條件,很顯然地市場需求很容易就會被創造出來。
【2005/10/02 經濟日報】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gcrab&aid=162550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还有一个
2007/09/27 17:34

就是越来越普遍担心的安全性的问题  这里指的是钱的安全以及人对自身的安全感的问题!  而在担心携带大量现金不妥从而使用电子卡的时候却又在担心电子卡在网上的安全问题(现在以赚取不义之才的木马病毒太多),这个问题不知道可否作为一个另类的枝节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