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8/25 16:02:50瀏覽106|回應0|推薦0 | |
秋天的鄉愁 秋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而秋天最美的日子在中秋。 詩人歌詠秋天的篇章可說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是其中我最喜歡的詩有兩首,一首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一首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首詩膾炙人口,因為他們同樣是想念兄弟的詩詞。 中秋是中國人團圓的日子,遠地在外的遊子寧願擠車旅途勞頓的回到老家和父母兄弟團圓,這是千年鄉愁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每年的中秋「相思」總會在體內發病,全身焦躁不安,直到踏進家門和親人見面,這病才會不藥而癒。 記得第一次在外過中秋節是二十八年前剛考上大學,上成功嶺的時候。那時暑期大專生集訓,嶺上因為屬於丘陵高地,所以白天黑夜溫差極大。白日是暑熱逼人,出操總是滿頭大汗,但晚上睡覺時卻非常涼爽,有濃濃的秋意。那時集訓的時間是六週四十二天,集訓的中間開好遇到中秋節,中秋節當天晚上嶺上開放探親,大專兵的家人女友蜂擁而至,擠得嶺上水瀉不通。當小我兩歲的么弟帶著雞腿、蘋果(那時可是貴重的水果)來看我時,我感動的眼淚控制不制,濕潤了地上的草皮,我體會到當兵時多麼需要親情和友情的探望啊!我看到沒有親人探望的大專兵,在一旁落寞的流淚呢。 水調歌頭詞中開頭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當時蘇東坡懷念懷念弟弟蘇轍(子由)而做,可以看見他們的兄弟情深,勝過一些富家子弟的兄弟為了父親的遺產而對簿公堂甚至反目成仇,形同路人。令人感嘆五倫之中「兄弟」一倫已今非昔比。 每當看到這首詞,我都會想到往日弟弟在當兵時在澎湖因公殉職,如今天人永隔已經二十三年,思想起來,真是「今夕是何年」?兄弟不知是否要改天在天上相見?思之悵然。但實在「不應有恨」,因為一切事物都在上帝的安排掌控之中,有一天可能會在天上見面也不一定,人總是要存有盼望,不是嗎?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道盡東坡對生命的瞭解,在這有缺陷的宇宙中,月亮的圓缺,本是月球繞日的自然現像,有何必太傷感呢?但是不傷感又和草木等同,所以在感傷中仍須節制,不要過度感傷以免傷身。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東坡希望人間為種種理由而分離的人,能夠有團圓的時候,這是因為他有廣大的心胸才會體會人間別離的痛苦。 王維的詩是紀念重陽節而做,九九重陽正是秋高氣爽的登山季節,王維在十七歲的時候做這首詩,當他的兄弟登上高山的時候,在插茱萸的時候,才發現少了王維一個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含蓄又有韻味,從兄弟少他一人中,隱隱的透露出想念他的山東兄弟之意。 蘇東坡和王維的詩都是懷念兄弟的作品,又同樣是寫秋天,但東坡描寫明月,王維描寫白日登山,可見無論日夜,中國人的兄弟之情,總是常在思念中,常讓人有秋天的鄉愁之感。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